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十九回 穆天子征伐徐淮夷 西王母幽会东王公

第十九回 穆天子征伐徐淮夷 西王母幽会东王公

    诗云: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周昭王占领铜绿山,获取大量铜材,然后赏赐随征诸侯,率领大军返回。然而鄂国部落扬越氏闻说周军主力已经撤走,便从山中尽出,杀死留守周军,复又夺取铜绿山。周昭王闻而大怒,决定再次亲征。十九年,昭王命大臣祭公为帅,引戍卫镐京西六师之众,再攻楚荆。周军从唐国出发,经厉国、曾国向南推进。为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大臣到长江中游,招抚大小邦国部落。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由是一战而胜,复夺大批青铜矿材以归。当凯旋回师北渡汉水之时,因携带大量青铜,导致桥梁垮塌;又遭遇异常天气,故此损失惨重。至于第三次“南巡不还”,安州六器亦无记载。

    正史虽对昭王死因语焉不详,但民间传说倒说得煞有介事,便似有人现场亲见一般。此说周昭王在北渡汉水之时,征用楚国船只。楚人无端被伐,本对周王室怀有怨恨,于是趁机落井下石,使用胶粘木船以渡昭王。船到江心,一经水泡浪打便即散裂,周昭王因此落水身亡。因此传说影响巨大,后世诸侯列国亦对楚侯颇有贬词。但据《楚史》所载,楚人不但对此传说不屑一辩,即便对于周昭王“伐楚不归”史实,也都予以否认。若依《史记·周本纪》记述,则说周昭王时已是王道微缺,因到南方巡狩,卒于江上。周昭王时,汉水两岸尚还不是楚国领土,则昭王之死于汉水,与楚人何干?故而天子不返,难以罪及楚国。

    只因此件历史公案着实难辩,《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便另辟蹊径,作出折中记述:周昭王十六年,汉水流域艮国攻扰周土,昭王率师南征。王师达到南疆,艮国归附,并派使者迎接昭王。当时汉水流域南夷、淮水流域东夷亦望风而降,二十六个邦国均来朝见。周昭王轻易取得南征胜利,由此大为骄傲自负。昭王十九年,为掠夺青铜矿材,再次南下攻打荆楚。结果北越汉水之时,遭到天灾地震,昭王死于汉水之中,且西周六军尽丧。虽然昭王南巡不复,但三次征伐,却对南方荆蛮诸部打击极大。据相关史载,只因周天子昭王多次伐夷,三下荆南,由是虎方、楚蛮与扬越等部落便被彻底平定。曾国作为征南先锋,在数次征战中大得其利,实力大大增强;楚国亦趁机坐收渔利,悄悄坐大,渐渐不服周室。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只说昭王既死,周兵因是在班师途中,便就秘不发丧。又因溺水丧师极众,恐天子驾崩消息传出,恐怕动摇己方军心,犹惧鄂地部落乘丧出击,故而急急班师。周师北归镐京,众臣乃为天子发丧,尊号昭王。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十九年,终年四十六岁。天子驾崩,周王室竟未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乃采纳大臣进谏,不举杀伐,整军习武,兼顾成周南北防御,以威德怀柔诸侯。

    周穆王即位之时,已是人到中年,又生性坚毅果决,故能善于政事。因谓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且看出朝廷内部问题突显,于是先着手治理内政。乃命大臣伯臩,向朝廷百官重申执政规范,发布《臩命》;又用吕侯为司寇,命作《吕刑》,制定墨、劓、膑、宫、大辟五刑,细则竟达三千条之多。布告四方,以正天下。在周穆王励精图治,重典控制之下,九州再度安宁,诸侯凛然归附,昭王盛世得以延续。穆王既见四海安堵,便兴王师,两伐犬戎。

    且说自从周武王克商之后,周王朝开拓疆域、经营重点有二,其一乃是东方,其次便是东南。到周昭王时国力强盛,更又向南开拓发展,由是四代周天子以来,皆对北方戎族采取守势。周昭王虽死在南征途中,但仍达到向南扩张目的。周穆王时,继续保持向外扩展态势,并始对北方犬戎采取主动攻势。据《国语·周语》载,犬戎地处边远地带,属于周朝荒服,须常向周王室进贡方物特产。周穆王十二年,犬戎没有及时进贡,穆王便以此为由,亲自领兵征伐犬戎。大臣祭公、谋父闻说万里西征,急上前谏阻道:“彼荒服之地,只按时朝拜可矣,宜行文王耀德不观兵之策,不宜劳师远征也。”穆王闻而不受,执意西征。

    春二月,周穆王率军西征。因进兵阳纡,一战获胜,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又得炼赤刀一把,用之割玉,如同切泥。穆王虽然一战得胜,但由于其一改先祖怀柔之策,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高压征伐,自始荒服者不至,边远国家,亦不再朝见周天子。边夷不朝,穆王愈怒,重整人马,二次讨伐,以大获全胜告终,获其五王,并将部分戎人迁到太原。此次征战虽胜,却使周室与犬戎对立加剧。穆王不肯干休,乘胜继续西伐。据战国时所撰《穆天子传》中记载,穆王十三至十七年间,进军至昆仑之丘,到达西王母国。《穆天子传》内容多不真实,但因是中原与西域交流最早史料,故此极被后世重视,时常拿来研究。传统学者认为,若依《穆天子传》中所说里程,昆仑之丘便即是西王母之国,应远在西亚,甚或欧洲。但有当代中日学者共同研究指出,中国前秦所说百步,只有今之77米。因此,西王母之国应在今甘肃、新疆一带,以西宁、兰州为前庭,新疆为后庭,中心是在敦煌、酒泉。

    因此时未到会见之机,故此先按下西王母不提。复说周穆王西略五年之久,长年不在朝中,东南徐国便即趁机作乱,率领诸侯攻打周境。岐周朝臣大慌,急遣使飞驰昆仑丘,报与天子。周穆王闻报,只得暂罢西征,班师而回,转战东南。列位看官!你道岐周朝臣闻说徐国叛乱,因何如此惶急,必要周穆王回军亲征不可?只因那徐国却非一般诸侯,而在商代便为淮夷大国,且在周初曾随武庚叛乱。周公二次东征之后,徐国时叛时服,一直为周室东南大忧。穆王时期,徐国再次兴盛,但最终引发其起兵造反者,却是源于鲁国内乱。

    当时鲁国第五任君主鲁魏公在位,执政时间极长,据说超过五十年之久。其前几位国君,除首代伯禽执政时间较长以外,第二代鲁考公,第三代鲁炀公及第四代鲁幽公,执政时间相加,也未超过三十年。而周康王四大辅臣,乃是鲁国伯禽、卫国康伯、晋国侯燮、齐国丁公,则鲁国五代君主魏公,应是在周康王之后继任,执政时间大致与周穆王同期。《史记》载:“幽公弟晞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则魏公弑兄自立,可见其阴狠果决性格。由于鲁魏公得位不正,内乱未平,又有周昭王南征不反,故导致淮夷地区渐生作乱之心。由是便在此时,徐国国君便率淮夷诸部侵扰宗周,自称徐偃王。徐国距离鲁国都城只二百多里,本在鲁国军力威慑之下,此时敢于反叛,虽不明其直接原因,鲁魏公或有过错,以引发之也。

    据《史记》记载,周穆王闻报徐戎作乱,在车神造父协助下日驰千里,返回救乱,并迅速将事态平息下去。但据《后汉书》记载,却说穆王见叛军势大,只得作出妥协,封徐偃王为东方诸侯之首,命为东伯;此后又命造父驾车奔赴楚国,要其发兵攻徐。楚文王奉天子诏命举兵,徐偃王不敢抵抗楚国,于是主动撤走。诸说不同,后世亦众说纷纭。平定徐偃王之乱后,穆王继续东进,抵达九江,开始南征。通过巡游征伐,东南许多方国部落归顺周王,由此周王朝势力远达长江下游。南征获胜,穆王仿照祖先,乃在涂山会合诸侯。

    周穆王十三年,造父因为善于驾马,又寻得良骥六驾献给天子,因而被穆王宠幸。遂以造父御马西征,至于青乌之所解地,名为乌居三危山,在今甘川交界处。同年,淮夷大举西侵,前锋至芮国华阴。周穆王复又长驱归国,命录终楚文王以成周八师征伐淮夷,在古师(今湖北郧县)安营扎寨。又命部将率师至古师与录终会师,包抄淮夷后路。淮夷腹背受敌,由此一战崩退。穆王十四年,中亚西极之国有化人(魔术师)来见,能入水火,贯金石,变化多端。穆王为其所惑,遂再次命造父驾车西游。途中获得能工巧匠偃师,善制木偶,肖似真人,且能合乐拍歌舞。穆王大喜,遂携其同归宗周。自此之后数年,天下太平无事。

    据《史记》所载,周穆王十七年,西王母入周朝见,穆王待以上宾之礼,赐居昭宫。但据《穆天子传》所云,却是周穆王驾车至西昆仑,拜见西王母,西王母盛宴待之,相处多日,宾主尽欢,此说并为后世广泛流传,以至妇孺皆知。列位看官!此乃神话,当不得真。若依神话传说,中国史上便有许多浪漫帝王。上古女娲与伏羲,黄帝与螺祖,都曾留佳话。夏桀、殷纣对身边女人也是极度宠幸,却谓红颜祸水。周穆王与西王母之事,则更为浪漫。

    《史记》中关于周穆王描述不多,只寥寥数百字而已。然在《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则更似天神。《穆天子传》说其颇为潇洒,常乘八骏遨游,马以毛色命名,乃是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曾到西域会见西王母,且产生深切感情,常被后世传诵。西王母是传说中女仙之首,前后曾遇两个人世间男人,一为后羿,一为周穆王。后羿只是得到西王母赠与不死药而已,周穆王则赠西王母以白圭玄璧,两人同游瑶池,言谈甚欢。但若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驾驭八骏周游天下,前往拜见西王母时,一路竟带有美人相伴,名曰盛姬。周穆王更常携盛姬到东方,并在沂山上巧遇凤凰。只是不幸,盛姬于途中染病身故,葬于沂山东南。后人因其乃穆王爱姬,于是便命名其墓为穆陵。若以此说来,则周穆王一面向王母示爱,一面与盛姬缠绵,书写一段不朽三角恋情传奇者也。《诗经》云:“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土,维君子使,媚于天子。”考证其诗产生年代,就在周穆王时;诗中所写,亦正是帝王巧遇凤凰于高冈情景。

    《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皆为战国时期典籍,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尊崇,可称双璧,无可替代。其两书中皆都提到西王母,但所述形象却是大异其趣,令后世难以取舍定论也。《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似乎毕生都热衷于征服、旅行、贸易及探险,而对宫廷妃嫔毫无兴趣。当时陇西直至新疆,已经出现“丝玉之路”,中国主要对外输出丝绸,而输入玉石、青金石、猫眼及琉璃珠串等。尤其商周两朝,玉为人神沟通重要法器,但中原本土玉质不佳,故须要前往新疆、青海甚至西藏地区去寻求良玉。于是在青海找到昆仑玉,在新疆则找到和田玉,是目前已知最佳玉种。则极有可能是周穆王,充当了上古丝玉之路重要推手。

    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乘坐八骏战车,带其文官、商人及卫兵队伍,从岐周镐京出发,反复多次西征。其北线行程,是经宁夏、甘肃,过新疆喀什而抵达中亚;南线行程,经青海而抵达冈底斯山主峰,甚至喜马拉雅山北麓,整个过程充满冒险色彩。由此原因,《穆天子传》可以称为世界第一部冒险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由于西部多为蛮荒之地,路途遥远而且艰险,故周穆王西巡绝非仅为观光冒险,其目标有四:寻找传说中西域女神西王母,此其一也;寻找玉石资源,以解决宗教祭器材料,此其二也;因传周人祖先乃是西戎人,寻找岐周民族之根,此其三也;寻找神秘巨鸟羽毛,以求巫术力量,此其四也。正如《穆天子传》曰:“六师之人大畋九日,乃驻于羽陵。收皮效物,债车受载,天子于是载羽百车。”

    通过《穆天子传》描述,便将《山海经》中西王母虎齿豹尾怪物形象整容变性,摇身化为美丽高贵女神。又说穆王以白色玉圭及黑色玉璧,以及大量丝织品送给西王母,女神悦纳。当晚穆天子睡在何处,书中没有记录,此处省略若干字。但说次日,西王母在瑶池边盛排筵宴,并在席间与穆王展开对歌,充满哀怨。西王母唱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后而野。”遂驱马升于弇山,纪其迹于弇山之石,铭题之。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恍如今日藏族青年对歌场景,悲莫悲兮生离别,令人无限唏嘘。

    《穆天子传》后,《列子》也记载此段浪漫人神之恋:“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西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于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徂,世以为登假焉。”两书前后呼应,坐实此段令人神往传奇。后至唐代《仙传拾遗》云:“西王母降穆王之宫,相与升云而去。”是说西王母降临周穆王宫殿,两人双双升入云端,成仙而去。《太平广记》又载:“王造昆仑时,饮蜂山石髓,食玉树之实,又登群玉山,西王母所居。皆得飞灵冲天之道,而示迹托形者,盖所以示民有终耳。况其饮琬琰之膏,进甜雪之味,素莲黑枣,碧藕白橘,皆神仙之物,得不延期长生乎?”亦说穆王成仙。

    汉朝人独尊儒术,觉得人神之恋终属不伦,于是给西王母择配一位对等神灵夫君,号为东王公,譬如给女娲和伏羲拉郎配一般。于是也有人认为,东王公其实就是周穆王转世。在汉族民间,甚至称西王母为王母娘娘,彻底改变神话品格,使其绽放出一个庸常亲切面容。另外民间不认可东王公此一过于虚无形象,便将此可爱亲切女性大神王母娘娘改嫁,从东王公怀里抢出,再塞给玉皇大帝。此可谓是王母娘娘仙话起点,也是西王母神话终结。

    考之古籍,西王母名称,最早是指位于西方原始部落。《尔雅·释地》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郭璞为此作注:“觚竹在北,北户在南,西王母在西,日下在东,皆四方昏荒之国次四者。”《汉书·地理志下》亦云:“金城郡临羌县,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可见西王母最早是部落名称,也可指代部落首领。部落具体位置,向有多种说法,较常见说法是在昆仑山附近。早期西王母形象非常恐怖,与女子之温文尔雅毫不沾边。《山海经》多次提到西王母,载其司掌灾害与瘟疫,是一位瘟神。又谓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蓬发戴胜,是半人半兽形象。从此描述,可大概看出西王母部落情状:兽皮为衣、兽骨为饰,穴居山洞,部落时代先民大抵如此。“豹尾虎齿”,则可能是说其部落以此为图腾。《尸子》解释此物曰:“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尔雅·释兽》云:“貘,白豹。”如此可知,《穆天子传》中所述西膜,亦即西王母。因母为貘之音相同,字亦通假。

    到至汉代,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变为白发老妪。司马相如赋云:“皓然白首戴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淮南子·览冥》则曰:“西老折胜,黄神啸吟。”即老母之意。汉武帝之后,西王母形象又进一步变化,从白发老妪变成三十岁许绝代佳妇,也就是后世常见西王母形象。西汉中期以后画像,西王母便是端庄华美女神矣。随着嫦娥奔月等传说形成,西王母又逐步变成长生不老药掌管者,对人类掌控权势大增。西王母既然升格为女神,于是便有丈夫,甚至再有孩子,理所当然。其原配丈夫叫东王公,完全是按照西王母对偶制造出来,出自《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王女投壶。”形象怪异至极!

    早期西王母被认为是部落首领,形象凶厉,则是为保护部民安全;而后成为执掌长生吉神,其形象自然就要修正,乃成慈祥老妪。但既然执掌长生,怎会如此老迈?故此又逐渐化为年轻美丽之不老女神。未料西王母年轻美丽、和蔼可人形象尚未定型,便又被《牛郎织女》传说推翻,化为凶蛮自私恶妇,也甚令人意外。千百年来,每当七夕,文人骚客无不为牛郎、织女宿命叹息,并对悲剧始作俑者王母娘娘深表不满。正是这位王母娘娘,不但下令将织女捉回天庭,还亲手拔下头顶银簪,画出一道滔滔银河,将牛郎挡在天庭之外。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民间故事里,王母娘娘亲女七仙女也曾思凡下界,却在洗澡时被董永偷走内衣,飞腾不得,无奈留在人世,从此过上男耕女织生活。王母娘娘气急败坏,派人将女儿救回天庭,然后银簪一划,将拐骗人口嫌疑人董永挡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神话传说《宝莲灯》,后来被改编成戏曲《劈山救母》,剧本中也出现王母娘娘黑史。因《酉阳杂俎》中曾记西王母姓杨名回,乃是东王公之妻,编剧估计曾看过此书,于是自行深挖脑洞,给王母娘娘又设定一个杨姓娘家,于是成为三圣母及二郎神杨戬姑妈,刘沉香表外婆。

    在《宝莲灯》剧情中,三圣母离家出走,躲进华山,被一介寒儒刘彦昌拐骗怀孕,生下儿子刘沉香。王母娘娘照例震怒,急令三圣母亲哥杨戬下凡,将其捉拿归案,镇压在华山之下,引出后面沉香劈山救母故事。据以上系列神话所叙,则王母娘娘果然如此可恨?其实非也。需知《牛郎织女》、《天仙配》及《劈山救母》三个故事版本,全部成型于明清,而故事原始文本中,并无一字提到王母娘娘。比如织女故事,南朝成书之《荆楚岁时记》记载为:“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若依此论,则较之民间版《牛郎织女》更加合情合理。因为牛郎本来便是天上牵牛星,亦是天宫体制内神职人员,与织女星婚配,本也是奉旨成婚,门当户对。而狠心拆散牛郎织女者,不是民间恶丈母西王母,而是所谓天帝。但拆散二人理由亦冠冕堂皇,并非无理。因女儿只因贪恋夫妻家居生活,影响纺织正业,是谓渎职,其罪不小。因此天帝制定严格考勤制度,只许女儿每年七月七日使用一天探亲假。虽然稍显严苛,倒也无可厚非也。

    至汉朝时,有人曾著《神异经》,记载大量修仙玄幻故事,内容大抵荒诞不经,旧题汉武帝时东方朔所作。其中记载西王母情事,便完全颠覆王母娘娘在民间传说中恶丈母形象。其《中荒经》篇有文载曰:“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如此说来,倒是西王母每年攀登一次鸟翅,爬到鸟背皮癣坑里坐定,等待东王公从另一侧上来幽会。西王母与东王公相会于大鸟之背,便与鹊桥会十分相似。牛郎织女相会,是因天河每年七月七日适逢一次枯水期,并不需要喜鹊搭成天桥。而真正需要爬上鸟背,一年相会情郎一次之悲情主角,却正是西王母耳!也正因有其与东王公之一年一会,方至有许多关于王母亲生女儿之记载,留于人间后世。晋葛洪《神仙传》云:“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字罗敷。”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云:“右英夫人,阿母(王母)第十三女。紫微左宫王夫人,讳清娥,字愈音,阿母(王母)第二十六女也。”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云:“瑶姬,西王母之女,称云华夫人。”可见王母娘娘女儿之多。

    但最终结局,西王母并未与东王公成为永久夫妻。后得遇周穆王、燕昭王、汉武帝乃至宋徽宗等人间帝王,皆有颇为暧昧交往。至宋代以后,方嫁与昊天金阙玉皇大帝,被封为正宫皇后,坐镇瑶池,母仪三界,并渐渐演化成凶恶丈母娘形象。而前夫东王公则随着上古神话信仰没落,渐渐淡出世人视野及回忆。只有少数道教典籍,尚还会收入东王公名字,但对其与王母曾有婚史,皆都遮遮掩掩,甚至隐讳不提。但东汉有个道士名叫郭宪,曾著《汉武洞冥记》一书,却将西王母与东王公吵架分手秘事抖落出来。其书载曰:“昔西王母乘灵光辇,适东王公之舍;弃其马游於芝田,乃食芝田之草。东王公怒,弃马於清津天岸。”

    此说起源,乃出自东方朔上汉武帝奏疏。说西王母乘香车登门去访东王公,因忘拴住驾车天马,致将东王公芝田中仙草吃光。东王公怒形于色,将天马撵走,王母娘娘赌气,二人就此分手,再无联系。说其就此分手,再无联系者,是因自此之后,再不见关于东王公任何记载,便似平空消失一般,或曰就此失联。直到元代无名氏所著《三教搜神大全》,方才揭开就中内幕,暴露真相。其文载曰:“东皇公号日元阳父。考之仙经,或号东王公,或号青童君,或号方诸君,或号青提君。名号虽殊,即一东华也。圣朝至元六年正月某日,上尊号曰: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由此迷案揭晓,原来其已改名换姓,并高升为东华帝君矣!

    关于西王母之事,基本如此,无须赘述。且住!适才既说到刘沉香劈山救母,则有一人不得不说,便乃是王母内侄,玉皇大帝外甥,刘沉香亲娘舅,人称二郎神者,杨戬是也。话说这杨戬不同于别个,实乃是纯粹神话人物,并无人间原型,故俗称二郎神、杨二郎,又尊号清源妙道真君、二郎显圣真君。二郎神信仰其实起于唐代,两宋时期信仰大盛,竟纳入国家祭祀,并载入史册。民间自然更加极崇二郎,其后便敷演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弹打双凤、梅山结义”传说,又因《西游记》及《封神演义》渲染,便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尤其在《封神演义》书中,杨戬是以主角身份出现,所占回目极多,形象愈加丰满,以至成为后世永久定位。因师从玉虚宫门下玉鼎真人,助周伐纣,素质全面,能力综合,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又颇具智谋,人缘极佳,屡次力挽狂澜,最终肉身成圣,受封清源妙道真君。正是:只因貌美多神通,故此三界皆扬名!欲问二郎来历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