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100天,从女生变成摄政女王 » 第32章 第一次论道(东宫讲师)

第32章 第一次论道(东宫讲师)

    1641年4月20日下午

    朱慈烺和周宁在乾清宫召见了原太子东宫的讲师。这些人有20多人,大多数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少数在40到60岁。

    原来,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便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崇祯皇帝疲于应付国内的农民暴乱和北方的建虏,他肯定是没有时间来教导朱慈烺的,太子从两岁到八岁这六年时间里,一直住在钟粹宫里。

    太子八岁后,崇祯便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宫班底。

    讲师们向皇上、周宁行过礼后,朱慈烺就赶快吩咐太监置桌椅、备茶和点心,请各位老师就坐。各位老师再三推脱,最后还是坐上了。

    朱慈烺讲道:“各位老师,朕顺利登基,离不开诸位的教导和扶持,如今,我大明外有建虏,内有流寇,还希望诸位来助朕扫平天下,还我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各位讲师听后,两眼放光,精神大振,拱手道:“愿为皇上大业尽力!”

    接下来,就该周宁出场了,面对各位自己东宫的老师,还要讲一些复杂性语言,朱慈烺没有能力应付好。周宁还是有点紧张,毕竟面对20多位大儒。但是她知道,这只是个开始,她必须要去面对和适应,以后大场面更多、纷争更多、矛盾更多。现在需要一步步锻炼自己的口才、表达能力和驾驭能力。

    周宁面带微笑地说道:“今天见到各位老师,哀家也是很高兴。哀家是个妇道人家,识字读书甚少,不像诸位饱读圣贤书,所以只会讲一些直白话,请诸位见谅。”

    “皇上登基,诸位有从龙之功,皇上本来准备提拔各位到重要职位上,但是被哀家阻拦了,原因是什么呢?请诸位先生想一想。”

    很多老师听了不解,也有些老师面带失望,他们都耐心等着周宁继续讲下去。

    周宁卖足了关子,继续道:“皇上今年才13岁,诸位先生可是要辅助皇上20年、30年,甚至更长。哀家知道,诸位眼前就有封侯拜相、千古留名的机会,但是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有能力好好地辅助皇上,就需要帮助皇上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那诸位先生知道皇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什么吗?诸位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众人沉默了一会,一位老先生站出来讲:“回太后,臣认为现在要重整朝纲,去歪气,书正气,让宵小之徒离开不称职的位置,让能干之人进入到六部,甚至是内阁。”

    周宁心想,这是一位闭门读书的老先生啊。

    又有一位老师站起来,说道:“回太后,臣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充实国库,选拔能臣在重要职位上。”

    还有一些老师尽管想说,但是碍于搞不清皇太后和皇上的意思,干脆就闭口。

    于是,周宁只好站起来说:“两位先生提到选用能干之人,那怎么才能鉴定这人是能干之人呢?历史上,能够真正辅助历代皇帝做大事做实事做成事之人,少之又少。原因为何?主要还是对实际事物了解不够啊!”

    “哀家举例来说:历代以来,都有农民造反,但是我们是否真的知道农民为什么要造反?怎么做才让农民少造反,甚至不造反?如果不去田地看看,不去了解农民的收成和交租交税,不去知道荒年丰年农民的收成,不知道农民生活的状况,然后在朝廷之上随便议论和制定农民收税政策。这样,制定的政策让农民生活不下去,他们当然就会造反。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各位老师坐在椅子上,一面是为周宁的讲话感到震撼,这皇太后怎么这么厉害,而且还敢讲出来;另外一方面又略有所思。

    周宁停了一会,继续说:“哀家这个例子其实在说一件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换一句话说,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对事物有真正的了解。有这样的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到皇上。”

    “再举一个例子,我大明全国有亲王30多人,郡王约600人。按照祖制,这些亲王郡王有大量的田地,多年来的经营又拥有很多的财产。朝廷每年还要给他们发俸禄。但是这种做法到底好吗?好的原因在哪里,不好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这项制度本就是我太祖制定,到如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我们知道,世界万事万物都在变,为什么这项制度不能变。不能因为是祖制就不能变,你们可以想想自太祖皇帝到现在,有多少规定发生了改变?”

    “改革这项制度,对亲王郡王来说,容许他们能够自由流动和居住,这样他们会快乐幸福很多;避免一旦封地被流寇围住,其家产反过来资助了流寇;最后,还保了他们的命。洛阳的福王就是前车之鉴。对朝廷来说,可以让亲王郡王交一笔银子给朝廷,这样朝廷多了一份收入来源,同时减少了一份支出。于朝廷于王爷都有好处。”

    这次,各位老师坐在椅子上,则是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在读书学习,了解朝廷的运转和政策,思索官员之间关系、还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理想的实现更多来自对现实事务的真正了解。

    周宁停顿一会,给大家思考的时间,继续说道:“哀家给各位讲解的例子都说明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必须要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够制定好的政策,才能稳定天下;必须帮皇帝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才能够证明实际才干,以后才会得到重用。”

    “诸位先生都知道今天我大明的朝局:国库没有银子,外有建虏,内有流寇,要做大官很容易,但是更容易丢官,建功立业和封侯拜相就更不可能。因为做不好事情,就算皇上保你做内阁首辅,你在朝廷里也没有威信,长期下去,肯定从首辅位置上会落荒而逃。”

    周宁的话,句句敲打着各位先生的心。崇祯这十四年走马灯似的换内阁和六部尚书的人选,甚至还蹲监狱,也让他们明白周宁的话是真的。

    周宁稍微停顿后,继续说道:“与其这样,还不如现在不着急做大官,先去做一番建功立业的事情。那就是去各地看一看,特别是去30多位亲王,600位郡王所在地。去了解实际情况,包括农民收入、农田收成、税收和租金、粮食价格、农户的生活,当地商业等各种状况。还有最重要的说服亲王郡王向朝廷缴纳一笔一次性银两,皇上赦免他们需要呆在封地的祖制。”

    “皇上会每人委派三名锦衣卫辅助你们,每人1000两银子的费用。时间可长可短,只要得到真实的信息,回来皇上就有奖励。如果既了解实际情况,提出对应解决方法;还能说服王爷郡王向朝廷一次性缴纳银两,比如说亲王30万两,郡王5万两,亲王和郡王就可以到两京和大明各处居住,也可以做生意。那么,皇上将给予重奖,并任命他到重要岗位上。诸位先生,哀家的建议如何?”

    各位老师跪倒在地上,齐呼:“臣等愿意遵从皇太后的话。”

    这些先生想回去好好思考一下,这次信息量很大,而周宁的话也很在理。还有周宁提出的如何做能臣、封侯拜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等话,让这些长期读书做学问的人震撼很大,吸引力更大。

    第一次乾清宫论道就这样圆满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