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100天,从女生变成摄政女王 » 第49章 朝廷的震荡

第49章 朝廷的震荡

    1641年4月26日,兵部

    尽管圣旨还没有到,但已经有很多消息传来,兵部要划出来,归新设立的军机处管。兵部尚书陈新甲、兵部左侍郎、右侍郎坐在一起,他们都是崇祯皇帝时提拔上来的。

    平时,三人关系不错,坐在这个位置,就像是坐在火山口上,随时有可能被内阁或其它部门批评,随时一不合皇帝心意,下大牢,甚至砍头都有可能;于是,抱团取暖就是自然选择。

    崇祯13年,傅宗龙当时担任兵部尚书,但崇祯皇帝以傅宗龙多次忤逆自己,将其下大牢。当时军事危急,大臣们都不愿当兵部尚书这危险的职位,于是陈新甲便接替傅宗龙担任了兵部尚书。

    这一年多来,总体来说,陈新甲与崇祯皇帝相处不错:陈新甲递上保卫邦国的十条办法被崇祯皇帝启用;随后,启用傅宗龙为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崇祯皇帝也同意了。于是,兵部也算是找到主心骨了。

    三人在屋子里沉默半天,陈新甲说道:“二位,今与流寇、建虏的战局形势很不好。我等应该齐心协力,为皇上出谋献策。皇上新设立军机处、孙大人出任军机处处长也是应对目前局势的一着好棋,我们配合就是。”

    左侍郎则说道:“本兵大人,这么大的事情,皇上怎么不找兵部商量商量呢?而且自先皇驾崩这么多天,皇上怎么也不召见本兵大人?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右侍郎则说:“本兵大人,我这里都有一大堆各地总兵请饷的奏折,如今皇上连兵部都不愿见,我等的奏折也留中,这可如何是好?”

    陈新甲一脸郁闷,但自己是兵部尚书,也得要有所担当,于是说道:“过几天就是大朝会了,朝会上我们再启奏。两位,有了军机处,兵部的工作就反而简单,我们听从孙大人的安排即可。”

    左右侍郎听了,心里都是一阵窃喜。有军机处和孙大人在前面,岂不是安全很多。

    待左右侍郎走后,陈新甲也是一脸的迷茫,他不知道皇上皇太后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兵部尚书不参与兵部的重要事项,那还叫兵部尚书吗?这蓟辽总督洪承畴马上回京了,可自己也才得到消息二三天,还有首辅说洪承畴要入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辽东情况,陈新甲是非常熟悉的,他本人就是在这里干出了名的: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凌河、小凌河,这些山海关外的重地,陈新甲都了如指掌。各地兵马伤亡、城堡倒塌及弓箭等兵器,他都亲自检查过。

    这次,洪承畴率领大军去支援锦州,从他内心来说,他是不赞成的,他很清楚大明将领和官兵的作战能力;但是崇祯皇上要去救援,他也不得不违心赞成。如果非要打,他更赞同速战速决。以他的了解,长期的相持肯定会导致大明军队的溃败;而建虏则团结如一人。

    现在既然不打了,他心里压力也少了不少。但是面对这每况愈下的局势,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1641年4月27日,吏部

    武英殿大学士及吏部尚书谢升办公处,几位吏部官员也是询问朝廷的状况。

    有吏部侍郎问道:“阁老,这成立军机处,还有洪承畴入阁事情,我们怎么都不参与呢?这些都是违反祖制的;入阁需要廷推,这都是老规矩。”

    谢升做官以来也算是仕途顺利,他顺应形势,小心谨慎,从不擅离职守,认认真真地做事,在京城一干就是27个春秋。终于熬到了武英殿大学士兼任吏部尚书,这个官职可是内阁首辅下面第一人。对他和他的家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耀。这27年的京官告诉他四个字:小心谨慎。

    于是,谢升心平气和道:“皇上说过,目前的局势危险,我大明需要变革。我等官员需要为皇上的变革而尽力,不要再纠缠过去的方式了。等大朝会时,如有异议,再提出疑问。”

    众官员听心里仍旧不舒服,但也觉得只能这样了。

    1641年4月26日,户部

    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魏照乘坐在办公场所,他这个职位让人很红眼,但也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国库长期没有银两,而户部也拿不出办法。他虽贵为阁老,但也知道自家的本事,目前新皇登基,上次觐见皇上皇太后,也知道了皇上皇太后很着急。

    不出头,不闹事,按照皇上皇太后的心意办事,总不会犯错。他把这层意思说给了户部其他官员。于是,听到内阁变化等相关消息,最平静的是户部。

    1641年4月25日,都察院

    左都御史王道直与一群御史在一起,他们对听到的消息很气愤,认为新皇继位,对内阁和兵部做这么大的变动,这完全是动了祖制,改变了明太祖的内阁和六部制。还有,入阁竟然不要廷推,这皇权也太大了。

    他们义愤填膺,大有马上冲到乾清宫的架势,王道直担心事情弄大,劝阻说,马上要大朝会了,等到朝会上谏言吧。

    总之,这次内阁改制,军机处提出以及洪承畴入阁,让朝廷不同部门议论纷纷。他们不明白皇上和皇太后想干什么,更重要的是皇上和皇太后提出的想法破坏了他们一直以来的官场规则。

    刑部、工部、户部,这些部门本着影响最小,在这多事之秋,就少参合吧。都察院、吏部、兵部和礼部意见最大,对于他们相当一部分官员来说,维护这套制度远远超过了事情本身的好坏。

    所以,他们都在等待着后续事情的发展和大朝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