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100天,从女生变成摄政女王 » 第61章 第一次集体洗脑

第61章 第一次集体洗脑

    周宁想着明天大朝会后就得要各自面对各自的事情,挑战会越来越多、压力会越来越大、任用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思路不统一、想法不一致,以后核心团队内部会产生割裂。

    最关键的是:自己现代人的眼光和思维与大明朝的这些做高官的顶级读书人是有很大不一样的。

    张焉可以理解和不在意,是因为她是女性,没有掌握过权力,更因为她是自己的好姐姐;

    朱慈烺不在意是因为他年龄还小,同时也是由于周宁是他的母后,所以不会有意见;

    王承恩和田守信则纯粹是家奴,忠心是第一位,对皇太后的话天然不会怀疑和反驳。

    但范复粹、洪承畴、孙传庭可是不一样,他们有知识、有想法、还有个人小团队。这核心团队不对他们洗洗脑,以后办事说话都得悠着点,岂不是让自己难受,还坏了事情。

    于是,周宁说道:“三位老先生,明天是大朝会。今天皇上、哀家和三位想好好聊聊。哀家这段时间看了和听了万历年间、天启年间这二朝的一些事,哀家很纳闷的是为什么这二朝中,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差,总是有大臣反对皇帝的意见?”

    这件事跟朱慈烺有较大关系,他也认真听着。

    范复粹资格最老,他为人还算坦诚,看到洪承畴和孙传庭不愿回答,这事情只能他来了,于是回答道:“回太后,这两朝的大臣都是希望当时的皇帝成为一位有作为的好皇帝,于是提出了很多谏言。这些谏言可能与当时皇帝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产生了矛盾。”

    周宁追问道:“范阁老,那你是认为当时的皇帝的想法错了,所以大臣才谏言。

    为什么大臣的建言就一定是对的呢?举例来说:这两朝在辽东战场都打过仗,大明军队都一败再败,如此才形成目前这糟糕的辽东局面。

    那些派出去辽东的总督、巡抚、总兵不都是大臣们建言的吗?那些失败难道只是皇上的决策错误吗?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周宁担心范复粹、洪承畴和孙传庭三人害怕,不敢讲话,于是又安慰道:“哀家不是在批评或责怪谁,所以你们大胆说,先恕你们无罪。”

    三人刚刚还有点担心,心里想,这皇太后怎么一下子就翻脸了呢。听完周宁后面的话,三人才明白过来。

    于是,范复粹说道:“回太后,自古以来,大臣就是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给皇上进行建言是大臣的主要职责。当然,大臣的建言不一定就是全对的,但这可以给皇上参考。”

    洪承畴和孙传庭两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太后葫芦里装着什么药,于是干脆拱手道:“臣等不敢妄言,请太后示意。”

    周宁说道:“三位爱卿,哀家读书较少,很多事情也看不明白。只是,哀家在想读书人是否把‘辅助皇上治理天下’这句话理解错了。

    首先,‘辅助皇上治理天下’不能只是不了解情况或泛泛而谈的‘建言’,也不能仅仅只是建言,更不能把主要目标盯在皇上和皇家身上。

    所谓不了解情况或‘泛泛而谈’的建言,是指很多大臣对现状只了解一点点,对所推荐的人也只了解一点点,便凭个人喜好建言或推荐,这样的结果是只是建言,而不对建言结果负责。

    以辽东‘萨尔浒之战’为例,这杨镐是大臣推荐的吧,这战争时间是二月吧。

    诸位看看,哀家不懂兵的人都知道,这二月辽东一般天气严寒或下雪,建虏有地利优势,又有严寒和下雪天气优势,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点作战,不能等到5月份或8月份吗?

    还有,这杨大人是真正能够带兵打仗的吗?这过于轻浮之辈怎么能当上统帅,骄兵必败不知道吗?

    所以,这建言能够随随便便吗?

    再以税收为例,如果不了解情况,税收不够用,就要求对农民加税,这能行吗?要有具体的数字和操作,才能知道是否可行,农民是否承受得了。

    前段时间,哀家才知道:这增收田税,结果官绅地主都将田税转加到农民身上。表明上看,农民只收税1到2成,实际上田税变成了3到4成,还有田租3到5成,那农民不只剩余1到4成吗?碰到天灾和家人生病,农民怎么能够活得下去?”

    范复粹、洪承畴、孙传庭听后,都汗颜,这太后讲话很实际、很能知道朝廷问题,于是齐声道:“太后圣明!”

    周宁接着说道:“哀家举两个例子,其实都在说明一件事,朝廷的大臣要建言,必须要真实了解情况,有具体的数字,分析对朝廷、对百姓的利弊,才能建言,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夸夸其谈,更不能凭个人喜好推荐重要职位官员;

    大臣的建言即使是真实的、对朝廷很有好处的,也不够。皇上更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办成这件事情的官员。比方说,很多官员知道收矿税能够增加税收,但是到底怎么做才能做成呢?谁能够负责到底呢?

    朝廷有很多难的事情,需要人去做,而不仅仅只是提意见,但是却无法做成。

    最后一点,大臣只是辅助皇上治理天下,治理的对象是大明的百姓和大明的这片土地,而不是天天盯着皇上或皇家的事情,甚至把皇上和皇家的事情天天拿出来上奏。

    大臣关注的对象错了,努力地方向错了,长此下去,皇帝肯定会生气。万历年间和天启年间不都是这样吗?

    正是理解错了‘辅助皇上治理天下’这句话,所以造成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君臣对立,国事日益糜烂。

    哀家最后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仅仅靠大臣的推荐和廷推,洪大人这次能够当上内阁次辅吗?孙大人能够负责军机处吗?

    如果没有洪大人和范阁老两人负责,这朝堂以后的变革能够推行得下去吗?没有孙大人,这官军的变革和训练新兵能够推行下去吗?都是不行的。

    三位,以后请你们教育下属大臣首先要了解具体的事物,然后把自己任务完成好,而不要总是想建言给皇上,或者给皇上谏言。

    请三位记住哀家这句话:皇上需要的是能臣,能干事情的大臣,能够干成事情的大臣。而不是夸夸其谈的大臣,也不是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大臣,更不是凭个人喜好随便推荐、随意弹劾的大臣。

    能臣是要能够顶住压力,忍受指责,甚至不顾祖制,一心求变的大臣;而不是墨守成规、沾沾自喜的大臣。”

    范复粹、洪承畴和孙传庭听完后,总算明白皇太后的意思:皇太后在给自己制定以后相处规则和任用官员的规则,还有要自己和官员把关注点放到任务上,而不是跟皇上作对。

    洪承畴和孙传庭不仅完全能够接受这些规则,更是大大的赞同。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过去朝廷官员行事方式的受害者;同时也看到了大明的危险局面。范复粹则是大部分赞同,其余的尽管不赞同,但也不反对。

    洗脑结束后,朱慈烺提到了廉政公署、以及给官员涨薪。三人听了很高兴,涨薪就代表官员更好管了。但是,这两件事待大朝会后再详细交流。

    三人满意地离开了乾清宫,回去准备明天的朝会:估计会有不少责难,也有高光和荣耀在等待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