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崛起东晋乱世 » 17.世外桃源

17.世外桃源

    在生活区建设没到位前,暂时利用原先的住房安置人员集体住宿,专门辟了一个院落,当作食堂。买来的四个奴婢,杜立召集起来讲了工作安排,包括做饭、种菜、养殖等,并选了一个叫王二嫂的做组长。领着大家去现场,指定厕所、猪圈、养鸡场、菜地的位置。叮嘱王二嫂尽快展开工作,要求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正餐一荤一素一汤搭配,主食管够。需要什么食材,直接找李家的管家采买。

    有这么大的地盘,有这么多的人,杜立有意打造一个世外桃源。酿酒会有大量的残渣,可以喂猪、养鸡,人和动物的粪便拿来肥地,菜地种蔬菜,以后,食堂需要的肉菜都可以自给自足,家人和奴婢也能生活得舒服一些。奴婢可以要求严格,使劲压榨他们,但也是自己的资产,生活好些、身体健康,还能多做贡献不是?一天吃三顿,比吃两顿容易消化,有益于身体,这个时代人的寿命可是很短的。奴婢在买的时候就没让拖家带口,都是按标准让牙行办的,以后需要配对,再内部指派。

    很快,新建的员工宿舍、食堂、澡堂、公共厕所、猪圈、养鸡场就落成了,在入住当晚,搞了一场篝火晚会,以示庆贺。

    杜立强调人人爱清洁、讲卫生。专门设置的澡堂,很是费了点心思,用竹管从山上引了溪水,从2米高处入屋,注入一个水池,水池用石板砌成,水深1米,直径2米,池水满了,会从缺口处溢出。澡堂设有一火盆,天冷时可以让室温升高一些。男女澡池各一个。新来的人,必须先用肥皂洗澡。

    少年奴婢到齐了,排个歪歪扭扭的队,个子都差不多高,身材相当瘦弱,五官端正,面颊黢黑中带着菜黄,与前几年的自己一般无二。没有一个人有名字,有些连姓都没有,叫什么狗剩,大黑,小六什么的。还没来得及问每个人的来历,反正都是李东家托牙行的人买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一开始就立好规矩很重要,要求他们必须服从自己的意志,把生死交给自己决定,从小练就强健的体魄、过硬的军事技能、无往而不胜的勇气。前世的杜立,没有参军当过兵,但曾经身为企业高管,也参与过数次对员工的军训,对中外军事战略、战术思想也有些书本的知识积累。现在从基层带兵做起,事无巨细,也只有勉为其难了。

    从站姿、坐姿、立姿教起,按照“我做-你看-你做-我看”的方式教学,杜立拿了根竹棍,一个一个地检查,凡是不符合要求的,就来上一棍,以加深记忆。如是重复再三,直到整齐划一。

    然后走姿、跑姿训练。然后队列训练。边教边整理出条例,以便以后复制。

    统一制作服装,布料是麻布,染成黑色,款式仿现代迷彩服,请裁缝专门制作。被褥也配齐,另配了绑带、绑腿。鞋子暂时用草鞋。当少年兵穿上迷彩服,背上铺盖卷,立正排成整齐的队列时,一下子就有了气势。

    经过适应性训练和基础动作训练后,高强度的训练科目就成为日常。天亮起床、天黑上床,每日5公里越野跑,单兵训练,队列训练,军事技能训练,整理内务,吃饭上茅房,天天如此。杜立也亲自参加,与少年们同吃同住同训练。每周搞一次篝火晚会,吃些烧烤,唱唱歌、喊喊口号、玩玩击鼓传花等,算是严肃之中有些活泼,紧张中增强团结。

    杜立给每个少年都取了名字,一律跟自己姓,按年纪大小顺序,分别取名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既好记,也比叫1、2、3、4、5正规。他们是自己的奴婢,也是私兵,哦,这个时代叫部曲。也给取个好听的名字,叫亲兵吧。

    古代打仗对士兵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十八般武艺,还不说样样精通,只学好一项都需要长时间的艰苦训练。历来养兵都很贵,一个人当兵,需要10几个人供养。这个时代人口稀少,全成国不到100万人,全天下也不过1500万人。蜀国100万人口,养10万兵,丞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九进中原,穷兵黩武。

    走精兵路线,减少养兵成本,是这个时代的需要。刚刚篡位的皇帝李寿,带1万兵就攻入成都,改国号为汉。过几年桓温灭汉,派了一支轻兵1万人,从乐山登岸。这个时代最大的一场战争,前秦出兵25万,东晋也就8万,打得前秦千里溃逃、风声鹤唳。对未来新军的战斗力,自己信心满满,只需静待时机,逐步推出超越这个时代的大杀器,便可对敌对势力进行降维打击。

    暂时用木棍作兵器,按亲兵的身高,订制了一批。编了一套包括刺、劈、挡、扛等基本动作的教程,立了人形草靶,一对一、一对多展开训练。

    等搞完杜立能想到的所有科目,时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

    杜立对自己的成果还算满意,眼前的少年,身体结实、脸颊黢黑、目光炯炯、整齐划一,随时准备,待自己一声令下,便像一队黑色的幽灵,赴向战阵。

    “儿郎们,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你们已经成为一名准战士。是不是合格,需要以后在战斗中检验。一定要牢记:军人是为胜利而生,为荣誉而战。请举手随我宣誓:效忠长官,永远向前,誓死奋战,不胜不休。”

    于是12人齐声高喊“效忠长官,永远向前,誓死奋战,不胜不休。”声震山林,引得劳作的人们好奇地出来观看。

    这段时间,做工的人眼见这帮少年成天不干正事,一门心思在玩游戏,心想主家真有钱,每天好吃好喝,找这么多玩伴陪自己玩。当少年们穿着制服整齐动作时,他们开始有些吃惊,纷纷打听虚实,了解到这些是作坊未来的看守,他们有些鄙夷:半大小子能够做什么事?自己的安全都难保,还要保护作坊?现在看到这个阵列,听到这震撼心魄的声音。他们有些羡慕起来,要是自已家的孩子也在其中有多好。

    工地的收尾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工匠和他们带来的杂役一批批撤走。李东家来到现场,杜立陪着参观了一番。除了大大表扬杜立一阵。也讲了销售方面的准备:在成都及周边各县,绵阳、阆中、重庆、涪陵、安康、乐山、西昌等汉国各主要城市都布好了销售网,各地都盼着杜康酒早日到货。今天过来,李东家带了一个月的预付货款,让杜立拿去买原材料,争取早日生产。

    杜立谢了李东家,送他出了村子。立马安排人马,去城里接来母亲和桃子,便开始做开工前的准备。

    一大早,奴婢们各就各位,由母亲和桃子充当师傅,杜立作监工,奴婢们做徒弟,采取手把手、传帮带的方式,从泡米开始,一个工序接一工序教学。大冬天的,作坊里的奴婢们却挥汗如雨。

    原定日产1000斤酒,杜立稍微加了一点码,改成1200斤。杜立准备这次要增加一个品种,即高度白酒,不外乎酒精比例提高一些。原来1斤酒的利润是5倍多,现在提档的这款,利润定在10倍,产量占总比的20%左右。新款酒取名为“杜康酒(特供)”,专为社会上层人士享用。一天的利润就值7000斤粮食,。这年头养一个人一天不过几斤粮食。这下有钱了。

    与母亲仔细商讨了人员岗位分配、工艺流程、管理办法、班组长及几个关键岗位的人选等事宜。作坊的管理琐细,十分劳神费力,杜立将核心技术一并交出,以求脱身出来,蒸馏与勾兑工艺,分别选了两个人分别负责。产量大了,再手写商标不行,找人刻板印制。正儿八经地将作坊的名称也印了上去:金堂江源村酿酒作坊。字是请金堂书院院长郑庭之题写的。

    江源村口、作坊大门口,设置两个岗哨(日夜不歇)。另设流动哨一处。哨兵轮流值守,又有若干人员组成巡逻组,定时在村中巡逻。一旦有突发异常安全事故,发现者一声哨响,所有机动兵力,操木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应变处置。没有家主允许,不放一人一马进村出村。整个江源村一片森森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