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倚剑长天外 » 第二十九章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第二十九章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八月十四,圆月高悬

    高崖之上,一道白衣身影席地而坐,正对着圆月吐纳运气。

    今天是萧逸进入太白山的第十四天,也是中秋的前一天。

    七月的最后一天,萧逸进入了临山县城。说明马匹是济州刺史府所借用的之后,萧逸将马匹归还给了县城的驿馆。虽然驿馆的小吏招待分外殷勤,萧逸还是在采购了一些食物之后,于第二天进入了太白山脉之中。

    太白山不愧为“天下三太”之一,以险独占鳌头的天下名山。其峥嵘秀伟,足以冠绝中土。

    入得太白山来,萧逸沿着山中兽道独自行走。只见刀劈斧剁般高达千尺的险峰比比皆是,而行到山谷处,又仿佛下通九幽一般渊深难测。

    以萧逸还未筑基的境界,若不是沿着这些山间走兽活动之后留下的道路,还真是走的有些吃力。

    太白山草木茂盛,飞禽走兽隐没其间,山中猎户也多。萧逸走走停停,一路上已经遇到了七八家猎户。

    有的如萧逸般单人独行,在山中铺设陷阱守株待兔。有的成群结队,或是在野兽出没较多的水潭边设伏,或是沿着大型动物的脚印追索捕猎。

    今日萧逸所在的这处高崖,就是太白山最出名的主峰之一,太白北峰。

    太白北峰四面悬绝,上冠景云,下通地脉,巍然独秀。南接太白山余脉,北边却是河北平原大地。

    整座北峰就如一柄孤悬在天地间的利剑一般,直直插入在太白山脉和河北平原之间,将太白山脉与河北平原一分为二。

    前代剑仙丹徒子在游历太白北峰后曾言:“见太白北峰,如见仙人佩剑失落人间,而忘却天下名剑。”

    因此太白北峰又名忘剑峰。

    此时萧逸所处的位置,正是忘剑峰山顶端的一处悬崖。方位正好是面对着太白山的正东方向,此时的萧逸正对着孤悬在天的明月吐纳修行。

    萧逸入太白山之后,并没有直接沿着西南方向往直隶而去。而是先由东至北兜了个圈,将太白山的菁华部分都看了个遍。

    一路上渴了饮山泉,饿了摘野果。露宿于高岩与山谷之间,餐风饮露宛如仙人隐士。

    萧逸凭借着天象指引方向,每到一处地气繁盛之地,就要打坐修行上一阵。

    在不同天地元气的环境里,感悟地气与天地间细微的变化。萧逸隐隐有一种感觉,不同地域的天地元气也有细微的差别。

    有的活跃,有的慵懒,有的炽热,有的冷冽。

    这种感觉细微而玄妙,不可与人言,但却是萧逸实实在在的感触。

    中土的日月流转也是按照一年十二个月,春夏秋冬四季变幻来的。今日是八月十四,明天就是中秋,一年之中月华最盛之时。

    经过这段时间的修行,萧逸上中下气海中已经完全成型了八道元气旋涡,还有最后一道上丹田的元气旋涡也即将成型。

    萧逸便要在今夜踏入筑基境。

    《太上气感篇》玄功暗运,气海内元气激荡。萧逸用内视法自下丹田、中丹田、上丹田一路扫视而过。

    只见气海丹田内,上中下丹田各有三道元气旋涡流转不休。元气旋涡流转间,有点点星辉四处洒落,宛如九道璀璨星河,点亮了漆黑一片的气海宇宙。

    九道元气旋涡中,唯有上丹田有一道元气旋涡似乎略小一圈,但也有点点月光星辉自虚空中洒落其上。肉眼可见的,这道元气旋涡慢慢旋转壮大,逐渐与其他八道元气旋涡无异。

    白衣少年静静打坐,与天上明月对影成三人。突然,少年两眼睁开,双目间有一道神光闪过。尔后消失不见,露出一双囧囧有神的眸子。

    白衣少年长身而起,对月长啸。如乳虎初啸,鹰隼试翼。

    啸声回荡在高崖深谷,久久不曾散去。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雏凤初啼,清于老凤之声。

    少年萧逸,自今日起踏入修行第一境,正式迈入修炼之门。

    长啸已毕,萧逸闭目凝神,默默感受身体的变化。

    只觉得气海丹田内,九道元气旋涡宛如融为一体,彼此之间呼吸感应。旋涡流转间,萧逸不断吐纳天地之中游离的元气,与自身进行着交换。如同生机勃发的初生幼苗,贪婪吸吮着天地间的阳光雨露。

    踏入筑基境的修士,可以通过气海丹田不断吸纳天地间的元气。依靠九道元气旋涡融为一体的流转交换之力,将元气留在体内。

    天地元气的不断积累,才足以支撑修士修炼不同的求道护道法门,修士也才可以初步通过自己的身体运转天地间的元气。

    因此只有踏入了筑基境,才算是真正踏入了修炼之门,可以拥有迥异于凡人的手段。

    龙门之前的下三境,并不是如上台阶一般循序而上,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互补的过程。

    筑基境积累元气,明神境壮大精神,而真丹境则要求修士将积累的元气化为假丹,再将那一缕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自虚空提炼而出,融神识入假丹。

    从而使假丹变假为真化为真丹,凭借着这一枚金丹跃过龙门。

    如萧逸这般吐纳运气法门是太上道祖亲传的《太上气感篇》,在筑基期就已经可以去做变假为真的操作了。所以理论上他只需要再补充一门观想神识的秘法,就能提前凝练金丹。

    只是这个可能只存在理论中,萧逸的元气积累才刚刚开始,连假丹都形不成更遑论真丹。精神锤炼更是一丝也无,要想将这缕神识从虚空中提炼而出也是遥遥无期。

    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萧逸已经踏上了修行的第一步,迈过了修行中的第一个门槛。对于一个自小无法修行,就这样煎熬了十六年的人来说。

    此时的萧逸心中,充满着无法言喻的喜悦。

    伴着这份喜悦之情,萧逸掏出了罗元通给到他的乾坤袋。一点元气自气海凝聚透到指尖,与乾坤袋融为一体。瞬间就完成了这枚已经被罗元通抹去印记的储物法器的认主过程。

    随后萧逸心神一动,自乾坤袋中取出了三件事物。分别是一封书信,一本书籍,一柄长剑。

    最先吸引萧逸注意力的还是这柄长剑。

    长剑通体呈银白色,剑鞘与剑柄看起来几乎融为一体。剑格作月牙状,微微向上翘起的银白色剑格很好的护住了握住剑柄的手。

    剑首呈圆形,上面刻着一枚小小的月桂形状。剑锷上有错金铭文的字迹,纤细的小篆文写的是两个字“良宵”。

    拔剑出鞘,剑身约有二尺多长,正中剑脊分明,如水的剑身在月光下镀上了一层寒霜。

    萧逸握剑在手随意挽了个剑花,有如流光漫天、星河在地,在高崖之上寂寞流转。

    不知道是不是踏入筑基之后神识也有所增长,还是这段时日修行《太上气感篇》,又在这太白山中感悟地气对于不同器物的灵性变得更敏锐。

    长剑挥舞间,萧逸分明感觉到了有一丝清冷寂寞之意在长剑之中流转。

    这柄剑虽然长达三尺三寸,重九斤七两,已经算是一柄重剑。但剑意流转间却有寂寞空灵之意,剑光清冷,寒意侵人。

    夜间的山谷之中雾气氤氲,月光洒落其上如坠仙境。

    长剑挥舞间剑光流转,朦胧间仿佛有一名女子的窈窕身影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也许在过往的无数岁月中,也有如今夜这般的星光月色。长剑伴随着一道寂寞如雪的身影在月下起舞,形单影只,如梦如幻。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