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回忆是最美好的重逢 » 上下五千年(上)

上下五千年(上)

    时间:2022年11月12日

    “愿我泱泱神州,兴国安邦,盛世无疆!”

    ……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终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

    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一句,源于公元前两千年。

    五千年前,黄帝一声令下逐鹿中原,炎黄子孙自此延续至今。三皇五帝时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历经十三年,终完成治水大业。

    伴随着军队、法庭、监狱、政府、文字等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禹建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由此转变为“家天下”。

    青铜器时代,由此开始。

    时至今日,虽然史学界一直都在对“夏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终将会证实夏朝的存在。

    中华上下,是五千年;

    ……

    四千年前,商汤率兵于鸣条之战灭夏,以“商”为国号,建立商朝。

    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神权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为“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因此时,甲骨文、青铜器发展逐渐成熟:

    甲骨文多用于记录祭祀、占卜内容,青铜器造型独特,纹饰华丽,一度成为贵族的象征。

    代表作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越王勾践剑。

    ……

    公园前1046年,周公吞吐,威震四方。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武王“受命于天”,自称为“周天子”,率兵伐商。

    周朝取代商朝,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与宗法并行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因这一制度,周王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发展。

    公元前841年,因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游牧民族犬戎趁此机会攻破镐京,周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随着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诸侯间纷争不断,各国以“争霸”为目的展开战争。

    这一时期,称为“春秋”。

    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分别为: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熊旅、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应用,牛耕得以推广,伴随着都江堰、郑国渠的修建,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

    经过长期的纷争,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诸多诸侯国被取而代之,最终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强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各国以“兼并”为主,战争更加频繁、激烈。

    各国为巩固统一、富国强兵先后进行变法,建立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势力最为雄厚。

    伴随着“商鞅变法”,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商鞅总结了各国的变法内容,推行重农抑商、军功爵制、土地私有制、郡县制等制度。“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变法。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名将频出,如“兵家至圣”孙武,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著有《孙子兵法》;

    老将廉颇,攻取阳晋,固守长平,留下了“负荆请罪”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经典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两度破秦,威震天下;

    大将军王翦,平定六国,南征百越;

    齐国名将田忌,围魏救赵,诱杀庞涓,留下了“田忌赛马”这一故事;

    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连退秦军;

    武安君白起,攻城七十余座,在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一生从无败绩,为秦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一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一大批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这便是“百家争鸣”。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推行“仁政”,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原则,注重民生;在教育方面,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行私学的发展,致使后来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

    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被弟子记载,整理成儒家经典《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认为物极必反,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著有《道德经》一书。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李悝是法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反对礼制”,代表封建统治阶级。

    邹衍是阴阳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说”、“五德始终”,代表新兴地主阶级。

    春秋战国时期,在与周边民族频繁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这也影响了日后我国成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观念”。

    因此,部分不怀好意的史学家借着“讨论”的说法,经常以“元朝”是由少数民族统治,不断重复着“华夏文明自宋朝就已终断”的说法,其目的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中国,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交往早在数千年前就已存在,我们一直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先秦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两千年前,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

    秦王嬴政在统一后,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为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秦王确立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分别为“丞相、太尉、御使大夫”。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此外,秦朝还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整顿社会风俗。

    秦朝所确立的“皇帝制度”被以后历代王朝沿用,影响深远。

    因秦王统一时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百姓不堪负重。

    为统一思想,秦始皇坑杀儒生方士,焚毁诸多珍贵文献,史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统治更为暴虐,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张楚”,史称“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逐渐壮大。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刘邦约法三章,夺取民心;项羽虽勇猛,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但他刚愎自用,烧杀抢掠,最终被刘邦所击败,却也留下了“霸王别姬”的经典故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等诗句均是对项羽的赞赏与感叹。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