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回忆是最美好的重逢 » 上下五千年(中)

上下五千年(中)

    ……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初年制度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

    在地方,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史称“郡国并存”。

    因连年战乱导致民不聊生,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恢复,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后,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削弱,最终不再对中央造成威胁。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以察举制作为新的选官制度,由地方推荐人才,注重品行和孝廉;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设刺史进行监察。

    除此外,汉武帝还任用酷吏、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以巩固统治。

    为巩固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两位名将北击匈奴,威名传得万里,使得汉朝不断强盛。

    被汉朝击败的匈奴元气大伤,发生分裂。在之后的战役中,匈奴开始不断逃亡,史称“西进”。

    在这之后,匈奴休养生息,不断发展,开始西迁。

    在西迁后,匈奴一度征服阿兰国、东哥特王国。被称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即位后,使匈奴的势力不断富强,更是被欧洲史学家称为“阿提拉王朝”。历时多年的交战,匈奴让东罗马帝国近乎崩溃。

    在与匈奴交战期间,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文化的联系。双方的技术、文化、产品等不断交往、交流,这条路便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四大发明的传入,推动了欧洲大部分国家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造纸术: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对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使得骑士阶层日益衰落,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开辟,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汉朝的丝绸、茶叶、瓷器一度成为欧洲贵族的用品。

    佛教也是这一时期传入中华。

    ……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即“光武帝”。刘秀在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后,再一次实现全国统一。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严禁外戚干政,整顿吏治,设尚书台,重视文学,实施度田……在稳定的政局下,社会经济重新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汉朝,是历代王朝唯一一个真正做到中兴的朝代。

    东汉中期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由于皇帝年幼,朝政由太后掌握,实际权力在外戚手中。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回权力,宦官权利又因此过大。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一些官员不满这种现象,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的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184年,张角创立宗教“太平道”,在多地发动起义,起义军队称“黄巾军”。

    黄巾军不久便被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各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东汉名存实亡。

    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中深刻的描写了从东汉末年至晋朝建立这一时期的故事,其中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长坂坡之战”、“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等故事被人们所喜爱。

    公元200年,曹操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此战,为今后的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汉朝灭亡;刘备仍用“汉”为国号,史称“蜀汉”;孙权定国号为“吴”。

    九品中正制是继察举制后新的选官制度。发展初期选官的标准是家室和才能,到了西晋时期,主要看中家室。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63年,蜀国被灭;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即“晋武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280年,吴国被灭,西晋完成短暂的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华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这一段时期被称为“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被称为“中华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皇权十分虚弱,甚至曾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是“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哲学思想与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由于战乱频繁,人们的思想不断扭曲,部分平民逐渐迷信,将希望寄托于“神”。

    上层统治着借“玄学”不断愚弄百姓,就连部分地主阶级也遭受影响。

    西晋末年起,由于北方常年战乱,大部分人民流亡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劳动力。南方土地被大量开垦,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发展。为此后的“南方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融空前繁荣,各少数民族都在不断地学习汉族的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做出了诸多措施,如: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穿汉服改籍贯等措施,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今后的统一和隋唐盛世打下了基础。

    汉赋是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为汉朝儒客文人热衷的文体,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祸兮福所简,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

    581年,杨坚称帝,改国号为“隋”,为“隋文帝”。

    “四方胡虏,凡有敢犯者,必亡其国,灭其种,绝其苗裔。”

    隋文帝废除废除九品中正制,将察举制中考试因素加以强化,以“公平公正”为特点的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隋文帝为巩固统治,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杨广即位后,大兴土木,远征高丽,致使民不聊生。大运河的修建虽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但在修建过程中徭役、赋役严重,再一次的引发大规模起义。

    618年,李渊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随后,实现全国统一。

    “内外诸夷,凡敢称兵者,皆斩。”

    李世民即位后,为“唐太宗”。他知人善任、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对周边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设置行政机构、和亲、册封、战争、羁縻政策等措施,少顺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建立“武周”政权。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位期间唐朝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即位后,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社会空前繁荣。

    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朱温于907年称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十分完善。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这一制度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这一时期,儒、佛、道“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佛教在这一时期十分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地位。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唐代是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王朝,著名诗人数不胜数。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王昌龄、诗雄岑参、诗豪白居易、诗鬼李贺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人便是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是罕见的天才人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