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十四章 战术得当有序退 汉辽两军欲决战

第十四章 战术得当有序退 汉辽两军欲决战

    汉军不断加强防备,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将士们早已枕戈待旦了,辽军还没来,什么情况呢?辽军行至火神淀发生了兵乱。前面提到的明王耶律安端叛乱未遂,被皇帝耶律阮囚禁,耶律安端的儿子耶律哥查痛哭流涕地跟皇帝讲,他父亲作乱罪大恶极,其罪当诛。耶律阮呢,一想都是耶律家的,总不至于诛九族吧,于是就宽恕了耶律哥查,还对其加以重用。

    此次南征行至火神淀,当时正好是耶律阮的父亲耶律倍的祭日,耶律阮与母亲、皇后甑氏、皇后萧氏喝的大醉。这里随手插一句,当皇帝啊也有难处。承讯那边是有皇后最合适人选,封不了;耶律阮这边是封了一个皇后摆不平还得封第二皇后。此时,耶律哥查借机联合萧干的堂兄萧翰等人发动叛乱,想要诛杀皇帝耶律阮,幸好亲兵护驾及时,耶律哥查和萧翰一干人等被杀。

    叛乱被平息后,耶律屋质等重臣就劝,仗还没打就发生叛乱不吉利,恳请耶律阮罢兵还朝。耶律阮大怒,意思是这正是他的父亲的在天之灵保佑他,要他为父报仇,执意南征。

    七月二十日,辽军越过幽云十六州,耶律阮留耶律屋质和萧干等人守幽州,令耶律格为先锋统帅自带兵马五万,准备攻击霸州。听说辽军已经兵临城下,高行周召集霸州诸将议事。高行周对诸将说:“陛下命我从六月初一开始,至少守五十天,方可有序往邺城撤退。现在已经过了五十天,我算完成任务了。现在敌军姗姗来迟,气势肯定不高,我自带霸州城内所有骑兵出去先冲杀一波。如果我战死沙场,你们要听我儿子高怀德的指挥,继续守城直到力竭方可撤退。”

    诸将劝说高行周应该守城方为稳妥,如果出城迎战可由副将王旭恩和陈元亮带军。陈元亮挺身而出说道:“大将军,昔日陛下对我有不杀之恩,今日恳请让我以死报答陛下的恩情。”高行周说道:“好!你跟我去。众将勿劝,老夫一生迫于无奈数次换主人,至今方遇明主,但学伏波将军,马革裹尸而还。”

    于是,高行周带领三千骑兵,从霸州北门冲杀出去。那边耶律格一心想着怎么聚集军队攻城,压根没想到迎战的事情。突见汉军杀到,不知道对方虚实,一阵慌乱,被高行周打的一片狼藉,耶律格掉马便撤,高行周率部乘势掩杀,耶律格狼狈退回蔚州。霸州守将见高行周打退了辽军先锋安全归来,皆大欢喜。辽国这边,阵还没站稳,就被汉军打回来了,损兵千人,耶律阮要斩耶律格,众人为耶律格说情,带罪再战,方免一死。

    三日之后,耶律格又率军兵临霸州。又见霸州北门一将带兵百余人从城门而出,这下耶律格做好准备了,挥兵迎战,汉军只有几百人很快败下阵来,领兵之将陈元亮慌忙撤退,耶律格带头追赶,不知不觉追至霸州城下。谁知霸州根本不开城门,撤退汉军靠在城下调转马头,只见城上一排排射手,密密麻麻的箭射向辽军。阮虎、王旭恩分别取出一支锰钢箭头的毒箭,看着城下,分别选准一个他们认为官职最大的辽将射去。谁知二人之箭均射中一个敌将,分别中其左肩和左腹。两人相视一笑,英雄所见略同。辽军慌忙撤退,城下汉军追杀一阵后迅速返回。

    中箭之人正是辽国先锋耶律格,因箭在左肩和左腹,耶律格回营后很快毒气攻心而亡。这下可气恼了耶律阮,这仗还没正式开打,先锋就阵亡了,于是七月二十五日,耶律阮亲率本部大军出发,进攻霸州。

    七月二十六日,耶律阮命令各部的步兵攻城。显然辽国步兵装备很一般,又没有很好的攻城装备;汉军守城装备精良,箭支充足,还配有投石车和初级火炮。连攻了十余日,霸州一点被攻破的迹象也没有。耶律阮召集群臣,出谋划策。有人建议先暂歇一日,再日夜交攻,由铁骑兵掩护步兵全力进攻霸州城门。

    八月七日起,辽军改为日夜攻城,并且发动了更加全面的攻击。除了步兵,铁骑兵也上场了,铁骑兵掩护步兵推着攻城锤,猛烈撞击霸州城门。高行周见辽军重点攻击城门,命令城楼上射手在猛烈射击的同时,以投石器大量投掷石块,阻止辽军攻城锤撞击城门。

    在辽军攻城的这段时间里,承讯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帮助高行周缓解辽军的攻击?派大批禁军赴霸州显然是不行的。虽然其余各州还没有辽军来犯的急报,但若辽军久攻霸州不下,迟早会选择绕道而行。郭威告诉皇帝刘承讯,守城不能一味死守,这样城门迟早会被攻破,高行周必定要在敌人疏忽的时候,出城偷袭,他现在应该缺战马。

    承讯此时深刻体会到了,父亲当初用的这些重臣还是很有才干的。王章和杨邠一个任左宰相、一个任三司使,大汉开国仅两年国库已有盈余。当初,父亲听从母亲建议一反过去搜刮百姓犒劳将士的做法,而是散尽宫中之物和国库钱财,大汉国库都已经空了。王章和杨邠这两人,虽说被弹劾之声不断,虽说百姓负担加重,但要不是这两人理财有术,现在他哪里有钱财能勉强地应战。好人都让皇帝父子俩做了,总是要有人做恶人的。再来看郭威,运筹帷幄不如太傅,战术计谋不如张浦,但是确实有实战经验,能够考虑到战场之上自己和张浦想不到的。就像守城,承讯显然不在行,还以为守城就是守着防止敌人攻进来就行了。当然,如果辽军只有十万,高行周的二万多军队或许勉强能守住。但是辽军有百万,霸州城被破只是时间问题,要想拖延时间,高行周必须利用时机率军出城掩杀,打乱辽军部署。

    考虑妥当后,承讯召见董羽,要他准备一下,明日率领本部所有骑兵和王守成部部分骑兵八千驰援霸州,同时也要求董羽以守城为重,万勿鲁莽,一切听从高行周的命令,见机行事,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安全把部队带回来。

    有了董羽这八千骑兵的援军,高行周守城更加自如。时不时派出骑兵骚扰辽军,辽军重点攻击城门的攻城策略效果不佳。

    炎炎夏日,辽军野外扎营,持续攻城,不仅伤亡不轻,瘟疫疾病也影响了军心士气。耶律阮不得不下令暂停攻城,召集大臣们商议更好的攻城方法。耶律阮重用的汉臣王波建议绕过霸州,从侧翼进入中原,契丹的将领们坚决反对。因为绕道多为山地非常不利于骑兵前行,而且无法快速集结,容易被汉军各个击破;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攻城主要是幽云汉人步兵军队,伤亡惨重对这些契丹大首领来说,无关痛痒。

    北苑大王耶律吼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建议,就是将步兵分成六队,不分昼夜轮番上阵,每队攻城四个时辰,杀守城之军一人可得赏银三十两。久攻不下,后队再上,后队如果认为前队影响本队攻城,可直接杀死前队之兵。一日攻不下来,退下来的再整顿补充,直至攻破霸州城。诸多契丹贵族强烈支持,王波等人苦劝无果。耶律阮决心已定,不破霸州誓不罢休。

    接到高行周的前线告急,承讯与重臣商议后,下令将储粮重镇滑州的粮食全部往汴京运,鼓励百姓加入运粮队伍,每出一个壮丁,直接从粮库分发粮食三十斤。王章这个理财高手显然有些不太愿意,劝说皇帝储备军粮不容易。

    承讯痛下决心,一旦霸州失守,辽军进入中原,数十万大军首先要解决军粮问题,必然按照之前的进攻策略,先取滑州。现在先把滑州军粮尽可能运回汴京,广采民力,让我大汉子民吃了也好,哪怕最后一把火烧了,也不能给辽国人。对付辽国这种随战随征的战术,就要坚壁清野,一粒米也不能给他们留下。于是,承讯命令张浦带着亲信去督办此事,运、送、烧,务必在霸州失守前完成任务,张浦领命而去。

    自九月起辽军持续不断地攻城,虽然伤亡很大,但是如果不搏命攻城就会被后队杀死,辽军步兵攻城决心也很大。连续的攻城给汉军也造成了很大的伤亡,而且守城汉军几乎没有休息,疲惫不堪,好在慕容彦召奉命调动一半以上部队又增援霸州。就这样,汉辽在霸州耗了三个月,但是辽军仍在拼死攻城。

    十月初五,汉国皇帝刘承讯向高行周下达了撤退命令。初六,董羽的骑兵出城猛烈攻击辽军,伤亡不小,辽军攻城部队暂退。随后高行周、慕容彦召引军退出霸州,董羽垫后。

    霸州之战,辽军伤亡近七万四千,汉军伤亡一万二千。汉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通过有效的部署,有效的阻击了辽军进军中原的步伐。总体上来说,在战术上,汉军取得了较大的优势;在战略上,双方算是打成了平手。辽国依靠幽云汉人为主的步兵的较大伤亡,为契丹骑兵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而汉国在霸州成功拖住了辽军三个月,给随战随征的辽军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使得攻破霸州后,辽军不能直扑邺城,乃至汴京,而是四处掠夺以补充军粮。

    汉军按照先前的部署,高行周部撤往滑州,慕容彦超部撤往邺城,董羽的骑兵沿途布控,见机偷袭或直接与辽国骑兵对决。而辽军占领霸州后,前部只休息了一天,就接到命令快速兵发滑州,因为耶律阮曾经跟随辽太宗耶律德光三次伐晋,知道储粮重镇就是滑州。先头部队两万多骑兵到达滑州时,与高行周的守军激战,攻城数日不克,紧急向霸州的耶律阮求援,耶律阮派北苑大王耶律吼率领十万大军兵发滑州。

    其间,高行周多次率军出战使得辽军不敢过于靠近滑州。十月二十日耶律吼大军兵临滑州城下,高行周见辽军主力已到,急忙从滑州城东门撤退往青州方向而去。耶律吼发现自己攻下的只是一座空城,城中百姓早已撤走,更是无一粒粮食。

    以伤亡八万人的代价攻下了两座空城,对原本就气势不高涨的辽国人带来了一定的打击。此时,原先支持耶律阮攻汉的北苑大王耶律吼、南苑大王耶律洪、宰相萧秦川都对于继续南征产生了疑虑。现在几十万大军没有足够的粮草,天已转凉,辽军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南征存在很大的风险。

    于是,众人规劝耶律阮罢兵回朝,但是耶律阮进退两难。之前他信誓旦旦不灭中原誓不罢休,伤亡如此重大却只得到了两座空城,相比于耶律德光的辉煌战绩,实在是相距甚远。所以耶律阮不甘心,况且他的几十万契丹骑兵还没有真正派上用场;当然他也坚信,百万大军定能攻破汴京一举灭汉。

    此时,承讯在皇宫之中也是心神不宁。霸州已经失守,邺城和汴京将不得不面对几十万将源源而下的辽军。而且与霸州不同,辽军并不需要攻克邺城,也可直接南下汴京。到了下决心的时候了,承讯在不断思考与权衡,是在黄河南岸布防,还是直接渡河在北岸的平原地带与辽军决战。

    决心一旦已下,次日,皇帝刘承讯在御书房召见太傅姜成信、枢密使郭威、枢密副使张浦、三位羽林大将军李洪信、柴荣和刘雪。承讯说道:“诸位卿家,除了董羽在前线厮杀,王守成在加强对唐防备,朕的亲信战将就是各位了。霸州、滑州已经失守,辽军即将南下,朕想听听诸位对于战局的看法。”

    见众人皆不语,李洪信说道:“陛下,我等全听陛下调遣,誓与大汉国共存亡。”他的意思也是明确,主意由陛下定,打仗他来。

    太傅姜成信说道:“辽军众多,沿黄河布防,战线太长,也不是万全之策,只可勉强为之。”

    郭威和张浦赞成太傅,也只能试试太傅的策略了。沉默了片刻,姜成信又道:“可否知晓陛下的策略?”

    承讯说道:“朕准备亲率禁军尽出汴京,在黄河北岸与辽军决战。”

    姜成信说道:“陛下成竹在胸?”

    承讯说道:“没有,但是朕不想坐以待毙,朕要放手一搏。”

    姜成信说道:“我赞成陛下的决定,渡河与辽军决战。”

    其实这时候,郭威和张浦也没有完全看懂皇帝和太傅的对话的内涵,但是既然决心已下,那就听从指挥吧。首先,柴荣带五千骑兵将已经疲惫的董羽换回来。然后,所有禁军渡河在北岸扎营,等待辽军。

    十一月底,辽军方才集结完毕。这段时间,汉辽骑兵在邺城与霸州之间多次交锋,但是双方都是试探性的交手,没有较大的正面冲突。随着大批辽军南下,汉军已经没有实力与辽军进行拉锯战,董羽被迫退回邺城。刚到邺城,董羽接到圣旨,要他率军回汴京休整,由柴荣所率五千骑兵协助慕容彦召镇守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