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再现大唐荣耀 » 第三十八章 太后妙计救国舅 贞妃大度让皇后

第三十八章 太后妙计救国舅 贞妃大度让皇后

    这几日,李洪信实在是烦死了,天牢里关着百十号人,不断有人找他求情的、问情况的。李洪信都只回一句话,这件事顶到天了,我负责京城安全,事后怎么处置我还不知道呢,现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啊。

    处理完了齐王的丧事,李洪信到御书房,向皇帝请示天牢里那百十号人怎么处理。承讯问他,能分辨出哪些是刺客同党,哪些不是吗。李洪信无法回答。那女子孤身一人来到汴京,机缘巧合遇到李业,哪里来的证据证明谁是同党、谁不是同党?现在皇帝明明是怒火未消,想以此为原,狠狠动一番手,他只能配合了。

    过了一会,承讯说,“齐王已经入土为安。人都走了,朕不想为这件事伤感了。天牢里的这些人允许家人探视,五日后全部赐死,给齐王陪葬。”李洪信赶忙提醒皇帝,李业还在里面呢…承讯问,“除了那个女刺客,谁的罪责最大?”李洪信无话可说。皇帝的意思这不明摆着吗,要找李业茬啊,这也不是他能解决的,也不是冲着他来的。知道皇帝心意已定,跟皇帝扯丽春院老板罪责大也没什么意义。既然皇帝说允许探视,那第一个就去通知太后吧。

    李洪信出了御书房就去求见太后,此时太后和贞妃都在。李洪信赶忙禀告太后,“太后,娘娘,大事不好!陛下下令,与齐王之死有关联的天牢里一干人等全部给齐王陪葬啊!”

    太后气得问李洪信,“你没告诉皇帝,国丈还在里面吗?”

    李洪信不回话,只是一味沉默。太后心想,这个弟弟真是,咋跟个应声虫一样啊!皇帝说啥就是啥啊!太后急得不行,在那一边埋怨李洪信,一边要他想想办法。贞妃呢,简直如听到晴天霹雳一般,只觉浑身瘫软,坐都坐不住了,眼泪刷的就流了下来。李洪信也知道太后和侄女是急,但是他知道自己没法接话。见这边厢侄女哭的死去活来,那边厢李洪信被骂的面色如土,但他就是不回话,太后明白了她大儿子为何一直把堂舅李洪信视为亲信了。李洪信真的会做人、会做事,他为了皇帝的信任可以不让自己的女儿当王妃,为了皇帝有退路,可以在自己的姐姐面前被骂成这样,也不做任何辩解。太后就对李洪信说,“你听着!其他人我不管,我弟弟、她(贞妃)父亲,也是你弟弟,皇帝就算说了,没有我的同意,你也得拖着,绝对不能杀!我去想办法!”李洪信沉默行礼,然后告退。

    太后拉着贞妃又急匆匆去御书房找皇帝,承讯也正等着呢。太后一进门,挥手呵退众人,就问:“皇帝,你要让国丈给齐王陪葬吗?”

    承讯回答说:“身为国丈,把齐王往烟花之地带,结果连累齐王身亡,还闹的满城皆知,这些个罪责谁来担?他不死谁死?母后,我可仅有兄弟三人啊。”

    太后一听到这,忍不住眼泪又流下来了。“齐王是我的儿子,我心最疼啊!可是这事,也不能全怪国丈!你好歹也看在婉儿和榶儿的份上,不能让榶儿这么小就没了外公啊!”贞妃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哀求道,“陛下!看在榶儿的份上!”

    承讯听到儿子的名字,心本已软了一些,他也心知肚明,不可能真处死李业,但是不借机狠狠打击李家,那也是不可能的!此时,太后见皇帝不应,心急之下出了个昏招,“我看都是齐王妃的错!她要是有个一儿半女,要是顺着我儿子让纳妾,我儿子用得着往那种地方跑吗,我儿子能先我而去吗?由齐王妃来担!”“由齐王妃来担”,这句话看起来简单,太后的真实意思是齐王妃没个一儿半女,可以令她自杀殉情,随齐王而去,然后一切结束。

    听了太后这一番“双标”之极的话,承讯简直是不知道该气还是该笑。他总觉得自己已经融入这个时代了,对于三妻四妾也好,家仆、商人地位的极端低下也好,都可以根据具体事情判断,然而这一次,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还是拥有一个长在红旗下,受过大学教育的现代灵魂。他忍不住站起来,冲着母亲吼了一句:“齐王妃乃一弱女子,丈夫无端被害,无依无靠,你还嫌她不够惨吗?还要把齐王的死往她身上推?”

    太后已经无招可施了,边抹眼泪边嚎,开始不跟大儿子讲道理了。是啊,亲人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只要不是杀人放火、伤天害理,就顺承老人家呗…承讯默默的想起了自己在现代的家,自己的父母,伤感之余,也知道自己跟太后还是没有那份血浓于水的感情,丢下一句,“母后,你有时间,还是去看看国丈吧”,然后就离开御书房,留下无计可施的太后和默默流泪的贞妃。

    太后和贞妃哭了一通,太后想,大不了豁出去我这张老脸,只要我拦在前面,难道皇帝还能当着我砍了他舅舅?这么一想,就劝慰了贞妃几句,两人先去看看李业吧。

    来到天牢,里面阴森潮湿,恶臭连连,男男女女全部关在一起,哭哭闹闹的。李业还算优待,一人独占一间牢房,还有个小窗户能透进阳光,也算是监舍整洁了。见姐姐和女儿终于来了,李业赶忙求太后和皇妃娘娘救命。太后命人打开房门后,进去直接给了李业两个耳光,哭着说,“你还我儿子!”

    李业也哭,而且这哭的水平绝不是吹的,撕心裂肺。“姐姐啊!我哪想到这个女的能干这事啊!我情愿我死也不能让承佑伤着啊,天地良心倒了八辈子霉了!”又以头抢地悔恨认错。跪在那里抱着太后的腿哭了一会,李业又挪到女儿面前求女儿帮他跟太后说情,贞妃只是站在那里哭,什么也说不出来。

    太后恨恨地锤着李业的背说,“姐姐纵使恨你万分,也不想你死啊!可是到了这个地步,你不死谁死?”

    李业一听,这下糟了,把小命都要玩掉了啊。哭的更凶了,边哭边回忆,当年哥哥对他们姐弟如何不好,姐姐如何拉扯自己,姐弟如何相依为命,自己如何帮助姐姐和姐夫。又回忆自己如何对女儿好,从二十年前一直说到现在,把太后和贞妃说的心都碎了。哭到最后,李业是真怕要被砍头了,哭的直抽抽,确实伤心怕死之极啊。

    这下太后更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抱着贞妃,边哭边说,“皇帝要是非杀你爹,我也不活了啊。”贞妃也哭着说,“母亲您带好榶儿,我去给父亲顶罪。”

    在天牢这么一通哭之后,太后和贞妃坚定了想法,肯定要求着皇帝宽恕弟弟(父亲),就是看皇帝怎么才能同意罢了。

    从天牢回来,贞妃让人将太后扶回寝宫休息。自己则如热锅上的蚂蚁,思来想去,也没什么好主意,就直接去跪在了皇帝的御书房门前。侍卫宫女们看到贞妃跪在那里,只好跟着跪着。承讯回来一看,呵,御书房前跪了一大片。去扶贞妃,贞妃坚决不肯起来,承讯只好让侍卫和宫女们起来,各干各事,自己则默默的给贞妃垫了个厚垫子,然后就坐下陪着看奏章。过了约半个时辰,苏禹有事禀告,承讯起身离去。

    贞妃见皇帝如此,知道自己不善谋划,干跪在这里不能扭转皇帝的心意,想了想,狠下一条心,起身让宫女扶着,一瘸一拐的去了淑妃的淑宁宫。原来最不开心的淑妃现在怡然自得了,正在抱着大闺女教认字呢,一听通传说贞妃来了,笑着让宫女领公主去玩玩,然后道:“是什么风把姐姐给吹来啦?”

    贞妃说道:“姐姐已经没有办法了。你我本来也没什么怨仇,你陪着皇帝征战天下,我管理后宫。你心里清楚我为什么来找你。只要你帮我救父亲,我就不跟你争了。”

    淑妃笑道:“你确信能争过我吗?”贞妃脸色难看,一言不发,转身要走。淑妃一见,赶忙拉着贞妃说道:“姐姐莫生气,其实你我姐妹一场,你不来找我,我也打算帮你的。遇到国事军事,我都还算有点计谋,到了家务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姐姐,讯哥也不会听我的,这方面还是姐姐你当家的。走,我们一起去看看母亲吧。”

    淑妃拉着贞妃去见太后,太后一见淑妃也被说动了,这下有戏。三人到了御书房外就等着了。太后让心腹宫女候在外面,一旦皇帝陛下来了,赶紧报信。到了晚上,承讯回来一看,哎呀,贞妃淑妃都跪在这里了,问道,“淑妃,你跟着凑什么热闹?”淑妃回答说:“太后是我母亲,贞妃是我姐姐,我不能置身事外,只好跟着跪着。”承讯板着脸说,“淑妃啊,你想跪就陪着跪吧。”

    一直到晚上,皇宫里面就这么相持着。太后饿的头晕眼花,转头朝着两个儿媳妇看看,挤眼一笑就“晕倒了”,淑妃心有灵犀,赶忙大叫“母后!不好了,母后晕倒了!”。侍卫们正要进屋禀告皇帝,承讯在屋内也是不停关注着外面的情况,一听淑妃的叫声,已是赶忙出来,连声吩咐,赶快传太医,就要抱着母亲进屋休息。淑妃赶忙拉住承讯小声说,“太后说了,不免国丈死罪,就算躺也要躺在御书房门口。”

    听淑妃这么一说,承讯先是一愣,然后心里就明白了,无奈地说,“淑妃你是不是傻啊,太后这么说你就这么做啊!贞妃,你俩快起来,你父亲关到正月,元宵节前就放出来。”皇帝的意思是皇长子百日,大赦天下,把李业放出来。

    皇帝话音刚落,太后自己站了起来,说道,“还是我乖儿子心疼我!”又转脸对宫女说,“快快快,去给我弄点吃的来。”

    淑妃扑哧一笑,“母亲你这装的也太不像了,这么快就起来了。”

    太后乐呵呵的说,“我要是再不起来,皇帝又命人去找太医,我什么时候能吃上饭啊,那不真得饿病了啊。”

    此事总算告一段落,太后回去休息,贞妃去照顾皇长子。承讯留下淑妃,问道,“贞妃承诺了你什么?你也来陪着跪?”

    淑妃告诉皇帝,“陛下,国丈之事,臣妾是不想太后和您母子闹得太僵了。而且贞妃这个人挺好的,既然贞妃来求我帮忙,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承讯说,“很好。皇后就要有皇后的宽容与仁慈。”

    十二月,阮豹又向皇帝请战,承讯对阮豹说,“听说蜀国多年来国泰民安,军队数量多,装备也不错,朕怕给你兵少了打不过蜀军啊。”

    阮豹很是不服气,跟皇帝说,“陛下!柴大将军五千禁军击溃蜀国七万,我再不济,本部一万兵马肯定能拿下秦、凤、成、阶四州。”

    承讯说,“好,你先回家把年过完,再去向柴大将军请教请教关中陇西作战的经验。明年开春不把西秦四州拿下别回来见我。此乃军事机密,开春后,我们就动手。”阮豹得了个准信,开开心心回去了。

    转眼就是大年三十。人生的团聚总是短暂的,去年刚刚过了个团圆年,今年就少了齐王。太后没有心情和大家一起过除夕,带着宫女们去了怀佑寺。

    怀佑寺原名宝成寺,自齐王去世之后,太后让住持把皇家寺院改名怀佑寺,怀念她的佑儿。太后要一个人静一静,怀念她早逝的儿子,为她最心爱的儿子祈福。承讯、贞妃、淑妃一家六口过的除夕,也算其乐融融。

    公元953年,乾宁五年,正月初一。考虑到皇弟新亡,这年过的比较朴素,皇帝没有大宴群臣,直接给臣子们放假了。早晨,皇帝带着淑妃、贞妃和皇长子一起去太庙祭拜,祭告先祖,大汉天下有后了。

    嬷嬷送皇长子回宫,皇帝带着两个妃子去怀佑寺给太后请安。太后摆摆手,心境低迷,“你们都走吧,别管我,我在这里住上十日、八日就回去。”

    正月十一日,皇帝大赦天下。李业也被放了出来,死罪可免、活罪也免了,但是剥脱了他一切皇家身份、削去所有职务,现在的李业只能称李员外了。

    太后也已回到宫中,正月十四是她宝贝孙子的百日。皇帝宴请重臣,歌舞助兴。席间开场竟然是淑妃亲自献舞,一直不喜歌舞的皇帝和忙于家事的贞妃都不知道还有这个安排。淑妃唱起了《草原炎黄歌》,跳起了竹马舞,大臣们得以一睹传说中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淑妃的风采,悠扬的歌声和活泼的舞步惊艳四座。当然淑妃在这个时候献唱,也是有她的用意的。淑妃用整个歌词重复地“告诉”大臣们,她也是炎黄子孙。

    听完歌曲,董羽、阮虎等人纷纷赞美淑妃,“没想到淑妃娘娘不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歌舞一样征服热血男儿。”

    苏禹诧异地问身旁的张浦,“契丹萧氏的萧,源自攒侯的萧?”

    张浦点点头,“我也是到塞外才知道,当年辽国皇帝契丹姓为耶律,汉姓为刘,萧氏辅佐刘氏。这就是娘娘为什么唱道说,自己是草原炎黄子孙。”

    杨邠心想,论老谋深算我杨邠之前只服过太祖,太祖仙逝之后本以为天下第一了,现在看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啊!贞妃是给儿子过百岁的,淑妃是来做皇后之争的啊!她希望用歌曲缓解老臣们对立她为后的抵触心理呀。

    贵妇人这边的宴席上,夫人们纷纷夸赞贞妃,恭喜贞妃,甚至有人言下之意是,生下皇长子,皇后的位置非您莫属啦。正说着,淑妃献完舞回来了,众人立即纷纷给淑妃请安,然后都不说话了。此时,贞妃站起身来,走到淑妃身边,拉着淑妃的手说,“淑妃妹妹为大汉开疆扩土,功在社稷。我认为,淑妃是皇后的最佳人选。”贞妃说完,太后和夫人们诧异极了。淑妃紧紧抓住贞妃的手,也又是诧异又是惭愧,心想,贞妃姐姐一诺千金,我小看她了。当日她承诺我只要帮忙救父亲,她就不跟我争皇后。这两个月下来,我小肚鸡肠,见贞妃姐姐没啥表示,还以为是她父亲得救了,她又反悔了。没有想到贞妃姐姐当着这么多夫人们的面,亲口表示支持自己当皇后,自己倒是小气了。

    经过救李业一事的“密切”配合后,太后和淑妃也平添了几分亲热。太后看似没好气实则不见外的对淑妃说,“去去去,你去陪着皇帝。你一来,夫人们看来了个女诸葛,话都不敢说了。”这话正合心意,淑妃于是告退,去皇帝那边去了。

    承讯见淑妃又回来了,问道,“爱妃,你怎么又回来啦?”淑妃答道,“太后那边全是家长里短,我一个人都不认识。太后和贞妃体谅我,让我来这边陪着陛下。”承讯心想,也是啊。把经常讨论国事的淑妃放到一群夫人们那里实在是难为她了。董羽、柴荣、董平和阮龙等一群武将纷纷上前给皇帝和淑妃敬酒,预祝皇帝早日一统天下。

    宴席之后,太后就说贞妃,“婉儿你是不是以皇后之位换淑妃帮你救父亲了?儿啊,你怎么这么傻啊,你没必要这么做啊。”贞妃明白太后的意思,现在回头想想,陛下并非真的要处死父亲,可是当时心急如焚,能用的方法都用了,什么也不想保留,就怕事有万一。淑妃答复说:“家和万事兴,争来争去也没什么意思,妹妹想要这皇后的位置就给她吧。”

    贞妃想明白了,算来算去又何必呢,再怎么算也一切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就算她生下皇长子,现在也就是个贞妃;皇帝如果想封她为后,早就下旨了。不如顺着皇帝的心意来吧。至于说大汉江山,自己放弃皇后的位置,就很可能意味着儿子继榶放弃大汉的江山。可皇帝才二十多岁,江山是皇帝的,占个嫡长子的位置也不一定能继承皇位,一切还不是都由皇帝说了算吗?这就是贞妃的处世哲学,不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