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神都卦仙 » 第七十四章 边陲重地(上)

第七十四章 边陲重地(上)

    接到幽州都督的任命,张仁愿兴奋得有些过头,觐见圣神皇帝的时候,心里一片空白,除了点头称是,再也想不起其它话语;圣神皇帝除了勉励,没多说什么,更没有提醒,该做什么、怎么做。

    回到家中,冷着脸维持家长威风;还是忍不住告诉家人,自己要到幽州履职,让家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到了后半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实在躺得难受,披上衣服,到小院里走动。深夜的洛阳有些冷,萧瑟的西风吹过,树叶哗啦啦地掉落;心情慢慢冷静下来,开始考虑,为什么是自己?这个年代,擢升并不意味着权势、财富,更多时候是坑不是福,能不能爬出来,才是能力、运气。薛怀义也在北市混过,自己又能高明多少?还是那个问题,圣神皇帝想要自己做什么?

    前任都督狄仁杰的目的很明确,安抚受惊的幽州,抚慰官、兵、民;朝廷也明确,宽恕被胁迫从贼者。狄仁杰回朝做宰相,自己一个右肃政台中丞,校验都督。显而易见,朝廷对幽州不信任,不满意。御史长于监察、整人,朝廷想整肃幽州军政?来俊臣得罪官场,圣神皇帝都无法保全;圣神皇帝最信任的大臣,抑武杨李的招牌,宰相李绍德,也是诛杀的下场。究竟怎么做,又能保生活,又能让朝廷诸公满意?

    太复杂,想得头痛都理不清头绪。张仁愿强迫自己停下来,去想其它。幽州都督第一要务是保边地平安,随时准备打仗,王孝杰的遭遇又在前头。吐蕃之战,自己多次上书朝廷;朝臣误解,以为自己告密,王孝杰坐贬庶人。这种事情解释不清楚,也没必要解释。从王孝杰身上,学到不少东西;兵家无定式,命运难琢磨,自己遭遇绝境如东硖石谷,该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生死与共的子弟兵,才有可能脱离险境。苏定方、黑齿常之各有数百精锐敢战之士,薛仁贵有几千,自己准备多少合适?

    第二天一早,张仁愿让老仆去找上次的随行侍卫。老仆到北市,仅三人愿意加入,孙元粟的嫡孙孙始雨,郑玚的孙子郑正,安僧达的儿子安元初。辈分有点乱,本是三代人,年龄都在二十上下。老仆告诉三人,每人找十几个身家清白、能打的侠客,凑够五十人。卢照邻诗曰: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其实,洛阳人多,游侠不比长安少,愿意从戎的更多。

    以前在大槐树下,经常听孬蛋的传说,孬蛋整军的法子刻印在脑子里。张仁愿采用孬蛋的方法,让五十人打架,打出火长、队正。孙始雨不到二十,打架最厉害,抢到队正的职位。这批侍卫单打独斗、飞檐走壁有绝活,上战场阵战不行,需要长期训练;骑战更差,先要学好骑术再言其它。到了这个时候,张仁愿才告诉他们,自己要去幽州做都督,郑重告诫:

    “跟着我别想升官发财,能不能捞到军功,一看运气,二看你们自己,敢战不怕死才有可能。”

    洛阳距离幽州千五百里,可以乘船沿漕渠走水路;为了训练侍卫,全程骑马走陆路。张仁愿坚持练武,也打不过侍卫,骑术同样不高明。侍卫年纪大了,不可能训练成骑兵,只能是骑马步卒。张仁愿的脑子没闲着,一路都在考虑,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朝廷希望自己做什么,自己怎么做?

    人的见识有限,所谓的考虑,更多是在见识之内权衡,很难想出新思路。最重要,所思所想,没法向别人请教,没法找人商量。走到幽州,张仁愿定出初步的方略。再考虑下去,不但没有新意,反而会陷入犹豫不决;所谓的长考出臭棋,就是这个意思。

    大唐之初,突厥强势,东北又有高丽虎视眈眈,幽州的战略地位突出。灭突厥、平定高丽,边地无战事,幽州不再重要,设置的军镇、兵府不多。契丹叛乱,东突厥再崛起,幽州的地位跟着抬升,将士的数量显得不足。

    边陲都督相当于一方诸侯,军政大权一手抓。交接完公务,张仁愿召集僚属,明确自己的目的、手段:

    “狄公厚道,他说过既往不咎,我也不会翻旧账。但是,契丹叛乱之时,幽州表现太差,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战力如此之低下?我以为,首要的问题是规矩。长期无战事,将士、百姓都忘了,什么是打仗。我要做的只有一条,规矩。幽州的规矩很多、很完善,不需要我们增添;我们只需按要求去做,就可以保证足够的战力。快到年底了,从考评开始吧。狄公做过度支郎中,很会算账,是少有的能吏。我敢说,我算账不如他,查账比他厉害,希望诸君不要有什么漏洞。这个时候出事,于朝廷不利,于幽州不利。”

    来俊臣死了,官场的风气有所收敛,整体变化不大;大量监察人员,随时准备找别人的毛病。张仁愿特意召集这些官吏,商议如何考评、核查;特别提醒来俊臣的下场:

    “我们的目的不是抓人,是正本清源,让所有人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注意民意,关注民愤极大者。”

    来俊臣的震慑力还在,官吏轻易不敢阴奉阳违;怕的是手段不当、打击面扩大,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张仁愿做御史这么久,经常核查军事,熟悉其中的漏洞,这才是圣神皇帝的初衷吧。

    张仁愿安排好相关事宜,带侍卫、僚属,巡查辖地,这也是都督分内之事。幽州处边陲,与中国腹地完全不同。印象中,自汉朝内迁匈奴、乌桓人开始,七八百年以来,内迁不断。这里汉人最多,其它如高丽、百济、新罗,奚人、契丹、突厥等,随处可见。幽州族群多,习俗、语言各不相同;很多时候,不按朝廷规矩,而以习俗、拳头解决争端。

    巡查过程中,遇到合适机会,张仁愿挑选各族勇士,加入侍卫队;人数不能多,以一个团三百人为限。张仁愿考虑的很清楚,不需要侍卫的敬畏,那是对僚属、其它人的威慑。行程中,一般都撇开僚属,与侍卫同吃住,同训练。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说实在话,不知道。

    回到府衙,考评、核查结束。朝廷派来的监察御史,与都督府的监察官吏找张仁愿商量,下一步怎么办。监察御史提起来俊臣:

    “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来俊臣不讲道理;按我的推断,幽州的官吏、将士,全部砍头,都不会冤枉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