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50回 谣言四起

第50回 谣言四起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今云南曲靖市境内),东南到达安南(越南古称),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和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北宋初,川陕地区曾爆发王小波、李顺起义。宋灭后蜀以后,曾纵兵大肆掳掠,给蜀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宋太宗即位后,蜀地天灾频发,饿殍载道,民不聊生。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至995年,北宋朝廷派出大量军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平息了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

    这年秋时,川峡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突然盛传之前为宋军所败流亡南诏大理国的侬智高(侬智高是北宋中期广源州少数民族首领,因不堪忍受交趾国(越南)的欺压盘剥,归附宋朝又得不到收纳,便自行建国。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受到名将狄青讨伐,兵败于昆仑关之战,流亡南诏。)将借南诏兵寇蜀,使得蜀地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谣言以益州路最甚。

    益州路治益州(今成都),眉州属于益州路。益州代理知州高良夫急忙调兵筑城,日夜不停,民间大受惊扰。由于有宋初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沉痛教训,宋朝廷听说这一传闻后,急忙从陕西调集步骑部队,络绎不绝地开往蜀地镇守防范。

    “哐当”一声,苏轼的房门被苏辙猛然推开,苏辙急如星火地说:“哥哥,阿爹叫咱们去堂前议事!说现在眉州城的大户人家都收拾好家中财物去往益州城逃难去了。阿爹叫咱们一起商议究竟该何去何从。”

    苏轼眉头深锁,怎么感觉苏家才安稳两年,这又起祸事。苏轼婚后一心读书,对时事少了些关心,不知此事具体是什么情况,只能一会问过苏洵详细情况后再做定夺。

    等苏轼携同王弗来到堂前的时候,家人们都已到来。苏洵和程夫人高坐堂前,杨姨娘伫立在程夫人身侧。苏辙和二饼坐在堂下。

    见到苏轼夫妇到来,程夫人招呼道:“二郎和郎妇快快坐下。杨姨娘,你把眉州城最新的情况说与大家听听。”

    “好的娘子。”杨姨娘略微施礼后,脸色颇为难看地说,“如今整个眉州城民心动乱,情况极其不好。现在家家户户都在传侬智高将率领十万大军从南诏攻打到蜀地,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均已激起动荡,说是四路其他地方都不安全,只有益州城才能坚守住。现在眉州城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都已收拾妥当家中所有财物要去益州城避难。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普通民众也是贱卖谷帛换取金银,以备战乱之需。”

    苏洵素知苏轼明辨是非,思虑前瞻且谋划全面,有些急切地问:“二郎,你如何看待此事?你认为我们苏家应当如何?”

    “是啊,哥哥,你想个万全之策,我们都听你的。”苏辙显然对苏轼是万分信赖。

    这不是小事,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事关全家老小性命和苏家全部家财,苏轼必须慎之又慎,需要时间通盘思考清楚后才能发言。王弗没有多言,只是紧紧地搂着苏轼的手臂。

    在苏轼沉思苦相之际,二饼起身朝着苏洵和程夫人躬身行礼道:“阿郎、娘子,还请不必太过忧心。无论子瞻和苏家作何决断,我就算舍了一身性命也定然要护苏家周全。”

    苏洵和程夫人都欣慰地点头。虽然包括苏轼在内的所有人都不认为二饼有这个能力,但危难之际能够不离不弃,就已经很是难能可贵了。只有二饼自己心知肚明,他这句话绝非讨好之言,而是确实有自信做到。

    良久,似乎是想通了某些关键环节,苏轼长吁口气,紧锁的眉头也缓缓舒张开来,语气坚定地说:“阿爹、阿娘,首先,我断定侬智高起兵寇蜀之事定是谣言。南诏距离蜀地将近二千里,沿途道路险峻不通;且侬智高是兵败后逃入南诏,就算能够聚拢一些旧部,再在南诏当地招募一些兵源,其所部必定复杂,不相统属,此时绝无可能举大兵寇蜀,更遑论十万大军。咱们不需要搬离眉州城去益州城避祸;其次,谣言四起必有因,只是咱们目前都未知其何。为了避免意外的变数,咱们还需要两手准备。在以静候之的同时,我们也要整理好值钱的财物,安排妥当行程路线。万一真有危机爆发,我们也能第一时间妥善应对,有备无患;最后,我不久前听伯父说起过张方平张大人正在徙任益州的路上,伯父对于此人评价极高,谓其‘颖悟于书,一览不忘。其能灼见事理,劓断明决;文爽畅达,洞如龟鉴。安道(张方平字安道)入蜀,如同孔明(诸葛亮)入川,是蜀人之幸。’我信伯父,所以我亦信张大人。我相信张大人定然能够妥善平息此次动乱。”

    苏洵闻听苏轼有理有据的剖析推断,才算是宽下心来,继而愤然地说:“谁人如此造谣生事,让整个蜀地深陷动荡,真该千刀万剐,死不足惜。”

    苏轼点头道是,热切盼望张方平能够早日入蜀主政。如果不及早彻查造谣之人,不明悉其造谣动机的话,此谣言恐怕会持续发酵,最终导致蜀人无法承受的动乱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