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06回 王氏书楼

第106回 王氏书楼

    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朝廷将益州再次升格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为成都府路,治所照旧。宋朝时期是成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最为兴旺的时期,其经济地位在国内很高。

    苏轼第二次出蜀,由于携带女性家眷和襁褓婴儿,全家人商讨一致后选择走水路。

    眉山江上宅就位于波涛滚滚的岷江边上。岷江为眉山人提供了上成都府和下嘉州(今四川乐山)的黄金水道。沿着这条黄金水道,经过嘉州,折而东下,通往戎州(今四川宜宾),从岷江入长江。而后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乃至“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荆楚。

    在行路难的古代,远行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苦差事。远行的最佳选择,无非坐船,尤其是顺流而下。

    十月六日,苏氏一家包船来到眉山下游的嘉州。从成都府路的嘉州到荆湖北路的江陵府,其间水路约1000多公里,苏家船只足足行驶了两个月时间。这是一条美景迭出的出蜀线路,沿途的风景令人目不暇接,一路留下了苏洵三父子的脚印和诗行。

    嘉州,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过渡的地带。在这里,三江交汇,青衣江汇入大渡河后,东流约五公里,一头扎进岷江。源远流长的青衣江,波澜壮阔的大渡河,波光粼粼的岷江,三江汇流于“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今乐山大佛)脚下。

    凌云大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就矗立在三江汇流之畔。凌云大像头与山齐,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像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像右侧有一条九曲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

    船只驶过凌云大像时,苏轼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当晚,苏家船只选择在嘉州犍为县靠岸登陆。犍为是嘉州下游岷江之滨的一座小县城。这座城市地处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汇地带,向来是兵家要地,拥有丰富的盐、铁资源,又有“金犍为”的美称。

    犍为既因地处群山之间而偏远,又因岷江沟通而四通八达。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不少文人墨客,都在犍为有过或长或短的停留,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诗篇,犍为也因这种文化浸润而孕育了崇文尚教的传统。

    苏家当晚宿住在犍为县城。翌日凌晨,留下二饼在县城照看家眷,苏洵父子三人直奔位于玉津镇北、岷江边畔的凤凰山而去。

    凤凰山形如展翅飞凤,势甚雄特,为县城屏障。山麓某处,有一石,当地人呼“凤鸣石”。

    苏辙二话不说,冲上前去“哐哐”就是几脚,欢呼雀跃地说道:“阿爹,哥哥,果然踏之铿然有声,不愧美其名曰‘凤鸣石’!”

    苏洵和苏轼相视一笑。是啊,转眼苏辙都二十一岁了,可在他们眼里,苏辙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登顶凤凰山,伫立着一座建筑规模宏大的藏书楼,这是本次苏洵三父子的目的地。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是这座“王氏书楼”的现实写照。

    藏书楼,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中国最早的藏书楼见于宫廷。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开始建造藏书楼。

    王氏书楼,南眺犍为县城,名城巍峨;左临岷江之水,江山如画,颇有江天一览之势。

    苏轼见整座藏书楼大门紧闭,寂然无声,颇感意外。但好歹爬山涉水走了一路,总得叩门试试看看是否有人才能甘心。

    一阵嘭嘭的敲门声响起。

    好半晌,当苏轼三人就要放弃离去时,“嘎吱”的开门声突兀刺破山巅的寂静,一位六十岁上下的老人从楼里走出,语气和善地问道:“三位官人所为何事?”

    苏轼抱拳一礼说道:“老丈好,我父子三人久慕‘犍为王氏书楼’之名。昨晚路过犍为,今日特意上山登楼拜会楼主讨教学问。请问老人家,书楼主人可在?”

    老人上下打量了三人几眼,观其气质面相都是读书学问之人,便放下戒心,微笑着说:“三位官人请进,我家主人早些前就已举家迁往外地。如今这偌大的王氏书楼,只有老仆我一人留守。你们唤我王老丈即可。”

    苏轼三人进楼后,通过与王老丈的简短交谈大致了解了前因后果。王氏书楼建造于宋太宗年间,王氏也算得上是皇亲国戚,权势巅峰时期是真宗朝。真宗驾崩,仁宗登基后,王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前些年,王氏更是被贬谪到岭南一带,王家在嘉州当地的势力从此败落,从此王氏书楼已无再次辉煌的可能。

    苏轼三人嗟叹不已,一座书楼的兴盛衰败,其背后竟能牵连出一朝一代的跌宕起伏,不禁让人心生世事无常、沧海桑田之感。

    苏轼恭敬的抱拳一拜:“王老丈,您独自一人坚守书楼这么些年,从中年到老年。如今书楼完好如故,万卷书籍得以薪火相传,王老丈居功至伟,让人敬佩。”

    王老丈摆手一笑:“官人过奖了。老头我可没有这些个高尚的思想情怀。我没有读过书,自小就最是羡慕你们读书人。后来在家主的教导下,我才算是识了几个字。我未曾成亲生子,就把这些书看成是自己的孩子了。每天轻抚擦拭一番书上的灰层,就是老头我最大的生活乐趣了。不是老头我看守书楼,而是这些书陪伴着我,我才能踏踏实实开开心心地活着。”

    王老丈最后善解人意地说:“你们在藏书楼随便翻阅吧,阅看完后放回原位就好。老头我非但不会干涉,反而欢喜不已。这万卷书籍,我的这些孩子们,不仅需要我,更加需要你们这样的人。”

    三苏父子同时深深地抱拳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