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回到宋朝当大文豪 » 第113回 秘阁六论

第113回 秘阁六论

    北宋制科考试必须要有朝中重臣的推荐,然后再过三关:首先要向两制呈送平时所作的策、论共计五十篇,两制择优参加阁试;接着是秘阁试六论;最后才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其中秘阁试六论是制科考试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难的一关。秘阁试六论出题范围十分广泛,以九经、兼经、正史为主,旁及武经七书、《国语》和诸子;正文之外,群经亦兼取注疏。

    六论之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的一句乃至半句,要求应试者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且在文中交代题面的出处,写出其上下文,才能称为“通”。如此获得“四通”及“四通”以上者,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应试者所作六论,每篇都要在五百字以上,要求一天之内完成。这就需要应试者博览群书,知识面要广泛,对知识点还要烂熟于胸,在写作上要才思敏捷,文理俱佳才能“过阁”。

    在苏辙得知在老师杨畋的斡旋下,宰相韩琦向仁宗皇帝进言后,秘阁试推迟到其身体痊愈再举行,顿时如释重负,安心养病半月后平复如故。

    八月十七日,苏轼苏辙同赴秘阁试。

    秘阁,即北宋的皇家藏书处。由于应制者人数较少,得以将考试地点设于阁中。但是主考官并非由秘阁人员充任,而由朝廷另外委派大臣担任。本次秘阁试,考官共有四人:翰林学士吴奎(51岁)、龙图阁直学士杨畋(55岁)、权御史中丞王畴(55岁)、知制诰王安石(41岁)。

    这次的六论分别是:《王者不治夷狄》,出自《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刘恺丁鸿孰贤》,出自《后汉书.丁鸿传》;《礼义信足以成德》,出自《论语·子路篇》包咸注;《形势不如德》,出自《史记·吴起列传》;《礼以养人为本》,出自《汉书·礼乐志》;《既醉备万福》,出自《诗经·大雅·生民》郑玄笺。其中一、三、六题属经,二、四、五题属史。值得注意的是,涉经的三题都是出于经书的注疏。阁试的基本要求是考生要熟记经史典籍,包括相关的注疏,否则无从着手。

    北宋的秘阁六论,命题范围广及群书,且出题者千方百计增加试题的难度,以致应试者莫不视为畏途。秘阁六论是对应试者读书量和记忆力的严格考查,能通过此关者寥寥无几。

    今日,王安石担任苏轼的考官,26岁的苏轼和41岁的王安石初次见面。

    苏轼细细观察了王安石片刻。王安石的相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儿丑。其人脸黑,似有后人心中“包青天”黝黑如炭的一丝精髓,脸上还布满了大小不一的黑痣。他似乎并不太过在意自己的外表,就算当主考官时所穿衣物都给人多日未曾换洗的邋遢感。但其体格健壮,牛形人。双眼炯炯有神,牛目虎头,视物如射,透露出难以名状的锐气。同时,他的面容坚毅,给人一种意气风发、奋勇直前、任重道远且敢为天下先的印象。

    苏轼注意到王安石看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应试考生时都和善地抚须微笑,唯独看到苏辙时面露不悦,甚至带有一丝外人难以觉察的厌恶。

    此时的考生们都沉浸在兴奋和忐忑之中,没有人关注到王安石刹那的异样。苏轼额头微蹙,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万分肯定苏辙今日之前未曾与王安石谋面,何来恶感?

    随着主考官宣布秘阁试正式开始,考生们纷纷落笔,苏轼专心作答,不再深究此事。

    一天之内,完成难度极高的秘阁六论,而且议论精粹,文字畅达,可见苏轼苏辙兄弟俩饱读经史,腹储万卷,区区记诵之难,不足为其障碍也。

    翌日,二苏出秘阁试,苏洵和二饼早早已在阁外守候。四人汇合后,有说有笑地返回里城租住的宅子。二苏对于本次通过阁试信心十足。

    回到宅院,在苏轼和苏洵独处的时候,苏轼打听询问道:“阿爹,您是否认识知制诰王安石?您跟此人是否有过交集?”

    原本喜笑颜开的苏洵,骤闻王安石之名,面色一下沉了下来。

    苏轼内心咯噔一下,自己阿爹果然与王安石认识,并且关系偏向负面。但也不对啊,王安石和善笑对自己,为何唯独对于苏辙例外,这解释不通。

    过了好半晌,见苏轼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不好轻易糊弄,苏洵才勉为其难地说起与王安石的过节。

    五年前,苏洵在京师声名鹊起之后,在一次欧阳修宴请开封名仕的宴会上,苏洵和王安石第一次见面,正好面对而坐。

    在宴会上,苏洵对于王安石印象极差。王安石此人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从来都不梳洗打扮自己,说是蓬头垢面也不为过,身上还有虱子,而且非常不近人情。王安石参加宴会不喜喝酒,滴酒不沾,谁劝也不行,一点情面都不讲。宴会上,大家觥筹交错,喝得不亦乐乎,唯有王安石从头到尾说不喝就不喝。

    苏洵至今说起此事亦是嗤之以鼻:“我当时就看不起王安石的做派。宴会后也对老师说过:古往今来,那些不近人情之人大多都会为祸天下。王安石将来必定大乱天下!我劝老师早点跟他绝交。后来我听人说起王安石对于为父的评价。他说为父文风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认为不过是兵谋、权利、机变之言也。他非常不喜欢为父的文章风格,认为不够堂堂正正。子瞻,你来评评理,阿爹的文风如何不够堂堂正正了?”

    苏轼听着苏洵的赌气之言亦是哭笑不得,一颗高悬的心算是落了下来:自古文人相轻。两人之间并没有发生正面的严重的冲突或不合,两人的关系更倾向于一种冷淡的疏远状态。这种关系的性质,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关系的影响,也体现了两人个人性格和政治立场的差异。

    苏洵和王安石有过节,但不深。只是王安石为何单单对于苏辙会有厌恶恶感,苏轼如堕烟海,困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