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万历四百年 » 第三十一章 军户

第三十一章 军户

    整个检查过程波澜不惊。

    毕竟王氏早就在上车前就进行过相关的检查,也不会做出一些愚蠢的事情。

    或者说的难听点。

    以王氏的地位。

    就算真的某个族人有什么问题,搞个路引也是没啥大问题的。

    毕竟就算再网络化,科技化,自动化发达。

    而操作这些东西者永远都是人。

    是人,就会有问题,就会有缺点。

    轮到王安之的时候,他倒是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下。

    这两个士卒,一人收取芯片卡,一人观察附近情况。

    动作熟练,好似有过上万次演练一般。

    哦不对,按这个速度和这个人流量。

    可能一天都能完成近万次的检查。

    士卒左眼处佩戴了一个灰色的眼镜框。镜框装饰较为普通,中间是一种类似于玻璃样式的物件,包裹着它的是一种深灰色如同麻雀身上着衣的金属物。镜框的边缘像是陆地上的弛道一般,直接没入了士卒的头发处。

    士卒接过一张卡,就往自己脸上一扫。

    顿了半秒后。

    就再低头看下王安之。

    “小先生,麻烦睁大眼睛。”

    王安之还刚刚听到,还没有反应过来。

    眼睛都没有变化。

    就见到士卒们已经走到下一个待检查人员面前。

    一阵无语。

    恐怕这是什么规定话语吧。

    就比如欢迎下次光临之类。

    哪怕心里想着下次千万别来,但是嘴上也会脱口而出。

    等到马林检查的时候倒是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对方一看到马林的身份芯片。

    立马战正。

    右手合拳。

    紧紧敲打了一下自己的左胸口。

    “马千户盛哉。”

    马林也站立起来。

    同样的姿势敲打了一下自己的左胸口,回道:“大明盛哉!”

    然后回复完后两个士卒又去了下一个地方检查。

    看着迷惑的几个孩子,林巡解释道。

    对,就是小林姐的哥哥,林巡。他也是这一次陪孩子们出来历练的人员之一。

    这一次除了五个孩子之外。

    马林还带了王氏的护卫五人。

    毕竟有时候带小孩出去,凭他的修为,保护他们的安全不难,难得是怎么看管住他们。

    这个年纪的孩子万一天***,乱跑乱动。

    那马林可要真的是哭了。

    所以马林就像王氏学堂管事的那位老祖要了几个人,作为一下随从。

    好巧不巧,林巡这次就被派了出来。

    这让王安之也开心了一下。

    毕竟此去路途遥远,有个熟悉的人,不说照顾一下自己,就说有什么问题能问问他,也可以让自己解解惑。

    毕竟相处了这些时光他也发现了,这位林大哥比之前的小林姐等人心思上粗了不少。有些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会说。

    比如现在,士卒刚刚一下车。

    林巡开始大嘴巴讲了起来。

    在王安之的套话下,他也开始对整个大明帝国的军制有所了解。

    在前世的大明朝,是从卫所制度到营兵制发展的一个过程。

    所谓卫所,是有点类似与现代兵营的一个东西,但是从性质上来说卫所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

    它不是战时组织,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但是随着帝国的发展,边患问题的爆发,卫所的日益废弛,这样的卫所制度有点跟不上时代了。

    于是乎,募兵便作为兵力的重要来源。

    当然,募兵不等于营兵,募兵是营兵的主要来源,但有部分募兵隶于卫所。由卫所官召集的募兵一般隶属卫所,卫所官负责召募,经督抚批准即可。隶属于卫所的募兵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入卫所军正额,由卫所代管,二是卫所军被抽调到别处使用,以募兵来补足原额。

    至于这个时代的大明军制,和上一世有些地方有惊人的雷同,当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大明帝国创立之时,太祖皇帝定下了军籍制度。

    所谓军籍制度。就是军户制度,是户籍制度的一种。

    在上一世,这种制度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士兵战时打仗,闲时务农。到了后期,战事渐少,士兵渐渐变得只会种田,与一般农民无异。

    这也是上辈子卫所制度消亡的原因。

    但是在这一方世界不同。

    在大明帝国,士卒的待遇非常的高,而且入选的条件严格。

    因为,我浩瀚大明,士卒必须得是修士。

    并且是修士还不算,还有着修为要求。

    像平阳府的这些最普通的守备士卒,修为的硬门槛就是天门境巅峰。

    是的,不仅仅是修行者,还得是天门境修士。

    也就是王安之等人下一个境界。

    一开天门。

    天人两隔。

    与现在的练气境又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按王安之的看法。

    练气境其实就有点像上个世界看得武侠小说中的武侠高手一般。

    身手矫健,气力惊人。

    但是等到天门境又不一样了。

    好像从金庸群侠到了风云世界一般。

    天门一开,神魂自来。

    天门境的修士开始掌握自己的神魂,拥有了各种不可思议的玄妙手段。

    神魂的妙用数不胜数。

    但是用王安之的话来形容,神魂就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弄了个芯片。

    如果说人生育而出后,天地给人一个桎梏。

    比如心跳的数量,不是由意志能完全控制的。

    比如身体的生长,不是由个人能决定的。

    比如你可以挥动你的拳头,但是你挥动不了你的拳头里面的经络。

    等等等等。

    到了天门境就不一样了。

    拥有神魂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

    宏观到人的骨头的扭动,微观到人的血液细节。

    都可以被人操纵。

    所以天门境,相当于人对自己身体的真正控制有上了一个台阶。

    至于九边精锐老卒,要求更高,至少都是通玄境的修士。

    所谓通玄者。

    玄而玄之。

    神而神之。

    按照课堂教习们的说法,通玄境的修士拥有法术神通,可以飞天遁地。

    他们在物质层面和之前的修行者来说完全算得上是两种物种了。

    这样的修行者,无论是培养亦或是待遇,都是高的吓人。

    而大明帝国的军户制度就是在这样大明特色下孕育而生。

    大明帝国的军户都是世袭而成的。

    最初的来源是当初跟随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那些军士。

    后来又增加了各路降军,犯官叛贼子女,以及某些触及朝廷利益被碾压而碎的宗门子弟。

    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称呼,待遇也都不同。比如卫军主要来源,来自随太祖起义的起义的“从征军”,就是待遇最好的。而当年大元神国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就待遇要差了点,最差的则是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

    “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后成为卫军的主要征集方式。按《垛集令》的规定,民三户为一单位,其中一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解释一下就是,每三个民户都需要一个户口视作军户,需要出军丁。如果这里有一户男丁断绝的话,需要剩余的两户补上。

    当然,因为士卒是有着修行要求的。

    大部分时候这些军户几代人里面都出不了一个士卒。而这样的军户成年人只能被称为军丁。

    大明帝国对军户有着严格的要求。

    军户的子弟在三十岁前除了达到要求参军或者科举外是不能从事其他行业的。而如果到了三十岁,都没有办法到达士卒的最低标准的话,才允许他们婚配与从事其他行业。

    当然,这里面的其他行业也并不是说什么都可以从事。

    比如说经商这类行业是不行的,还有一些需要跨区域流动的职业也是不允许从事的。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有人笑称,军户如果没有成功成为一名士卒,那他剩下的时间就是一匹种马,好好配种,繁衍下一代。

    当然虽然军户限制多,但是有一些优惠待遇还是让人很眼红。所以当初永乐大帝颁行《垛集令》强制一些民户转为预备军户也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动荡。

    首先军户的子弟在三十岁之前都是由国家负责出钱培养的,不仅仅是生活所需,连所有修行的耗材都是由当地都督府承担。

    这部分优势就足够让一些寻常百姓眼红了。

    要知道此方世界是修行世界。

    修行是所有人眼中的正途。是一家人通往上层社会最有可能的办法。

    都督府提供的修行材料虽然对世家大族来说算得上是简陋,但是对一般人家来说也是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凑齐的。

    而拥有军户名头,就可以省去家中一大笔开支。

    第二则是成为士卒的待遇实在太高。虽然说同等修为的士卒待遇比不上外面正常就业市场的待遇。

    但是就如同前世二十一世纪的铁饭碗一般。

    胜在稳定。

    一旦有什么意外,大明帝国还能给一笔不肥的抚恤金。

    而真的给一些世家商行打工,有些大的世家还好说,比较厚道。

    有些则是为他们卖命,没了利用价值后就一脚踢开。还得跑去衙门求助,真是一把辛酸泪。

    军中的士卒虽然待遇比上不足,但是比下还是有余的。再加上军中名师功法不缺,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如果运气好,分配到了一些好的地方,那油水也是让人乐醒。要知道,如今的大明帝国也算是武德充沛,商路更是远销海外。有些军户都得走关系才能分配到海外领去。在那边,干个一年,抵得上在内陆地区苦哈哈干十来年。

    更重要的是,一旦家中有人成了士卒。那么此户人家就不再由地方政府管辖了,会由都督府专门管理。这从社会地位上也算是完成了一次阶级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