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万历四百年 » 第十一章 选择

第十一章 选择

    一推进大门。

    王安之就看到自己的便宜师尊翘着脚坐在客厅里的紫檀木沙上。

    手中正拿着天仪刷着什么。

    边看边乐。

    王安之敷衍地行了一个礼,表示问好。

    元元子却连头都没有抬起来。

    挖苦道,“这不是要镇住为师的逆徒吗?怎么过这么久才是个明法境呀。”

    王安之对于元元子的挖苦一声也是不吭。

    或许对于别人来说,十三岁的明法境算得上是天才了。

    但是这个速度说实话,放在太原王氏,也算不上最优秀的几个人。

    更别说放在整个天下了。

    其他的不说,面前的这位元元子,面容身材就和王安之同龄一般。

    要知晓。

    这世间科技发展到今日,别说换头换手了,就算是整个身躯的零件全部换掉都是轻而易举的。

    那些在上古存在的侏儒症这样的疾病,也在岁月之中被攻克了。

    而元元子之所以这幅面貌示人。

    只可能是两种情况。

    第一,他在修炼功法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故障,就比如王安之在前世看的武侠书中,有一位女子就是在修炼武功的时候走火入魔,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返回年少时候的样子。

    但是这一点却也被王安之排除了。

    原因很简单。

    元元子修炼的功法是《东方乙木长春功》,此功法或许在攻伐之术上比不上别的顶尖经法,但是在中正品和这一点上,是天下间都有名的正道功法。

    王安之在闲暇之时也查过《东方乙木长春功》的相关介绍。

    对于这门功法的不良反应也了解的算是详细。

    其中并没有会返老还童这样的副作用。

    第二种情况则是,元元子在修行《东方乙木长春功》时,只在十几岁时候就达成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圣婴状态。

    何谓圣婴?

    圣婴其实就是道家所说的圣胎状态。

    其实圣胎、圣婴都是比喻,是形容返回到未生之前的赤子状态。所以也有龙门派祖师伍冲虚真人说:“胎即神气耳,非真有婴儿,非有形有象有也”。

    在道门的说法之中,一个凡人变成圣人境界,叫做长养圣胎。

    可以说,结成圣胎就是修行者踏入最高深境界的最开始一步。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圣胎这个境界对于整个修行的重要意义。

    而儒释道三大修行显宗各位大能对此的描述,也可以看出圣胎的重要与特殊。

    记录释迦牟尼佛事迹的《佛本行集经·树下诞圣品上》中写到,如我所知,我女摩耶王大夫人怀藏圣胎,威德既大,若彼产出,我女命短,不久必终。

    而盛唐之时,有第一剑仙美誉的纯阳子对此也有记载,他曾说:“药返便为真道士,丹还本是圣胎仙。”

    大明帝国当代第一人,对于儒门的圣胎也曾写道,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即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古丹经说:“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这一点就是圣胎。

    所以圣胎养成后,神通广大,变化莫测,修士容貌再也不改,岁月再也不会在他们的脸上变换颜色。

    因此元元子如此评价王安之,王安之是一点脾气都没有,只能说对对对。

    元元子看到王安之这种态度,也不多说其他,只是挑了挑眉头。

    “明法之事,想来学堂之中教习说得够多了,我也不多说了。只问你一句,究竟选好了吗?”

    王安之听了,只是苦谈,“弟子愚钝,实在是没有方向。”

    元元子抬头微微瞧了一下王安之,嗤笑道,“你不是太愚钝,而是太聪明。说吧,到底想什么?”

    王安之看自己心思瞒不过他,也正好心有疑惑,便问道,“明法之道究竟为何如此重要?”

    元元子对于这类问题,倒是一本正经起来了。

    “因为明法的前身是筑基,至于筑基为什么重要,这要从亘古出发,古人没有现在的视野和经验,他们只发现一个事实,筑基得时候越顺畅,之后修行的道路就越通畅。而到了现在,人们就发现,明法之境的时候,修士越强,之后的道途就越远。”

    “至于此,各家各派万载以来,花了大力气来研究一样东西,那就是如何提高筑基的质量。甚至到了现在,明法之境早就已经深入人心,一些古宗大门还是常常用筑基的名字来形容明法境,为何,就是明法太过重要罢了。这些高门大宗,都有各自的办法,来提高筑基的水平,比如道宗的那个武当道门,他们就认为筑基是一切修炼的基础。武当道门认为筑基是初功,在于寂灭情缘,扫除杂念。其入手功夫仍是打坐,打坐之中,最重要的是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功夫即会日长。因为凝神调息在于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最妙。心不起波叫做平,心执其中叫做平。平即在此中,心在此中,乃不起波。所以你小子如果入了武当山的话,入门第一件事情就是修行打坐的功夫。”

    “各门各派都有各自的方法,至少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这些办法都有一定的效果。”

    看着疑惑的王安之,元元子直接说:“你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吧!”

    王安之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太原王氏和师尊都没有教我相关的东西呢?”

    元元子笑了一下,表示赞赏,“你问的问题不错,说明你确实是在思考。之所以你们家族和本座不教你相关的东西,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各宗各派的办法只适合学了他们的人。”

    “就比如说道门是打坐,佛宗也是打坐,但是双方的打坐是完全不一样的。道门无论是哪门哪派,说是打坐,更多的是练气吐纳,他们更加重视的是通过打坐来改善体质,来提升人的精、气、神,最后让人得道。他们是通过打坐来进行生理方面的改变,来改变人的生命层次。而佛宗的打坐就不一样了,可以用禅定来形容他们的打坐,与道门相比,佛宗则比较重视人精神与思维方面的修炼,相信通过纯思维上的改变,来提升人的生命层次。你说两种路子都不一样,怎么选择呢?”

    王安之听了,还是又疑惑。

    “太原王氏的宗派路子众多,但是师尊你可是道门的啊!”

    元元子翻了个白眼。

    “穿道衣叫真君的就一定是道门的了?你如果走和我一样的路以后能超过我?”

    眼神之中充满了一种关爱智商有缺陷少年的感情。

    王安之有点受不了元元子的直白。

    只能强行转换话题。

    “师尊,那究竟什么叫合适呢?”

    元元子听了,倒是没有直接回答。

    却讲了一个故事。

    “合适这个说法,各门各派各家学说都有各自的观点,相信你也已经看过了。”

    王安之听了也是点头。

    说实话。

    大明帝国对于一些东西讲究封禁管理,但是对于修行理论的讨论倒是非常的开放。

    只要你有一部天仪,就可以看到光网上汗牛充栋的学术研究。

    对于明法之境的合适之说,更是数不胜数。

    或许是这个境界足够低。

    因此能指点江山的人也是实在的多。

    这也导致王安之看得越多,越摸不准头脑。

    “我只是说一下我的观点。现在学术界的风气有一点不好,那就太复杂化了。有时候有些东西,复杂那是正常应该的。但是你一个修行下品境界的玩意,有这么复杂吗?”

    “我只是讲几个历史。道门历史上有几位大宗师,他们的山门就算到今日还是道门的最大几个山头。比如武当山的那个,比如龙虎山上的,还有峨眉山,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他们刚刚开山立派之时,即使宗师收徒很少,但是每个都能成一番气候。就比如武当的那位三丰真人,收了七个弟子,但是那七位弟子都成为了天下间第一流的人物。但是等到山门变大了,弟子更多了,反而一代之中少能出几个这样的人物,这是为何?”

    不等王安之回答。

    元元子自问自答道。

    “是开派大宗师修行见解实在高深,修行实在非凡吗?但是就以武当为例,这万载以来,出过数次能称之为天下前五的大宗师,他们的弟子为何没有三丰真人的弟子出息这么大,声势这么高呢?难道差距真的有这么大吗?但是按照修行的道理,后胜于今,今胜于古,应该今人更厉害呢?”

    “亦还是收取的徒弟天赋不够呢?这也不是啊。三丰真人收取的徒弟不过方圆千里,而武当作为道门支柱,别说大明帝国,就算是番邦外国也有无数人每年潜心来学,这样的资质会不如当初先辈吗?”

    “再比如那位重阳真人,收下七位弟子,各个都成为一派宗师,即使是今人评价,他的门徒,甚至有些方面都不比重阳真人差。如那长春子,让神元帝国那位一代天骄都称其为道师。他们师徒几人,让那全真门成为当时天下第一道宗,当年终南山下,求道之人不绝如缕。道出终南,更是在那时候达到顶峰。今日之武当声势都不如当日之全真之盛况,但是到如今,那年的全真,现在终南山何处寻?”

    说完这些,王安之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