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祐新风 » 第二十二章 明暗

第二十二章 明暗

    不管怎么说吧,绑匪大姐头和绑匪小弟这对亲兄妹,还是跟着顾深三人一起,进了昆山县城。

    叫了人家好几章的绑匪大姐头,还不知道人家到底叫什么名字.......为了以后称呼方便,顾深还是问了一下人家的名字。

    结果,绑匪大姐头没有名字。

    绑匪小弟倒是有名字,叫水哥儿......是那个老学究给起的名字。

    可以理解,这年月,普通渔夫家的女儿,能有个诨名就算不错了,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家,才会给自家女儿起闺名......比如说程玉和苏锦儿。

    但终归,知道了两个人的姓......其实大当家的本来也没姓,是老学究说,既然大当家的打鱼为业,那就取个虞姓吧。

    所以,顾深给绑匪大姐头起了一个名字,就叫渔娘......谐音“虞娘”。

    貌似渔娘还挺喜欢这个称呼的。

    至于渔娘和水哥儿跟着顾深三人的原因,最后还是水哥儿不抗压,被顾深和张方平联手吊出来了。

    确实,虞老大只是交代渔娘和水哥儿两人把人送回对岸就算完事儿了,但是吧,渔娘觉得,他们俩应该全程盯着这三个郎君。

    毕竟,这三个郎君可是答应过阿爹的,说要去跟本地大老爷们传信,如果传不了信,那个王小官人还得帮忙联系粮食,救济岛上的流民呢。

    渔娘不关心那些流民的生活怎么样,但如果流民继续增多下去,岛上原本的乡亲们,粮食也会不够吃的。

    所以,渔娘想盯着这个事儿,希望能亲眼看到这三个人把事情办完了。

    而水哥儿一琢磨吧,这事儿也确实算不得什么胡闹,这三个人既然答应了阿爹,那就应该把事情做完......就算阿爹相信他们,但多个人盯着点,也是应该的。

    因此,水哥儿默认了妹妹的想法,跟着顾深三人一起,进了昆山县。

    现在,压力来到了张方平这一边.......张方平拿着官印和吏部书信,站在昆山县衙门口,正在犹豫要不要进去。

    在渔娘面前暴露身份,有些丢人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

    “说起来,张郎君......你这块石头和书信是哪儿来的?!”渔娘好奇的,问着张方平,并且喃喃自语道,“我记得刚刚上岛的那会儿,阿兄不是搜过你了么,明明什么都没有的啊......”

    给张方平尴尬的,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官印和吏部介绍信,那都是张方平赴任的最关键证明,他当然不可能随便乱放,从来都是贴身存放的。

    嗯,非常贴身的那种,一般人轻易搜不出来。

    至于放在那儿,为什么没被水哥儿发现......张方平就算不说,顾深和王单还能不明白么?!

    反正这会儿,顾深和王单下意识的就看向了张方平的身体中后偏下部位,一个劲的憋笑中。

    张方平那个无奈的......老子就是藏在裤裆里了,你们往后面瞧什么?!

    但......没工夫跟这帮无聊的人置气,张方平最终还是决定,当天赴任。

    迟一天,受灾百姓就会多吃一天的苦,如今已经不是他张方平要不要面子的问题了。

    托着官印,拿着吏部书信,张方平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县衙。

    本来吧,顾深和王单还是有点不太放心的,生怕张方平的突然到任,会让县衙内的县丞等人狗急跳墙,铤而走险。

    但,张方平对此嗤之以鼻。

    倒不是张方平真的那么有把握,主要是在大宋朝,根本不存在这些底层官吏“铤而走险”的土壤。

    大宋的流官制度,执行的太到位了,连县丞,县尉,典史这样的底层官吏,也都是流官制......一任三年,到期换地方。

    因此,昆山县的底层官吏们,只有捕头,弓级,步级这样的小吏是本地地头蛇,县丞,县尉,典史,都是流官。

    很显然,就算他们想要铤而走险,捕头和弓级,步级等底层的小吏会不会听他们的都不好说。

    至于厢兵,那是想都别想,人家只认官印不认人的。

    所以,只要张方平到了县衙大堂,托着官印,拿着吏部书信,往大堂主位上一坐......县丞,县尉,典史得到消息,第一时间的反应,只能是出来迎接上官。

    再一个,张方平还是认为,不要让太多人知道自己和顾深等人走的太近比较好。

    虽然如今的第一急务是赈灾,但是张方平也没打算放过县丞等三人......总是要算账的,那就不能让这三人察觉到危险,这样的话,张方平最好还是跟顾深保持距离为好。

    毕竟从表面上看,张方平是刚刚从汴梁南下赴任,而顾深则是苏州来的,不应该彼此认识才对。

    而且,如今关于县丞三人的问题,张方平虽然有了应对思路,但到底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证据,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张方平和顾深商量好了,他在明,顾深等人在暗,彼此配合,互通情报,掌握到足够的证据,等到灾民安置初步完成了,就可以收网抓人了。

    这就是张方平从西郊城外,到入城,短短半个时辰的时间里理出来的破局思路。

    就冲这份条理清晰,有明有暗的头脑,顾深都得甘拜下风......这帮大宋名臣们,就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张方平带着自己的官印,去了昆山县衙赴任,跟三个老狐狸打太极去了。

    而顾深和王单,也赶紧回到了驿站,等着张岊来找两人。

    顾深和王单一共失踪了三天,这三天里,张岊可没闲着。

    一面,张岊派人赶回苏州府去,跟王升和范仲淹报信,另一面,张岊甚至已经开始动员昆山县内的地痞无赖们,只要找到确切的消息,就准备打上门去救人了。

    张岊同样没有官身,他纠结地皮无赖,往轻了说是聚众闹事,往重了说,给他扣个聚众谋反的罪名都说得过去......这年月可不跟你讲什么“事出有因”。

    这家伙的行动力怎么就这么强的呢?!

    因此,当顾深回到昆山县地界,通过无赖闲汉的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立刻让人去找张岊,千万不能让他捅出大篓子来。

    至于渔娘和水哥儿,也跟着顾深一起回到了驿站,不过对外嘛,就说这两人是顾深在城外西郊开粥厂的时候,收容的灾民兄妹,充作使唤仆役的。

    为了不引起麻烦,渔娘是顾深的贴身婢女,水哥儿是王单的仆从.......其实本来是可以反过来的,但奈何王单不干。

    王单要是在昆山县收容一个贴身婢女,这话传回苏州府城去......嗯,程玉估计能手撕了他。

    虽然说吧,贴身婢女不一定要承担某种特殊的任务,但作为贴身婢女,确实是有承担那种任务的职责的.......王单不敢冒这个险,怕有家不能回。

    所以,只能是顾深收容了渔娘.......反正顾深也没结婚,而且作为苏州知州范仲淹的幕僚,顾深身边连个使唤丫头都没有,也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这年月的风气自是如此,太特立独行,也不是什么好事儿。

    当然,水哥儿和渔娘是不懂这里面的道道的,他们只是来盯梢的,对于临时充当别人的仆役也没什么抗拒心理。

    顾深和王单多少是有些心虚......但考虑到这事儿就是个临时的举措,等到事情结束了,他们不说,又有谁能知道呢。

    嗯,嗯......应该没什么问题。

    就这样,四个人在驿站等了大概半个时辰的时间,张岊终于是得到了消息,急匆匆的赶回来了。

    一问才知道,张岊都已经开始在乡间搜集各种“农具”,以备不时之需了。

    北宋这个时代吧,就很奇葩的。

    北宋有着非常严格的刀具兵器管制令,民间各种形制的兵器刀具都会受到管控,但唯有一种刀,没有被朝廷收纳到管制刀具的名录中。

    朴刀。

    朴刀这个东西吧,其实在各个地方的形制都不太一样,有正刃的,也有逆刃的,长短各不相同,而且,大多数的时候,是作为农具的形式出现的。

    因此,官方很难去描绘它的规制,如果仅仅靠长短来判断它是否属于兵器,又显得有些草率。

    就这样,朴刀游走在兵器和农具之间的灰色地带,并不在朝廷封禁的管制刀具之内。

    而朴刀这个东西,加上一根同样不被禁止的哨棒,就妥妥是一杆长兵器。

    很显然,这种想法,不是梁山好汉们独有的,张岊同样能想到这样的应对方式,他都已经开始搜集民间朴刀了......这要是再等上几天,天知道张岊能搞出什么乱子来。

    真的,跟这个西北大汉比起来,咱们的绑匪大姐头渔娘,简直是善良到不能再善良的良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