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景祐新风 » 第三十六章 棉花

第三十六章 棉花

    “白叠布?!”

    “嗯,娘子知道此物否?!”

    晚上回到了自己的小院,吃过晚饭后,顾深和苏锦儿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围着炭火炉,在闲聊天。

    这是小夫妻俩的默契。

    虽然说,晚上顾深也要读书写字,苏锦儿也会日常整理账目,但是在那之前,两个人都会有意识的留出一段时间来,进行夫妻日常交流。

    聊天,沟通,永远是最好的维护夫妻感情的方式。

    白天不知为何,突然感受到了自己使命感的顾深,晚上回家后,就跟自家娘子打听起了棉花的事情。

    “倒是听说过此物。”苏锦儿想了一下,说道,“妾身曾听西北和东南的布商提起过,说是一种奇怪植株所长之物,可以纺线,亦可织布......只是所织之布不如丝绸轻薄,质地也不如锦缎柔软,难登大雅之堂,故而只在偏远之地有所产出,江南之地,从未见过。”

    是的,北宋时期,棉花其实已经传入到大宋境内了。

    只是,棉花只有在西北并州之地有所种植,又或者福建路一代的蛮人会种植一些,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就是没有往大宋腹地传播。

    棉花在江南和中原普及,还得等到元末明初时期,距离现在,还有三四百年呢。

    但,对于顾深来说,只要有,就行。

    “娘子是否可以托人,从北地或者福建路一带,收购一些这种白叠布......或者是白叠子也行。”顾深问道。

    苏锦儿想了想,回答道,“妾身在福建路倒是有些路子,托人收买一些倒是不难......只是,夫君要此物何用?!”

    “自是用之纺纱织布啊!”

    顾深这个回答,理直气壮的,倒是被苏锦儿给弄楞了一下。

    但随后,苏锦儿轻笑出声,略带调笑的说道,“夫君亦懂这丝织之道?!”

    “略懂,略懂。”

    “那夫君可知,那白叠子为何少有人买,少有人种?!”

    “.......”

    这个,顾深还真的不知道。

    其实顾深也一直很纳闷这事儿。

    棉花这东西吧,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通过了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但却一直到了隋唐,也不过是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楞就是没人发现这东西的实际使用价值。

    一直要到元末明初时,因为黄道婆的横空出世,棉花才快速的从西北和福建两地,往江南和中原腹地传播,最终在明朝中叶,彻底成为了百姓生活日常必需品。

    某种程度上来说,黄道婆确实值得专门立碑做传......但顾深就不明白了,黄道婆之前,中国历史上那么多的名臣能吏,就真的一点都看不到棉花的作用么?!

    如果看不到,那么白叠布这种东西,又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看到了,为什么不推广开来,毕竟棉花这东西,虽然成本比麻布要高那么一点,但保暖性能,却是可以甩麻布衣服十条街的。

    因此,苏锦儿的这个问题,顾深还真的没法回答,因为他真的不知道。

    然后苏锦儿就告诉了顾深真正的原因。

    这年月的棉花,产量其实不高。

    我们后世见到的棉花,那都是经过多次育种,从中亚等地引进过优良品种改良后的棉花,产量高不说,棉絮质量也好。

    但这个时代的棉花,虽然也是从中亚传过来的,但出于本地人对植株习性的不了解,种植不当,水土不服,以及植株本身存在的退化现象等多种原因,导致了如今在西北和福建路一代种植的棉花,产量其实并不高。

    当然这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苏锦儿肯定是不知道的,完全是顾深根据苏锦儿的讲述,脑补出来的原因......但苏锦儿终归知道,白叠子的亩产,跟麻料相比,相去甚远。

    这才是真正制约棉花传播的原因之一。

    而原因之二,则在于,这个年头的棉花种子很大,棉絮缠绕在棉花种子上,实在是很难剥离,只能靠纯手工的去一点一点的剥,时间太长,工序太繁琐。

    而这个时代的棉絮,韧性也不够,纺线的时候非常容易断裂,再加上棉花纺织用具的缺失,用纺丝的器具纺棉花,效率低下不说,也很难织出长匹的布来,最多只能织出一小段一小段......这样的布匹,能用来干什么?!

    中原和江南,高端丝织品有各种品质的丝绸,低端市场有麻布,麻料,白叠子有这么多的缺点,自然不会有商人想着去推广,那自然也不会有人想要就地种植。

    这就不由得顾深不感慨——黄道婆,真的是值得任何时代人尊敬的存在。

    不是那些历史名人们看不到棉花的作用,他们都看到了,但他们只能看到棉花的问题,却解决不了棉花的问题。

    而黄道婆做到了。

    所以,顾深决定,学习一下黄道婆。

    当然,顾深可没有黄道婆那么丰富的纺织经验,但顾深得感谢一下自己上辈子的外婆......老人家是农村人出身,后来生活好了,进了城,但始终念念不忘手里的那点手艺。

    因此,顾深上辈子的外婆家里,还保留着一整套农村纺纱织布的机器。

    用外婆的话说,那是用来传代的传家宝贝......虽然到了后来,外婆自己都把这套“传家宝”给扔了。

    但是吧,顾深小时候贪玩,最喜欢摆弄的,就是那一套全木质的器械。

    顾深也是一直等到长大后,才知道那一套器械就是旧时代农村妇女纺纱织布的东西,但小时候,他就是觉得好玩而已。

    而外婆呢,可能也是出于回忆,或者是陪小外孙玩,还真的教过顾深怎么纺纱,怎么织布......不过顾深能记起来多少,还真不一定。

    但那套器械,顾深还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毕竟又能转,又能踩的,好玩啊。

    现在顾深要做的,就是凭借自己的记忆里,试图去还原这一套器械。

    不过嘛,这一切,都得先等苏锦儿把棉花给弄回来再说。

    以福建路到江南东路的距离,就算苏锦儿现在写信给自己的朋友买棉花,等送到苏州府的时候,估计都得明年开春以后了,至少这个冬天,是帮不上疏浚五河的百姓什么忙了。

    但有些事情,不怕晚,就怕不去做......顾深觉得,自己如果真的提前把棉花纺织工业给搞出来了,对这个时代的百姓,终究是利大于弊的。

    而苏锦儿嘛,对此倒是没有什么大的意见。

    说实话,就苏锦儿现在对顾深的了解,她也知道,自己的夫君,其实在经商上,是没什么特殊的天赋的。

    但是吧,夫君的脑子活络,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虽然有时候会让苏锦儿哭笑不得,但......左右不过是一些白叠子罢了,夫君想要,托人带一点过来便是。

    苏锦儿对这事儿,并没有太在意,权当是哄夫君开心了......聊完了这些话题,苏锦儿话锋一转,又转到了顾深读书学习的问题上了。

    毕竟,如今顾深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好好的读书,将来科举做官。

    苏锦儿虽然也没指望顾深能多么富贵,但作为顾深的妻子,劝导夫君读书,也是作为妻子的责任。

    不然过年的时候,苏锦儿又得被范仲淹或者胡瑗责备了......苏锦儿可不想让这两位大人物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

    所以......顾深到了晚上,还得先老老实实的去读书写字。

    把顾深送去书房读书后,苏锦儿才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认真的梳理起布庄账目,等到算的差不多了,苏锦儿才会亲自去书房,把顾深给接回来。

    夫妻俩再说一会儿夜话,然后......就该干正事儿了。

    毕竟,这年月,晚上也确实没啥其他事情可以做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