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混迹红楼 » 第七十八章 薛家进京

第七十八章 薛家进京

    六月中旬,贾蔷几人探矿回来了,贾蓉将几人请到了房里。

    贾蔷是晒黑了不少,从先前那个油头粉面的白嫩小生变的更精壮了一些。

    贾蓉道:“蔷哥儿去了这一个月,看起来可比先前阳刚了不少。”

    贾蔷笑了笑,这段时间贾蔷和贾芸二人时常都要陪着老孙头去探矿,比起在家里时辛苦了不少。

    找了一个多月,方才在大峪山南部找到了几块不错的矿区。离公用的大型排水渠不远,地方够大,存量也不少。

    贾蓉看了番几人选出来的一些煤矿,大多都是些零碎的地块,都不够大,或者位置太差。

    只一块在大峪山南部到百花山的地,有七百多亩,南北二里长,东西一里宽。离排水渠近,储量也够大。

    贾蓉让贾蔷去宛平县令那将此地以官价买下来,都准备好后,再去让贾政批个司照。

    至于贾蔷说那老孙头讲的矿奴的事,一来此事并不一定是真的,二来这两家一个是吏部尚书,朝堂里根基很深,自己袭爵还要去吏部考试,得罪不起。

    另一个和贾家旧部有许多牵扯,又涉及皇位的斗争,两边哪一个贾蓉都不想得罪,权当不知道,自己只是去开矿挣钱而已。

    能做的最多也就是自己不买矿奴,平时离他们远些。

    贾蓉也准备立上一圈高篱墙,虽然会多出些工钱,但日后如果那些矿奴跑出来,也进不来自己的矿区,能省不少麻烦。

    ……

    纪海这次见了贾蔷,没有上次那般热情,但也还算客气,将贾蔷请进房间喝茶。

    听闻贾蔷想要在大峪山南处买块儿矿区,不禁变了脸色,收起笑容直勾勾的盯着贾蔷,直将贾蔷看的有些发毛。

    良久,纪海正色道:“大峪山南边的地已经有计划做别的用处了,贾二爷不如看看别的地方吧。”

    贾蔷则是有些纳闷,还以为是纪海想要些好处,道:“纪大人放心,此事成后另有酬谢。”

    纪海摇摇头,道:“此地确实已经有了别的用途,贾二爷还是放弃吧。门头沟那边还有些未开放的矿区,贾二爷可以去那里找找。”

    “西边我已经让人勘探过了,暂时并无上好的矿区。不知这块地方是预备做何用途?若是可以,从中拿上一半也行。”

    “这事是朝廷的政务,小官不能往外透露,贾二爷见谅。若是门头沟没有好矿区,二爷去可以去大兴房山那边寻找。”

    看纪海执意不愿,贾蔷满腹疑惑的告辞离去,心想这纪海怎么还将钱和政绩往外推,大峪山和南边的百花山都是矿山,都有人开矿,怎么就不能买了。

    纪海先前搞了个乌龙,险些酿出大祸来,见贾家又看上了大峪南部的矿区,思来想去,还是写了封书信,让心腹老奴悄悄的带给理藩院左侍郎符青山。

    第二日贾蔷告诉贾蓉纪海不愿出售那片矿区。

    贾蓉有些奇怪,这片地方周围也无陵墓,朝廷也不禁止开采,怎么就不卖。

    贾蔷道:“蓉哥儿,我看或许是有别家也看上了这块地方。大峪山和百花山山都有不少煤矿,没理由这块地不能使用。”

    贾蓉道:“既然如此,我将政太爷请来问问,如果是真有人要买应该会同工部先说一下。”

    晚上,贾蓉设了宴席请贾政前来。

    席上几人给贾政敬了酒,贾蓉道:“今日请太爷前来,是有是想请太爷帮忙。我们在宛平大峪一带看中了一块儿地方做煤矿,那宛平县令却不愿卖,不知朝廷是不允许开采还是什么原因,孙儿想请教一下太爷。”

    贾政想了想,道:“大峪附近是煤区,朝廷一向鼓励开采,也未听说最近有人要开煤矿,蓉哥儿看中了哪块地方?”

    贾蓉取出地图,指于贾政说道:“就是这块地方,东北边是义勇王爷的矿场,西北则是内阁首辅高中堂的矿场。南面有六七百亩的无主空地,孙儿想将此处拿下来。”

    贾政没想到贾蓉竟然下这么大的手笔,这么大的地方,可不是自己随便就能说定的,说不得要费些功夫。不禁有些后悔,先前那般轻松答应了贾蓉的请求。

    “这地方确实不错,只是若是想要拿下来,恐怕需要不少银子。蓉哥儿刚刚继承家业,还是不要过于激进才好。

    而且煤矿不是光把地买下来就完事的,还要请人开工,所需花费也是不少。蓉哥儿不如少置些地方,省的府里钱财吃紧。”

    虽然贾蓉给宁府定规矩的事,在两府里和族中众人中传的沸沸扬扬,但贾政向来不关心家里的事,也没人主动告诉他,竟然不知道贾蓉得了一笔横财。

    贾政一来怕贾蓉不知深浅将府里的钱都花出去,导致府里财政紧张。二来七百多亩的矿区有些大了,贾政担心李侍郎不一定给批。万一到时办不下来,自己先前大包大揽的,也不好再从宁府要钱打点,在小辈面前丢了面子。若是自己出钱,又觉得有些亏损。

    贾蓉愣了一下,贾政这是反悔了?自己也没得罪过他啊,前几日听人说,贾政还夸赞自己呢。

    不过没法,司照的事还是得靠贾政来办。毕竟贾政就在屯田司任职,若是绕过他去找人,被贾政知道了,必然不高兴。

    贾蓉已经和贾赦交恶,这会儿也不想再得罪贾政。

    “太爷不知,孙儿府里如今尚有万余两的闲钱空放着无处使。不过,太爷所言也是有理,依太爷之见孙儿备置多少地才好呢?”

    贾政听贾蓉府里有钱,思索了一阵,看了眼一旁贾蔷和贾芸期待的眼神,想着毕竟这是府里的子弟也有份,也不好只给贾蓉一点地方,心里盘算了一阵。

    “四百亩吧,大峪那边煤层密集,四百亩地也能开出五六个窑洞来,挖个几年也不是问题。”

    贾蓉算了一下,五六个窑洞每日产量大概能有一万五六千斤,每年如果不漏税,估计能有个三千多两的净收入,加上制作煤球的收益,也十分可观。

    “既然如此,那就拜托太爷了。只是这块地我还没有买,不知能否从工部直接买?”

    “这块地我也不知具体要多少价钱,这样,我明日上衙时同李侍郎商议一番。按照官价应该需要四五千两,蓉哥儿先将银子备好,等到时候直接送到司里,到时我将一应司照、地契全都交给你。”

    贾蓉当即道谢,毕竟没有贾政,自己要从宛平县令那里拿司照,说不定要多花上个一二千两银子,而且看那县里的态度,还不一定给批。

    贾蓉不能饮酒,贾蔷和贾芸二人便连连给贾政敬酒,三人不停的恭维贾政,直到贾政吃的半醉方才告辞回去。

    第二日,贾政上值时同工部右侍郎李正说了此事。

    李正是贾政的上司,之前也没少收贾政的礼物,这会儿贾政前来相求,又听说是宁国府贾蓉要置办,要求也不过分,乐意做个人情。

    笑道:“既然是自己家的人,哪有不准的道理。贾郎中让侯爷称了四千两银子,送到衙门来,我这就拟个批条,抓紧办理了。”

    贾蓉收到贾政传来的信息,当即就让人从库里支了四千两,让贾蔷带人护着,送到了屯田司里。

    领了司照后,贾蔷和贾芸又来自请去矿上监工。

    有人主动干活,贾蓉自然高兴,嘱咐二人去了之后注意安全便让二人去了。

    没过几日,贾蓉收到了拜帖。却是薛宝钗一家进京了。

    薛家进京,一来为薛宝钗入宫之事,二来薛父去世后,薛蟠是个不管事的,京城里的管事看薛蟠年少,又无人过问,上交的银子连年减少,此番进京也有追查旧账之意。

    再加上薛蟠启程前在金陵惹上了官司,也有些进京投靠亲戚避祸的意思。

    一路上走山玩水,走了足足半年才到京城,结果到京城时,王子腾升任九省亲军统制,已经出京了。

    王子腾不在家,薛姨妈也不好去投靠,便先拜访了贾政一家。

    贾政知道薛蟠之前惹出的官司,担心让薛蟠住在外面没人管教,又惹出祸事来,京城不比金陵,到时恐怕不会轻易解决,便让薛姨妈一家借住在荣府的梨香院里。

    薛蟠心里不愿有人管着,但薛姨妈却是乐意有人帮忙管教薛蟠,执意要住在荣府。

    薛蟠无法,也只能先住下了,准备日后再找机会搬出去。

    虽然贾蓉如今还在孝期里,但两家世代交好,也不顾及这些,薛蟠递了拜帖,明日前来拜访。

    贾蓉有心看一看薛宝钗长什么模样,但自己出不去,拜贴上写着的也是薛蟠一人前来,不禁有些叹息。

    第二日,贾琏领着薛蟠一同前来,贾蓉知道薛蟠是个什么样的人,自然没有让二人去见秦可卿。

    贾琏有些日子未曾来宁府看望过贾蓉。

    一来先前贾蓉查账,连贾赦都被查出来落了面子,生恐查出了自己。

    二来听说贾蓉和凤姐合伙做了门生意,心中有些嫉妒。

    三来贾蓉不让贾琏打自己府里人的主意,贾蓉又不能吃酒,到宁府也没什么乐趣。

    又兼凤姐如今已临近生产,情绪不大稳定,贾琏每日都要陪在凤姐身边。偶尔得空也是出去和金彩私会。

    因此一二月来,二人竟未见过一次面。

    贾蓉在堂屋和二人聊了一阵,听薛蟠说不日就要去族学里读书,脸色不禁有些古怪。

    贾政已经将老师找到了,族学的房子也快修缮完毕,不日就要和外面学院一样开始考试。

    薛蟠这来的可真是时候,只是不知道到时薛蟠考不好被退了学,薛姨妈又该怎么想。

    虽说薛蟠是王夫人和贾政的侄子,不过贾蓉也不打算因此就让薛蟠在学堂里胡混,好不容易立下了规矩,又请了明师,再像先前那样让人在里面胡闹,岂不是白费功夫。

    不过这薛蟠虽然是个混账小子,但有一点好处,就是极讲义气。

    最关键的一点是,家里极为有钱,只京城的三间当铺便值上十几万两,可谓是真正的家财万金。

    贾蓉还预备着搞些蒸汽机什么的,这些东西贾蓉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做,只知道原理,若是从头开始研究,所需的金额可是不少,如果能有一个傻财主大力支持,那能省下不少事。

    不过此时的贾蓉还不知道,遥远的西方大陆上,已经有个叫沃特的人改良了蒸汽机,西方大陆已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各种新式的技术不断出现,生产的瓶颈不断被突破,世界的局势也随之改变。

    而大夏,受困于匠籍的工匠们,虽然不用再服劳役,但每年都要上交一笔银子来抵劳役,子孙世代早已厌烦,却又脱籍无门,又没有专利这一说,改进工艺对工匠带来的好处还不如坏处多,无人愿意研究工艺,技术也一天天的衰落。

    虽然过了百年,但当今大夏所用的枪械还在用火绳枪,比起太祖时期,射程和精度竟还有所落后。

    而西方大陆的各国却早已换装更先进的燧发枪,两边已经产生了代差。

    至于火炮,太祖曾下命仿制新式火炮,工部花了几百万两,最后还是请了弗朗机人才仿造出了当今的威武大炮,一时也不落后于人。

    但随着铸炮工艺的改进,大夏依然用着威武大炮,已经落后于西方。

    当然,如今的贾蓉困在家里,自然是不知晓这些消息,还想着率先造出蒸汽机来,引领一下世界潮流呢。

    虽然有想用薛蟠钱财来做事的意图,但如今第一次见面也不好表现的太明显。

    几人略聊了几句,薛蟠送上了在路上购买的许多风产土物。

    贾蓉本想留二人在府中吃饭,但薛蟠心知宁府如今在孝期里,不能宴饮玩乐,也不愿留,只说还要再去陪母亲妹妹就告辞离去了。

    贾蓉看着薛蟠远去的背影,想着这么好的一个大傻子,如果让别人来骗自己于心不忍,还是自己亲自下手才好。

    确实不知,就在薛蟠来拜访的当日,英吉利的哈斯丁森侯爵带领使团离开了大夏返回伦敦。

    侯爵使团来大夏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觐见绪祯皇帝,请求开放通商。

    但最终由于不同意跪拜,未能成功觐见,任务也无疾而终,回国之后,又掀起一番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