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关河图 » 故事背景·历史歧路

故事背景·历史歧路

    南北朝末期,后三国风云变幻,西魏、东魏、南梁,北周、北齐、南陈,群雄逐鹿,山河鼎沸,无数风流人物走马灯般穿梭于如画江山,纷纷扰扰直至大隋开皇九年,隋文帝尽起水路大军五十万南下灭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持续近四百年的大分裂、大动荡,统一的中国随后开启了彪炳千秋的隋唐盛世。

    然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却非如此。

    这是一个没有侯景之乱、没有杨坚代周的南北朝,而始作俑者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致命风寒。

    按照真实历史,梁武帝接纳东魏叛将侯景,意在不费刀兵收复中原,谁知得土不成,反倒养虎成患。狼子野心的侯景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渡江攻下建康城,致使梁武帝身死名败,梁国名存实亡。北方东、西两魏借机南下吞占大片南朝疆土,即便陈霸先奋起于寒微,力挽狂澜,其一手建立的陈朝也仅能占据东南一隅,再无南朝半壁江山的气象。

    终年八十有六、其高寿令无数帝王艳羡不已的梁武帝萧衍,却因其高寿而身死国破,声名尽毁。

    可在这个故事中,恰在侯景向南梁求援称降之际,梁武帝突然身染风寒,一命呜呼。南朝上下为新帝继位之事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外顾,因而对侯景被高澄所灭一事隔岸观火,反倒因祸得福,得以继续专事衣冠礼乐,以华夏正朔自居自得。

    这个偶然因素的介入,直接导致了整个历史在歧路上渐行渐远。

    当然,大冢宰宇文护仍旧大权独揽,威福自专,不得善终。周武帝宇文邕仍旧铲除权臣,东灭高齐,于北征突厥军旅间英年病逝。于是北周与南梁以江淮为界,隔江分庭对峙,总体上维持了南北并存的均衡态势。

    如果说侯景之乱是历史分歧的原点,杨坚代周的失败则是这一偏离的延续。

    本该为周宣帝忌杀的齐王宇文宪[宇文宪(?-578年),汉化鲜卑人,字毗贺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宇文宪从小聪敏擅谋,性格豁达,尤其擅长抚慰和统帅部属,追随周武帝灭齐征战,立下大功。,因功高盖主,宇文宪在武帝生前已有屏退之意,曾托病拒绝北伐。不久周武帝病逝,周宣帝宇文赟继位,他忌惮宇文宪功劳和才略,于是借故诬陷宇文宪谋反,将其杀害。],因装疯卖傻而逃过一劫,被一纸诏书发落到河北邺城,名为安养,实为拘押。之后周宣帝在位不过一年旋即纵欲猝死,周静帝年幼无知,遂由大丞相杨坚辅政掌国。就在杨坚征召五王入京[五王入京:指杨坚设法诓骗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五位有实力的宗室入长安,置于自己挟制之下,从而拔除北周宗室力量,为改朝换代铺平道路。]、野心昭然之际,相州(治所邺城)总管尉迟迥举兵反叛,并推举已撕下伪装、神志清醒的宇文宪为讨贼共主。叛军初战不利,败军之际宇文宪力挽狂澜,一面致信军中旧部劝降,一面出奇兵大败韦孝宽的讨伐军,叛军转败为胜,最终成功杀入关中,清除君侧,匡扶周室,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胎死腹中。数年后,周静帝夭亡,众臣遂拥护身为宇文泰第五子、早已执掌朝纲的齐王宇文宪正式称帝,史称周昭帝。宇文宪在位其间政绩卓著,大得民心,又改两京为三京,随后将首都从长安迁至邺城,并大力推行杨坚未竟的汉化改制,借以打压尾大不掉的关陇勋贵势力,博取关东汉族豪强的鼎力支持。

    在平息内祸、休养多年之后,北周本有意南下灭梁,一统天下,但先有突厥犯境侵扰,后有高句丽关外渐盛,致使其分身乏术,无暇南顾,更因连年征战,以致劳民伤财,内忧外患。尽管高句丽如今已称臣请降,可北周艰难取胜业已元气大伤,国事已有江河日下之象。

    至此,宇文三杰的恩怨情仇,北周、南梁及肃慎三国的大戏,塞北、西域及中原河山的故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