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啊,天命在我? » 第七章 拒粮

第七章 拒粮

    杨护拒绝把这些粮食据为己有。

    杨旻不能接受自己做无用功,就再三让杨护把这些粮食拉回家。

    可是杨旻不管怎样劝说都不能改变他的心意。

    他让杨旻待在原地看护粮食,自己则是跑回村子里叫来村长。

    村长来了一看,身后还跟着他的两个儿子,差点惊掉下巴,

    “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粮食?”

    他蹲下身子,抓起一把小麦,用力一攥。“哈,这可是粮食,竟然有人埋在这里。”

    “这附近没什么人家,都是村子里的熟人。知根知底的,他们可没本事存下这些粮食。定是。。。”

    说到这儿,他突然不知该如何说下去。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杨护你来给我们讲讲。”

    杨护闻言,简单叙述了一番前因后果。

    村长的儿子在旁一听,“这捉蝴蝶都能发现藏着的粮食,真是好运气!”

    村长摆手阻止自己的儿子再说下去:“杨护,既然这是你家儿女发现的,你想怎么处理这些粮食?”

    “我觉得得先找找这些粮食的主人,最好是把粮食还给他。”

    “要是过段时间找不到的话,昨天村长您不是打算找人挖井吗?这些就当做伙食和工钱发给大家。”

    杨护说完,村长思考了一会儿,又盯着杨护看了一看。

    他这才抚着胡须,哈哈一笑,“好,就按你的意思办。”

    他当下就安排着,“富儿,贵儿,你们两个现在回村找几个人来,记得多带点麻袋和竹篓。”

    村长也姓杨,名杨福,和杨旻祖父一辈,今年有五十多岁。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杨富,一个叫杨贵,都是三十来岁的年纪。

    “杨护你陪我在这等他们,粮食装好之后先搬到祠堂里,再留两个人照看,谁也不许动用。”

    “然后先在村里打听一下。不要直接说发现粮食,就问谁在这个地方埋过东西。”

    “等把他们聚集到祠堂里,让他们说说自己埋了什么东西。”

    “要是对得上,就把粮食还给他。若不然,就让他们走。”

    “后面在附近也一样问问,以一旬为限,到时若还没人来认领,就找人挖井。”

    “这些就按杨护说的,当做伙食和工钱。要是井挖好还剩下的,就全归杨护家。”

    杨护本来在仔细听着,突然听到这里,“村长,剩下的我不能要,不若就均分给村里人。”

    村长不置可否,“也好。”其他人也都同意村长的安排。

    杨旻和小蝶待在一边,他眼睁睁地看着原来属于自己的粮食就这样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杨护明明是最先发现的,只要他小心点就能把这些粮食拉回家。

    可是杨护却喊来了村长,最后一点粮食都没要。

    “爹啊,你可知道这些可都是你儿子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就这么全都给了别人,我实在心有不甘。”

    杨护却不知道杨旻心里的想法。

    他现在只想着村长处理好之后,自己就可以走了。

    自家的田可还要照顾呢,全家人都靠着这几块田吃饭。

    等过了大概两刻钟,村长的两个儿子带了三四个人回来。

    路上应该已是了解了情形,几个人二话不说就装起小麦来。

    收拾完已经过半个时辰,杨护和村长告辞,“福叔,我先走了,田里还有活没干完。剩下的就多劳你费心。”

    这时,小蝶早就被裴姑儿带回了家,只剩杨旻还陪着他爹。

    杨旻心里吐槽,“那么多粮食都送出去了,还惦记着田里的那点活。”

    杨护招呼一声,带着杨旻就走。

    村长看着走远的杨护父子二人,对着左右说:“杨护这个人,真君子也,见利而不忘义。杨隆可真是教了个好儿子。”

    转而又喟叹道:“可惜杨隆得罪了县令,竟然落得郁郁而终,家门破败的地步。”

    “以后你两可得好好学学人家杨护。”

    杨隆就是杨护的爹,杨旻的祖父。他活着的时候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每每与人交往,对方都钦佩他的性情品格。

    可惜最后遇到了现在这位小肚鸡肠,睚眦必报的县令。最后没有落得个好下场。

    杨旻自然不知道村长正在夸赞他爹,让他俩儿子以杨护为榜样。

    他现在只想知道这埋粮的办法也行不通,还能有什么方法能将神农宝库里的粮食弄出来。

    “爹这种性子,再让他捡到粮食,恐怕还不会留下来。”

    杨旻暂时也想不出来好办法,只能船到桥头自然直,任其发展。

    父子二人在田里干活,时间就不知不觉到了傍晚。

    他们收拾收拾回家,裴姑儿早就做好晚食等他们回来。

    裴姑儿中午只知道挖出许多粮食,后来村长也过来,再后面的情况就不知道了。

    她问自己的丈夫:“当家的,挖出来的粮食是怎么安排的?”

    杨护放下农具,将情形一说。杨旻原来以为裴姑儿会责怪杨护没把粮食拉回家。

    可裴姑儿只是把饭菜端上桌子,其他的话一句也没说。

    吃晚食的时候,杨护对着杨旻说:“今天你劝我留下那些粮食,我没听你的。你可有不解?”

    杨旻点头,他放下碗筷,“孩儿确有不解之处。”

    “这明明是爹你发现的,而且当时又没有外人在。只要把粮食拉回来,谁都不知道。那可是好几石小麦。”

    杨护却不接这茬,而是说:“你祖父曾经对我说过一个故事,今天我也来说给你听。”

    “后汉名臣杨震在赴东莱担任太守的路途中,路过昌邑县。杨震任职荆州刺史时,曾经提拔过昌邑县令王密。”

    “因此王密得知杨震路过昌邑县,白天谒见杨震过后,夜晚又至并奉黄金十斤,以报答当年的提携之情。杨震见状,便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王密却说:‘暮夜无知者’”

    “你可知道杨震是怎样回答的?”

    杨旻脱口而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护一愣,然后又说:“非也。杨震听闻,乃正襟危坐,才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你可懂其中的道理?”

    杨旻听完这个故事,“爹,孩儿懂了。”

    杨护颌首,“好,你祖父当年告诫我要坦坦荡荡做人做事,不可见小利而忘大义。今后你不可再像今日一样。”

    杨旻正色,“爹,孩儿下次绝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