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无限法则时代 » 第二十二章 双缝干涉实验与薛定谔的猫

第二十二章 双缝干涉实验与薛定谔的猫

    言归正传......程宇恒收拢了自己的思路:

    伏雷队没有让隐藏的同伙加入【聊天栏】之中,是因为对方不是“人”吗?

    【聊天栏】规定“你可以加三百米范围内的任何人为好友”,不是“人”,就加不了。

    所以......这个隐藏同伙,是异兽?

    还是类似于纸鹤那样的特殊存在?

    程宇恒对这些存在的了解有限,无法继续推理下去了,于是便开口问迟倩琳:

    “是异兽?还是其他智慧生命?”

    迟倩琳见程宇恒问到这儿了,便明白,眼前这个聪明的小帅哥又跟上了思路,很快就想通了一切,她一脸欣慰:

    终于,中洲小队的平均智商可以再提一提了。

    本来,有她和“八婆”章旭青两个智将,中洲小队的平均智商应该很高才对,可惜队长傅启智、“黑巫师”李拓刚两人合力,硬是把中洲队的平均智商拉回了平均数......

    现在,平衡总算要被打破了。

    “是异兽。”迟倩琳回答:“应该是酆都的异兽,谛魅。”

    “弟妹?”程宇恒瞪大了眼睛。

    “是谛听的谛,魅影的魅......”

    “呃,什么破名字......”程宇恒挠头:“它是什么样的异兽?”

    迟倩琳还未开口,小白就抢先回答了:“是传说中的神兽谛听的后代,可能是与魅杂交而成的,跟魅一样,存活于阴影界之中,可以隐匿自己,是一种很难被发现的异兽,它们还拥有谛听的一部分能力,可以知晓万事的真相。”

    “嗯,”迟倩琳接口道:“只是,知晓万事的谛听,这个‘万’,是虚指全部;可知晓万事的谛魅,这个‘万’,就只是实际的一万的万了。”

    “没错!”小白又抢过话头:“而且谛听是可以预测未来的,谛魅只能知晓过去的事情。”

    在魔女和小白你一言我一语的解释下,程宇恒知道了谛魅所拥有的法则能力。

    【潜影】:身为魅后代的你,只能生活在虚相层深处,无法主动或被动到达其他空间层面。

    【万知】:身为谛听后代的你,可以知晓已发生事情的真相。

    发动本能力后,你可以随机知晓一万件事情的真相。

    你通过本能力只能知晓一万件事的真相。

    你可以放弃所知道的某些真相,放弃后会失去相关记忆。

    也就是说,【万知】只能让谛魅得知一万件事情的真相,如果它全部保留这一万个真相,那么它再发动能力,也无法得知任何新的真相了,它必须选择放弃一部分的真相,失去对它们的记忆,这样才能空出“名额”,再得知新的真相。

    假设人类能够发动【万知】的话,“一万”的局限性,其实不是大问题:

    大不了,就把那一万个真相写下来,记录到纸上嘛!

    记录之后,再全部放弃它们、失去对它们的记忆就是了,这样一来,又清空了“储存空间”,又可以再探新的一万个真相了。

    而原来的那一万个真相,只需要读一下纸上所写的内容,就又重新了解清楚了。

    【万知】只限定了通过发动本能力而得知的真相总数为一万,如果某些真相是从纸上阅读而得知的,那【万知】根本管不着。

    对人类来说,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可以知晓无穷无尽的真相了。

    可惜,谛魅做不到。

    它没法“记录到纸上”。

    因为【潜影】规定了,它只能生活在虚相层深处当中。

    所谓的“虚相层深处”,又叫“虚相界深层”,还有一个俗称,就是小白口中的“阴影界”。

    如今的程宇恒,已经恶补了一些基础知识,比如,关于自己的【草丛隐身】附带的相位效果,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文也提到过一部分了:

    同处在【草丛隐身】状态的程宇恒和小白,之所以会相撞,是因为他们同处在“虚相层”之中,实相层的人碰不到他们是没错,可同在虚相层的他们,互相之间可以碰到彼此。

    其实这只是最简单的说法,准确来说,应该说他们俩同处于“虚相界表层”,所以才会相撞。

    关于相位效果,当初程宇恒就曾经疑惑过:

    相位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不会触碰到草丛,不会引起风吹草动,更不会留下脚印,可偏偏,我还能伸出手来拔草,这时候我又能接触到它们了......为什么?

    想碰到就能碰到,不想碰到就不会碰到......什么情况?

    那时候的他,就是因为不了解空间分层,也不了解观察者对空间的影响,而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后来,赵无双、老鹰等斗篷人给他讲解过这一块儿,程宇恒这才知道原因。

    空间是分层的。

    首先在客观上,它分为实相层和虚相层,或者叫实相界与虚相界。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物质,包括活着的生命,都处于实相层,这也是人类直接观测、体验到的层面。

    实相层与虚相层之间,相当于表和里的关系,它们是互补层面。

    在虚相层里面,存在着地球科学家一直能够理论推断出来,却从未观测到的“反物质”。

    现在,人们终于知道,虚相层相当于实相层的投影,当中存在着反物质,也存在着灵魂、魅之类的特殊生命形式。

    实相层与虚相层在客观情况下不互通——也就是没有观察者的情况下,不互通。

    然后,其实实相层和虚相层本身,也是可以继续分层的,这个分层方式是主观分层,没有明显界限,主要由观察者的影响力而定。

    我们一般简单将其分为:实相界表层、实相界深层、虚相界表层、虚相界深层。

    能被强观察者观察并直接影响到的,是表层。

    无法被强观察者观察并直接影响到的,是深层。

    表层和表层之间,可以在强观察者的强烈关注下联通。

    深层与深层之间也是如此。

    这个理论听起来有些复杂,改用具体例子来看,就清晰多了:

    程宇恒隐身以后,不会引起风吹草动,是因为他处于虚相界表层,草处于实相界表层,不在一个层面上,程宇恒也没有过度关注草,所以就互不影响了;

    程宇恒决定拔草,此时,他作为智慧生命,属于强观察者,因此在他的自主意识强烈关注下,两界的表层,在他关注的点上,临时相通了,他才能拔起草,隔着层面影响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想碰到就碰到了,不想的时候就碰不到。

    说白了,这就是“意识可以影响物质”,一种唯心理论,以往被地球上的唯物主义科学家嗤之以鼻的理论,才是真相。

    其实地球人以前也曾经发现过,类似的情况:

    观察者的意识,会对微观粒子有很大的影响。

    如今被锁住科技进展的量子力学,当初也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观察者的观测,会对量子状态造成影响。

    双缝干涉实验,在地球上的由来已久——

    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曾经在地球上引起过广泛的争议。科学家们分成了波动派和粒子派,他们各有各的理论支撑,都认为自己流派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在18世纪,粒子派的牛顿太强了,一手吊打波动派。

    可是到了19世纪初,形势突然逆转:

    托马斯·杨开创了双缝干涉实验,用于检测光子的物理行为。

    他将光束照射于一个挡板上,而挡板上存在两条相互平行的狭缝,在挡板之后还有个屏幕能照出光照结果来。

    理论上来说,这个实验能让人亲眼看到光传播的过程,进而判断出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彻底终结波粒之争。

    在实验开始之前,他是这么考虑的:

    如果,光是粒子的话,那么其行进路线应当是笔直的,所以,部分光粒子会被挡板挡住,只有笔直地穿过那挡板上的两条缝隙的那些光粒子,才能在最终的屏幕上形成两道光斑“杠杠”。

    如果,光是一种波的话,那么当光穿过两条缝隙时,会分裂出两条波源,这两条波源如同水面的波纹一样,会各自震荡然后发生交涉,从而产生部分区域叠加、部分区域抵消的现象,最后在屏幕上,是形成了散开的、许多条斑马线似的“平行干涉条纹”,而当中最中央的条纹应该是最大的。

    结果,他的实验发现,光穿过挡板的缝隙后,在屏幕形成了一系列明亮条纹与暗淡条纹相间的图样——是干涉条纹!

    这种一目了然的实验结果让他认为,光就是一种波。

    这就是著名的杨氏干涉实验,是波动派的一次阶段性胜利。

    似乎波动派赢了?

    不,还早呢!

    粒子派没有束手待毙。

    20世纪初,人们发现诸如电子这样的微小粒子,居然可以也体现出波的特性!

    也就是说,把一束束电子打过那两条缝隙,最终在屏幕上出现的,仍然是多条干涉条纹!

    那时候的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电子是粒子,有很多其他实验可以证明它是有着粒子的特性,结果,它却在电子版本的双缝干涉实验里......“叛变”了?!

    那么,电子作为粒子,都能体现出波的特性,谁又敢说,“光”在杨氏干涉实验中体现出波的特性,就一定能证明光是波而不是粒子呢?

    这就是20世纪以后,重整旗鼓的粒子派的观点。

    至于为什么电子会这样体现出波动性?

    为什么电子在过了缝隙后会分散开来,还是有规律地,分散成干涉条纹那样的部分区域有、部分区域就是没有的奇怪情况?

    呵呵,不知道......

    地球科学家们找不到真正的原因,但他们做了很多猜想。

    有人会想:这种奇特情况,会不会是因为诸多电子“小球球”挤在一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哦不,过缝隙时,相互碰撞,最终导致行进路径发生变化,这才分散地打到屏幕上,形成了干涉条纹?

    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单独发射电子的发射器诞生了,于是,科学家们可以排除多电子相互间的影响了——

    1974年,皮尔·梅利在米兰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里,成功地将电子一粒一粒的发射出来,于是,他进行了单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

    他使用先进的单独电子发射器,来进行双缝实验,可以使每一次最多只有一个电子通过某一个狭缝,而不是一大群电子在很短时间间隔内,互相挤着要通过双狭缝。

    这样一来,按理说,一大群电子互相之间的影响就可以排除了。

    一次只发射一粒电子,等它到屏幕那边后,再发射下一粒。

    这样一粒粒地进行发射。

    理论上来说,这些分开来、一粒粒地进行发射的电子,都是只能通过某一个缝隙后,直直地打到屏幕上,最终在屏幕上,会形成两条缝隙的两道杠,而不会产生多条干涉条纹。

    然而,实际结果却出人意料!

    干涉条纹仍然出现了!

    这一度引起了地球科学家的恐慌,他们在这个简单的实验当中,看到了经典物理学基石的崩塌预兆!

    有科学家这么写信给朋友的:

    难道,我们所学的、所知的,都是虚假的吗?

    科学,只是自欺欺人吗?

    宇宙......是不真实的?

    我们应该信仰上帝?

    ......

    或许有人还没反应过来,没觉得这当中有什么荒谬甚至恐怖的地方?

    那么请仔细想一想:

    某个电子,被单独发射出来了,它最终不是直直地打到缝隙正对着的屏幕位置(也就是中央条纹位置),而是去了这个位置旁边,最边缘的那条纹所在处——

    它为什么“决定”,要“不走直线”?

    它为何“知道”自己应该“拐一下”,去另一处目的地?!

    是“受到某种影响”,被干涉了行进路线吗?

    那这个所谓的“某种影响”,在哪里?

    你说可能是误差?是发射角度问题,又或者是实验环境中存在其他微量的力,影响了行进路线?

    那凭什么一个个地发射诸多电子后,它们的“误差”如此有规律?——别忘了,它们可不是散乱的落点,而是有规律地形成“亮暗亮暗亮暗”的斑马条纹啊!

    有人又猜测,是其他的电子导致的吗?

    可其他电子还没有发出来,或者已经打到屏幕上了啊!一个电子如何能超距感知到其他电子的情况?

    最后,有科学家甚至猜测,它是不是“自己”干涉“自己”,从而决定自己要去哪里的?

    可是,它没分身术,它只能穿过两个缝隙当中的一条啊......

    从经典物理学来看,结果就只有一个才对,它不可能穿过另一条才对啊。

    那它是感知到自己有穿过另一条缝隙的可能性吗?

    怎么感知的?平行时空里的“自己”告诉它的吗?

    或者,它预知到自己的行进方式有多种,预知到自己的.......其他“命运”?

    科学家们决定刨根问底,他们选择在缝隙旁安置探测器,来实际“看看”电子是不是穿过这条缝隙的。

    却没想到,更加恐怖的事情发生了:

    当他们观察电子的行迹时,电子变得“规矩”起来了,不再特立独行,不再拐一下,就是“走直线”,就是直直地打到屏幕上!

    这样一一打过去很多电子后,屏幕上出现的是两道光斑“杠杠”!

    这次,它们老老实实走直线,不搞什么莫名其妙的未知干涉,打出的是“两条杠”,而不是“多条斑马线”了!

    也就是说,有观察的探测器存在时,它们又不体现波特性,而是体现粒子特性了!

    当地球的科学家们发现这一现象时,他们如同见了鬼一般......

    这些电子的行为,怎么说呢?简直就像是一个醉汉,原本走在无人的胡同里,放浪形骸,走一步晃三下,还扭扭屁股作热舞状。

    就这么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再往前走,就进入监控摄像头区域了,于是,醉汉强行让自己清醒振作起来,不再露出丑态,规规矩矩地快步走直线,穿过这片区域了......

    在双缝干涉实验当中加了探测器后,电子就好像是真的知道有人在看它,知道自己这回不能再“浪”了,不能搞“波纹态”了,得“老实点走直线”!

    它真的有意识吗?

    知道“有观察者”和“无观察者”时,自己分别应该怎么做?

    或者是茫茫宇宙中,有神在操纵着这一切?

    还是我们笃定的逻辑、常识,其实都是虚假的,我们应该疯魔?

    很多科学家迷茫了。

    最终量子力学出现了,它说:“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不同,微观粒子,或者说量子,可能是波,也可能是粒子,在未被观测之前,它一直处于叠加态,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观测的时候,才会坍缩为最终结果。”

    量子力学抛出了观察者可以影响微观粒子的理论,也就是波粒二象性理论,来解释这一切。

    但是也有科学家指出:“微观世界是构成宏观世界的基础,它们之间不是割裂的,微观世界是那样,那么宏观世界也应该会变成那样。”

    代表人物就是薛定谔,他用一个著名思想实验,论述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联系。

    那就是“薛定谔的猫”。

    ——不是那个法则【薛定谔的不叫猫】,那个纯属凌驾于宇宙规律的主观法则,此处跟它无关,此处说的是科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思想实验:

    假设某种微粒是粒子的话就会衰变,它处于叠加态,是波还是粒子仍然不确定,也就是衰变与否的可能性都存在,而它的衰变放出的辐射,可以杀死一只猫,我们将一只猫放进有这样一个微粒的盒子里,那么猫的死活,也成为叠加态了,不打开盒子观察之前,猫既死又活、非生非死。

    这个思想实验,说明微粒如果有叠加态、处于波粒二象性,那么猫也可以如此。

    这样一来,割裂微观世界、宣扬就只有微观世界才特殊的“埋头鸵鸟”般的做法,行不通了。

    我们地球人只能承认,意识是可以影响现实的。

    传统唯物主义并不是真理:物质决定意识?不,意识也可以影响物质!

    现如今,通天塔的出现,锁死了地球尖端科技,让地球人无法继续研究量子力学了。

    而地球人通过研究通天塔、研究法则,以及从部分降服了的异兽那儿了解情报,最终确认了:

    空间的确是分层的,可以客观分为实相与虚相两层,还可以主观分为表层和深层。

    说起表层和深层的时候,那就不可忽略强观察者在表层当中的影响。

    所以,程宇恒作为强观察者,他的意识决定他对空间、对物质的影响力。

    他想拔起草,那就能拔起草来,他不想的时候,那就碰不到草。

    就是这么唯心。

    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