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家父永乐大帝 » 029 平乱,何人为将?

029 平乱,何人为将?

    既然已经被朱允炆点名了,作为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怎么都不可能不发声。

    “臣户部这里,钱粮可以保证十万大军所需!”

    户部尚书郁新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随时可以供给前线!”

    这个户部尚书郁新,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他关于天下户口田赋的数据,以及地理险易情况,郁新都是应答无遗。

    由此,郁新被两代帝王倚重。

    对于诸王,郁新其实也是多有得罪。

    朱元璋的洪武年间,亲王每年的禄高达五万石。

    郁新在看到宗室耗费巨大之下,向朱元璋建议削减五分之四,并规定了郡王以下宗室的禄米数额。

    因为知道自己一定会被诸王记恨,所以郁新是支持朝廷平叛的。

    只不过为了节约朝廷开支,为了不过分耗费民脂民膏,郁新也是耍了一个小心眼。

    你齐泰不是说这次讨伐燕地的军队,只有十万出头吗?

    那好,户部就按照十万人头来给你筹措粮饷。

    郁新在户部已经任职十年了,他熟钱粮运转细节,也深知民间疾苦。

    官场老油条,说的就是郁新这种人。

    当然,郁新也是个能臣、直臣、重臣、忠臣。

    “陛下,不用过于担忧!”

    太常寺卿、翰林学士黄子澄,却是显得并不急躁。

    “黄先生,朕如何能不急?”

    “诸叔藩王皆拥有重兵,如今燕王已反,要是其他藩王再效法,我大明不就也会像西汉景帝那般,也来一次七王之乱吗?”

    对于那些叔父藩王,朱允炆还是很忌惮的。

    朱允炆现在才不过二十一岁,他并没有积累太多的政治经验。

    而各地藩王,不但有兵有粮,在封地也是经营日久,他们更是都有过带兵打仗的经验。

    “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

    “朝廷大军虽然一时半会不能尽数集结,可终究还是有不下百万之众。”

    “等到大军云集之后,又有哪个藩王能够抵挡?”

    “诚然,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

    “然而在朝廷大义名分和尽起大军之后,七国之乱最后还是被平息了!”

    “陛下切记,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这个时候的黄子澄,认为朱棣不过是在以卵击石,燕地的叛乱也很快就会被朝廷扑灭。

    而且既然说到了七王之乱,黄子澄也不得不为自己考虑一下。

    当年汉景帝正是因为听了晁错的建议,这才引发了刘姓诸侯王们的集体举兵反叛朝廷。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这就是当时西汉诸侯王们,向着天下大乱出的起兵口号,给自己找到的合理政治借口。

    汉景帝为了平息宗室愤怒,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晁错推出去当了替罪羊砍头。

    朱棣起兵,他的口号和西汉王爷们一样,都是清君侧。

    只不过这一次,是从晁错变成了齐泰和黄子澄。

    黄子澄之所以让朱允炆宽心,就是为了不想朝廷处置出现失误,导致朱棣的燕军取得最后胜利。

    要是这样,只怕黄子澄吃饭的家伙就保不住了!

    当然,黄子澄也不是盲目的自大。

    这个时候,朝廷实力对于燕军可是碾压般的存在。

    在黄子澄看来,朝廷可以集结百万大军平乱,就算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北平城给淹没了!

    “还是黄老师看得透彻!”

    “西汉七王之乱虽然声势浩大,不过汉景帝的大军只是用了三个月,就扫平了天下。”

    文人嘛,相互吹捧是一种常态。

    虽然齐泰在削藩上是力主直接拿实力最强的朱棣开刀,而黄子澄却是建议先拿下势力弱小再图谋朱棣等人。

    不过在这种出了乱子的时候,齐泰还是知道即使政见上有不同之处,也该求同存异的一致对外。

    “说说吧,这一次你们觉得该让谁来统帅平乱大军?”

    见到身边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大方向上都是一致,朱允炆也放心了很多。

    朱允炆在军事上没有多少经验,他必须征求这些重臣的意见。

    “臣,举荐曹国公、太子太傅、左军都督李景隆!”

    黄子澄抢先出列。

    “曹国公李景隆,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太祖高皇帝的看重。”

    黄子澄之所以举荐李景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李景隆好读书,颇有几分文人雅士之分。

    这种文人作风,让黄子澄对李景隆有了天生的亲近感。

    相比其他不通文墨的武将,黄子澄觉得李景隆会和自己等人更加一条心。

    “曹国公李景隆,之前多次到湖广、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练军。”

    “他和地方上将士有过往来。”

    “这次朝廷出兵,大军多为河南、山东两地,若是能以曹国公李景隆为主将,则将帅之间相互熟悉,大军更能如指臂使。”

    又想到一个更好的理由,黄子澄连忙又说了出来。

    “曹国公作为先帝托孤之臣,本就是陛下您的心腹肱骨。”

    “不久前,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就是曹国公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

    “曹国公因为有过戡乱周王之举,足以说明他对朝廷忠心,也让他和诸王势如水火。”

    “以曹国公为帅,再合适不过!”

    熟悉军务、和诸王有仇。

    这是黄子澄突出,李景隆适合统帅大军的两个优势。

    “黄大学士之言,老成谋国!”

    “这次统兵主帅,必须是熟悉行伍之人!”

    齐泰作为兵部尚书,在军事上他最有发言权。

    见到黄子澄抢在自己前面,齐泰心里有些不爽。

    “不过臣以为,曹国公李景隆略有不足。”

    “臣,举荐长兴侯耿炳文!”

    齐泰先是恭维一番黄子澄后,这才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耿炳文虽然也是我大明开国功臣,但是他善守不善功,不适合作为这次出击北平人选。”

    “北平城高,需要的是善于攻坚的猛将!”

    黄子澄也是摇了摇头,他还是倾向于李景隆。

    明初有传言,耿炳文善守不善攻。蓝玉善攻不善守。

    因此,蓝玉必死。

    而耿炳文由于善守,就注定了没有多大作妖和反叛能力,所以才被朱元璋留下。

    黄子澄,就是听过这个传言。

    “黄大学士,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虽然有其他人选,不过齐泰还是对着黄子澄一礼,给足了黄子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