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何隐文集 » 寻伺

寻伺

    寻伺

    教义名词

    寻伺,教义名词。“寻”(梵文Vitarka)与“伺”(梵文Vicara)的合称。旧译作“觉观”。“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之一。思维形式之一,称为“有寻有伺地”。[1]

    中文名

    寻伺

    别名

    觉观

    分类

    教义名词

    合称

    寻、伺

    “寻(觉)”:《广五蕴论》定义说:“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谓意识据主观既有的思想和知识,以思维寻求,分别有瓶、衣等物,从而产生苦乐等触觉,此即是“寻”的性能。《界身足论》卷上:“谓心推觅、遍推觅,显示、极显示、现前显示,寻求、遍寻求,算计、遍算计,构画、遍构画,分别、等分别、等分别性。是名寻。”此中“推觅”,即推求、寻觅,是意识外向并追逐对象的意思;“显示”,指对对象的反映、影像;“算计”,指推理;“构画”,指构想、设计;“分别”,指辨明彼此、是非、善恶、染净、好恶等。另据《显扬圣教论》卷一:“寻者,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以粗转为体,障心内净为业,乃至增长寻为业。”据此,一切随顺外境的想像、推理等思想活动,皆属于“寻”。《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谓:“粗心在缘名为觉”,“散心为觉”,与上述意思同。但又说:“觉名触觉”,“觉属身根”,“身根身识相应名为觉”,此是早期译家对“触”的翻译。“伺”(观):谓“伺察”,其性能与“寻”近似,唯属心之“细性”。《广五蕴论》:“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寻”,指思想寻求瓶、衣等;“伺”则于内心分别瓶、衣本身之差别。故《杂阿毗昙心论》卷七谓:“先粗心法作想名为觉;粗心法相续随转名为观。”《界身足论》卷上述其状:“谓心巡行、遍巡行、随遍巡行,伺察、遍伺察、随遍伺察,随转、随流、随属彼性,是名伺。”所谓“随”,指随逐心境。据此,《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五谓:“粗心在缘名为觉,细心分别名为观。”即“寻”的特点在随逐外缘;“伺”的特点在对外缘进行分析。

    关于“寻伺”的特性,《俱舍论》卷四引别释言:“寻伺二法是语言行,故契经言:要有寻伺方有语言,非无寻伺此语言行。”据此,“寻伺”皆以语言思维为特点。《瑜伽师地论》卷五则以“七种相”规定“寻伺”的特征:(1)“体性”:“谓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即以思、慧为体性)(2)“所缘”:“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所缘。”(即以名言所表涵义为对象)(3)“行相”:“谓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寻求、伺察即是“行相”)(4)“等起”:“谓发起语言。”(即均有发起语言的功能)(5)“差别”:“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6)“决择”:“谓诸寻伺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馀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7)“流转”:“若那落迦(地狱)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即系统性的寻伺)“寻伺”作为佛家特定的思维形态,主要用于说明“初静虑”,名为“有寻有伺地”,“未至静虑”名“无寻有伺地”,二禅以上名“无寻无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