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诗语词曲 » 邓通传5章

邓通传5章

    里。

    城池高深五十丈

    台高三十五丈余

    宣室麒麟金华明

    武台凤凰白虎漪

    且说当时汉文帝居住在未央宫,中国西汉皇家宫殿。今址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北约3千米处。当年位于西汉都城长安城的西南部。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为汉高祖七年(前200)在秦章台基础上修建,同年自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至五年(公元前194~前190)修筑城墙。汉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开始成为主要宫殿。前殿五十丈,深十五丈,高三十五丈。宫内有宣室、麒麟、金华、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

    无缘等殿阁。据史料记载,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萧何督建未央宫,在汉长安城的西南隅,为长安城地势最高之处,因在长乐宫之西,汉时称西宫。惠帝即位后,开始成为主要宫殿,为西汉诸帝朝会之所。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治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城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史记·索隐》引韦昭云:“形胜”即“地形防固、故能胜人也”。“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据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十九载,秦朝时有条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经过的路线后来变成山脉,长六十多里,头临渭水、尾达樊川。萧何建造未央宫,“斩龙首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正是体现了“形胜”这一点。

    形胜”除了防范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别的因素,比如安全问题。从安全方面着想,地形、地势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军事中尤为重要,有了制高点几乎就有了制胜的基础;从心理因素上说,未央宫是帝国的政治中心,国家的象征,大朝正殿位于帝都长安的最高点,正彰显“非壮丽无以重威”。

    “未央”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小雅·鸿雁之什·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诗中的“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汉代文献中有关未央的记录绝大多数是以宫名的形式出现的,特指“未央宫”。除特指外,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及文物中的“未央”多与“万岁”、“延寿命”等语汇同时出现,包含吉祥之义。这一点在汉代瓦当文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长生未央”、“长乐未央”、“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等;在铜镜铭文中也大量出现,如:“长相思,毋相忘,常贵福,乐未央”;“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结心相思,毋见忘”等,且带有这种铭文的铜镜全国各地都曾出土。此外,“未央”也是汉简记载最为多见的人名之一,上至于“侯”,下至于“奴”,都有以此为名号者。由此说明,在汉代“未央”、“长乐”是全国各个阶层通行的吉语。

    作为吉语,“未央”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没有灾难,没有殃祸,含有平安、长寿、长生等意义。汉人喜以此命名,反映了当时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社会思潮的盛行。承明、武台、钩弋殿等宫殿,另外还有寿成、万岁、广明、椒房、清凉、永延、玉堂、寿安、平就、宣德、东明、岁羽、凤凰、通光、曲台、白虎、漪兰、无缘等殿阁。

    未央宫前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高台宫殿建筑之一。据文献记载,未央宫以清香名贵的木兰为栋椽,以纹理雅致的杏木作梁柱,屋顶椽头贴敷有金箔,门扉上有金色的花纹,门面有玉饰,装饰着鎏金的铜铺首,镶嵌着各色宝石。回廊栏杆上雕刻着清秀典雅的图案,窗户为青色,雕饰着古色古香的花纹。殿前左为斜坡,以乘车上,右为台阶,供人拾级,础石之上耸立着高大木柱,紫红色的地面,金光闪闪的壁带,间以珍奇的玉石。前殿作为西汉一代大朝之地,其建筑之豪华为其它宫殿所莫及。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凡皇帝登基,朝国群臣,皇家婚、丧大典大礼等均在此殿举行。

    西汉时代的皇后宫殿称“椒房殿”,取名是因其宫殿墙壁以椒粉和泥涂抹,这样既以使其殿壁呈暖色,室内有温暖感觉,又可因椒房能使殿中芳香袭人。

    椒房殿正殿坐北朝南,殿前设有双阙。宫殿之前置阙十分罕见,非一般宫殿所能为,显示出椒房殿建筑规格之高。

    石渠阁是未央宫藏书之所,由西汉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的西北部。因阁下有石为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是西汉时期国家最大的藏书阁。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曾“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后汉书·翟酺传》载:“孝宣论六经于石渠,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石渠阁是一处国家级重要图书馆。秦末,刘邦率军进占咸阳后,萧何广收秦宫的图书典籍和档案,均收藏于石渠阁内。汉成帝时,又把汉朝政府的国家档案也都放在这里。由于石渠阁中有大量藏书和资料,许多著名文人都到这里查阅过各种文献。西汉中晚期,石渠阁又成了首都的学术中心,学者们在这里参加皇室或中央政府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他们谈古论今,说天道地,有时皇帝还亲临会场,以示重视。天禄阁,汉未央宫藏书阁名。西汉初由丞相萧何主持营建,位于未央宫北部。天禄阁得名于天禄,天禄即天鹿,汉代人们认为天鹿是一种象征祥瑞的神兽。

    《三辅故事》载:“天禄、石渠并阁名,在未央宫北,以阁秘书”;汉武帝时“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天禄阁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图书、档案馆,汉代这里藏书多达3090卷。天禄阁聚集着众多著名学者,如杨雄,刘向等。汉成帝时,曾命刘向等人在此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图书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刘向聘请了军事、历史、天文、医学等方面的权威人士、著名专家,如步兵校尉任宏、大史令尹咸、侍臣李柱国等人,分校经传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和方技等书。“每一书成,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辩其讹谬,叙而奏之”,并著有《别录》,故刘向被后人誉为中国目录学之鼻祖。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秉承父业,总括群篇,撰成《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后人为了纪念大学者刘向的历史功绩,在天禄阁原址上修建了“刘向祠”,以示世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沧池位于未央宫西南部,池水周清沏如苍色,故名“沧池”。沧池水由城外泬水从章城门引入,入宫后称“明渠”。沧池既美化了未央宫的环境,又解决了皇宫之内用水问题。未央宫中用水量很大,沧池在给水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沧池是未央宫中的一座人工水库。《三辅黄图》记载:“沧池中有渐台,高十丈。”渐台实际就是池中假山,它点缀得沧池更加风光秀丽。这汉文帝信奉神仙,渴望升天而永生,是不是有历史出处呢。因为信神又在现实中遇上梦里推他升天成神的邓通,二人关系密不可分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海天谁放冰轮满

    六宫佳丽洗妆台

    汉家只有窦家女

    飞燕昭君不复来

    再说汉文帝的皇后窦姬,前196年,打败陈豨平定代地,建都中都,始立代国,代国地处偏远又不富裕,并封时龄八岁的刘恒(后来的文帝)为代王。受诏去代国的宫女中有一个叫窦姬,约汉高祖初年出生于清河郡观津县。其父早年经历秦朝动乱,隐居于观津不问世事,过着清贫垂钓的生活,后来却不幸坠河而死。窦姬有兄弟二人,兄名窦长君(《史记索隐》云名建,字长君),弟名窦广国,字少君。

    汉高祖去世后,惠帝刘盈仁善,吕太后掌揽大权。这时,窦氏以良家子身份入汉宫伺候吕太后,称为窦姬。后来,吕太后欲释放一批宫人出宫,并将她们赏赐给诸侯王,窦姬也在其中。窦姬因为自己的家乡清河郡离赵国较近,故而请求负责遣送的宦官务必将自己的名籍放到去赵国队伍的名簿中。宦官临了却忘了此事,将窦姬安排到了去代国的队伍中。名簿上奏之后,诏书应允。队伍将要出发时,窦姬才得知此事,哭泣着埋怨宦官,不想去代国,因有诏书的强制命令在,窦姬才不得不往。

    除了窦姬以外还有其余四人。这窦姬生得五官明净,性格谦和可人。陪伴代王刘恒身边,事事以刘恒为中心,沉默少言。音容笑貌温柔沉静,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处事原则分明。虽是民平女子,在宫中多年善于读书,多有才华,精悉儒家思想。体态轻盈优雅,刘恒唯独宠幸窦姬。荣宠中的窦姬很快便为刘恒生下了一女,取名刘嫖。孝惠帝七年(前187),窦姬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刘启。后又育有一子,名刘武。在此期间刘恒的王后亦先后生下四子,然而代王王后和四位王子早逝。

    窦姫在代国与代王刘恒甘苦与共。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汉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

    窦太后一生传奇:前半生谨慎保命,后半生为国为民!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窦姫为皇太后,协助儿子景帝理政,独尊儒术,重用大儒家董仲苏。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当然这是后话)

    时至九月,天气凉爽舒适。未央宫山水俱静,一天文帝携邓通游沧池,菟园,这里是皇宫连接宫外山水相依的一片广袤园林,横跨三百多里,玉树林立,草木葱茂、崇山矗矗,山石崔巍。沿途花竹相辅,弥望成林,亦有轮囷磥砢,一枝百顷,万叶共荫,缥草丹蘅。石桥与廊道伫立浩淼碧波之上。二人踏上石桥,站在青山碧水之间:“这里便是朕梦里与尓相见的地方,朕欲乘鹤升天,悠悠荡荡忽见尔推助朕而上。那梦境真的一般,美妙绝伦。”邓通面带微笑,神情谦和:“皇上原是上天派下凡来的解救人世苦难的圣人。有朝一日必然是应该升天回去神界的啊。”文帝听了喜之不尽。

    文帝自从带着仙人一样的邓通陪伴之后,皇后窦姫己有了自知之明似的退居三舍。再说那时候的窦姫早已不是清纯可人的女子了。顶着皇后的贵冠打理着朝廷上下左右的政务,这个也为日后她的儿子刘启登上皇位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