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都市往事风云 » 第三十六章:当死亡来临时(2)

第三十六章:当死亡来临时(2)

    2022.10.21周五晴当死亡来临时(2)

    一早,张兰给千哥儿来了电话。

    “千总,今天等中登确认,不用来营业部办业务了。”

    “好的,好的,有需要就招呼我。”

    江海过了一会儿,在群里问张兰。

    “@snow中登应该是已经通过了,账户信息表是你这边给我一份吗?还是我从备忘录里截取?”

    “江老师,稍等,我跟宁川营业部了解一下签字的问题。”

    “@snow今天如果能办科创板和创业板开通业务,那我们千总就过来并连同融资融券一起开通了。”

    江海,真的要急成这样吗?

    “江老师,今天上海账户指定成功了,深圳可以开相关业务。北交所和新三板业务我需要再确定一下能不能开。融资融券业务准备的资料比较多,今天开不了哈!”张兰细致的回答道。

    “千总,一会还得辛苦你去一趟营业部,开通一下科创板和创业板,融资融券咱们后期再开通。”江海说道。

    千哥儿最讨厌别人指手画脚。

    “@snow要我过来嘛?”千哥儿问张兰

    “千总,需要过来,需要密码验证才能开通。因为双录视频话术比较多,时间比较长,可以下午1点过来,一下午的时间开通哈!”

    “好,我到时过来。”千哥儿应了一下。

    “江海,你挂好银行三方存管了吗?挂上后,在通海平台出划款指令,等复核通过后,可以把资金从募集账户,划到托管账户。最后登录交易软件,把资金银证转账到股票账户里。”

    千哥儿嘱咐江海。

    关于融资融券,因为要准备的资料多,还需要两地营业部的协作,所以办理时间会比较长。

    “一个简单的两融业务,居然这么麻烦,开个两融要1整天?”千哥儿有些不理解。

    办理业务的手续,不应该是越来越简化和便利吗?

    “今天我下午去开普通权限。周末看看有什么资料正好准备,下周一我再去开两融吧。@snow@海涵”千哥儿说道。

    千哥儿吃完午饭,就到营业部去,还是熟悉的路。开过铜锣大桥的时候,千哥儿每次都会朝河两岸多看几眼。因为,这还真有黄浦江两岸的一丝丝味道呢。

    而且千哥儿办公所在的金融时代广场,也是宜城的CBD,一眼望去,有点像上海陆家嘴的张杨路。

    难怪,宜城有“小上海”之称呢。

    千哥儿到了营业部后,张兰把千哥儿领到自助机前,坐好,开始了一项项的业务自助办理过程。

    很顺利的开通了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业务。连带一些不经常需要的业务,千哥儿也都开通了,省得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跑一趟。

    连头带尾,只用了半小时。

    这边江海,也顺利的关联上了银行的三方存管,把资金转进了股票账户。千哥儿登录账户看了一下,已经能正常使用了。

    这次异地开户的过程,还是比较快的,是多方合作推进的结果。

    千哥儿把开通的业务,截图发到了群里。

    “@snow好的,万分感激。”江海说道。

    “谢谢张总。”花总也说了一句。

    “不能给革命老区的人丢脸,欢迎花总、江老师来营业部指导工作,我们热烈欢迎。”

    “@snow好,后期咱们肯定会多有业务联系。”江海也可以放松一下了。

    “张总客气了,,我是土生土长的宜城人。”花总说道。

    “@海涵@snow周末两天江工准备两融材料后,张兰总请先预览一下,看看是否有需要修改之处,这样周一直接上柜,省得现场再来回修改,耗费大量时间。辛苦两位了。”千哥儿比较看重办事的效率。

    “请张总多辛苦些,正儿八经的老乡。”花总说。

    “@千哥儿千总,我营业部可能周一要封。”

    这句话,让千哥儿心头一震。

    上海封城三个月的痛苦记忆,浮现在千哥儿心头。

    “你意思是,南山区都要封?”千哥儿赶紧问了一下。

    “我们也再等通知。”张兰回答。

    群里又开始讨论两天的开户和一些资料细节。

    “咱们需要宁川营业部走完部门协作,总部审批后才能来现场开通呢。”张兰说。

    “对,我居然把这个给忘了。”花总想起来。

    “但也估计很快,这次开户走流程,其实也就共2天,我尽快就让宁川这边营业部走两融流程。”花总补充。

    “当大家的面,后面发第2只产品肯定在张总这发。。”花总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张兰洒了一大把的花。

    下午开普通业务的时候,张兰还跟千哥儿提了一下呢。

    “千总,你们还会再发产品么?”

    “会啊,肯定不止一个的。”

    “放一个在我们这里好不好?”

    这次花总看到宜城的营业部,这么尽心尽力迅速地开完了账户,也看到张兰在群里说的和做的,自然愿意把第二个账户落到宜城营业部。

    这不正是弁总和张兰一直期待的吗?

    人心都像一扇门。打动人心,就打开了门。

    千哥儿在公寓里,简单煮了晚饭。

    给大兵韩师傅发了信息:“韩师傅好,河南区封了,那机场还能去么?”

    “没有去上海的航班啊。”韩师傅回答道。

    千哥心头一惊,赶紧去网站查了一下机票,果然,直飞上海的航班停掉了。只有转机才能到上海,但是花费的时间,比千哥儿开车8小时还要长一些。

    千哥儿又到一个超市群和炒鸡店顾客群,询问疫情和是否要封南山区。居然大家都很淡定。

    但是,超市的瓜果蔬菜,已经被抢得七七八八了。

    难怪千哥儿回公寓的时候,一对小情侣,两人抬着特别大一袋菜呢。

    备战备荒。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千哥坐在小饭桌前,思索了一下,起身,走到公司地下车库,开车去了加油站。

    你们屯菜,我屯油,一有事,我就溜。

    加满油后,千哥回到宿舍,开始整理衣物。需要留下的,可以带回上海的,都按类分好装好。准备随时拎包就跑。

    千哥儿看着深夜的窗外,有一些高楼的灯火。

    又想起了“当死亡来临时”这句话。

    千哥儿脑海里,涌出了很多有关死亡的经历。

    还在2009年的时候,千哥儿写了一篇文章,文章里回忆小时候七八岁,大概也就是1982年前后的一些事情。

    复制了一下,以下是当时原文。

    少年往事,天边流云之四:铁塔下

    (2009-12-0715:05:52)

    现在,东部,或者西部,农村,或者城市边缘,都能看得到一些巨大的输电铁塔,就象一排排站立的大铁人,拎着一条条粗粗的高压电线,将源源不断的电力,送往城市心脏。

    平静的村庄,在某一个夏日午后,等我们睡醒,就多了一些来自陌生人的气息。一群小伙子,被我们参观着,他们忙着在空荡的储粮仓库里放下行李,拍拍尘土。偶尔抬头,对我们憨厚腼腆的笑笑。

    等黄昏临近,根叔家隔壁的一间废弃小屋,搭起了炉灶,升火,和面,蒸馍。

    蒸出来那些个馍的体积,估计比我当时的脑袋还要大。

    根叔作为生产队长,被邀请尝一个雪白的馍。

    根叔先称了一下,乖乖,八两多。

    小伙子们,一顿要吃两个,或者更多。

    后来熟悉了,我们可以抓一把米,和他们换一个冒气的烫手的蒸馍。

    他们不做干饭,而是煮成很稀的粥。

    “吃粥容易饿,没力气干活。”年长的叔伯,告诫这些毛头小伙们。

    “不能吃干饭,要是习惯了,以后回家,就吃不下干馍馍了。”

    “你们那里有什么?”

    “沙”

    “还有什么?”

    “没有”

    “现在挣钱多吗?”

    “能吃上白馒头。”

    小甘肃是这二三十个小伙子里,最瘦最弱最小的一个,大约十六七岁。

    但是他们都一样,干活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

    每天从村外马路上,将一根根五米长的钢筋、三棱铁架、一筐筐大铁螺丝、一包包水泥,蚂蚁一样,接连不断,扛到二毛家的稻田边。那块田中间,已经划好建铁塔的线。

    好热闹,稻田中间挖出巨大的坑,看图纸、绞钢筋、铸水泥、搭铁架。我们围观的心和机器的声音一样颤动。

    他们扛钢筋,他们唱歌;他们扛水泥,他们唱歌;他们啃蒸馍,他们唱歌;他们倒头就睡,他们不唱歌。

    生活就恍如身边小河,不懂悲伤,日日都在流动欢歌。

    二个月之后,会看到眼前站着一个无比巨大的大铁人。

    水月家的稻田里,也站了一个大铁人。从小鱼村数过来,稻田里,6个大铁人一条线好整齐。

    下一个大铁人,要站在二里半的山头上。

    从村口走出去,有二里半地,所以村东这个三四百米的山头,就叫做二里半。这里也是放牛娃和牛儿很熟悉的地方。

    有一天,突然很喧闹,很多人急匆匆奔跑、急匆匆呼喝。

    从二里半,小伙子们飞一样,平抬着两个畚箕,一路朝村里奔来。

    很多人赶上去,接手、帮忙。

    小甘肃从铁塔上摔了下来。

    腰断了。

    赤脚医生贵玉伯伯,看着小甘肃,轻声的叹气。

    第二天,小甘肃,安眠在那个七天后完工的大铁人脚下。

    初夏到来的时候,如果赶着牛儿去二里半,就会想起小甘肃。那些生命,年轻而美丽,就象山间的野百合,在灌木丛中,向着阳光,热烈的开过,随后,却没有痕迹。

    当白云山也站起一个大铁人后,小伙子们第二天就要到另一个很远的村庄。

    半夜,开始有狗叫,开始有葵秆火把摇晃,乱匆匆的脚步,胡乱的话语。

    春美,和一个甘肃小伙,跑了。

    很多地方,都没有春美的身影。

    时间与河水一起流淌。

    逐渐逐渐,春美开始从人们的口头和记忆中,消失。

    多年以后,春美的父母,在院栏门口,突然看见春美,和春美身边的小男孩。

    这些年,春美去了哪里?

    时间和春美都没有给出答案。

    时间就象田间泥土,不生长过去。

    几年之后的夏天某日,翻晒过新稻谷,黄昏时,将新稻谷收进小伙子们住过的储粮仓库。抬头在夕阳的斜光里,他们用木炭在墙壁上沿写下的那些字,还依稀可辨:

    妹妹的脸儿哟

    象鲜花在盛开

    盛开的季节

    哥哥却不在

    妹妹的心儿哟

    象天边的云彩

    从东边飘来

    飘进谁的心怀?

    西边的墙上,则写的很简短。

    姑娘的心

    天上的云

    飘来飘去

    捉摸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