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悠闲品西汉:成就帝业 » 第四章 前无古人的陈王

第四章 前无古人的陈王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秦政府征调“闾左(《史记》)”去渔阳(今天津市蓟县)守卫边疆。

    “闾左”是什么意思呢?字面上是指居住在里巷左边的人。在秦朝,居住在里巷左边的都是一些地主的依附农民,有点像地主的奴婢,甚至没有独立的户籍。一般情况下,政府是不会发“闾左”去服役的,因为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属于地主的私有财产。现在,秦政府竟然将兵役摊派到“闾左”头上来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秦朝劳动力和兵源是多么的缺乏。

    这次征发由两个将尉押送九百人。九百人之中为首的人的叫“屯长”,至少有两个(史书中并未说只有两个)。

    一个叫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商水)人。他年轻的时候,和别人一起帮地主耕田,常常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在耕田时对别人说:“如果以后我富贵了,不会忘了你们的。”(“苟富贵,无相忘”·《史记》)。他的话招来了周围人的嘲笑,一个听者笑了笑,说道:“你为别人耕田,混饭吃都成问题,哪里来的什么富贵哦。”陈涉听了对天长叹,然后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现在这句话仍然是很多被人看不起的人的座右铭。

    任何时候都不要嘲笑胸怀大志的人,因为他有可能真的实现他的理想,从而给他机会嘲笑你有眼无珠。

    另外一个屯长叫吴广。

    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陈胜、吴广的家乡相隔不远,所以有幸一起被征发去守卫边境,从而合作完成一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惊天壮举。

    他们一行人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镇),遇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根据秦法,误期当斩。陈胜、吴广就在一起合计说:“如今逃走也是死,起来干一番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不如为大事而死。”

    不错,大丈夫死也要死得其所!

    陈胜说:“天下人苦于暴秦统治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皇帝是少子,不应当继位,应当继位的是公子扶苏。扶苏以多次劝谏的缘故不能立为太子,始皇帝派他到外地领兵。如今有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杀了他。老百姓都听说扶苏贤能,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为楚国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爱戴他。有的人以为他死了,有的人以为他逃掉躲起来了。现在如果我们假冒扶苏和项燕,振臂一呼,应该会有许多人响应。”

    在有着电视、网络、微信等发达传播工具的今天,我们对最高层的人事变动内幕也不会知道得十分清楚,而秦朝的雇农陈胜竟然对秦政府的人事变动,故楚国将军的为人和经历了如指掌。而且对自己起事要用的名义十分明确,再联系其在耕田时对别人说的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说明了一件事:他胸怀大志,对这一天早有准备。

    吴广一听老百姓不知道的事陈胜都知道,不禁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并不由得对陈胜崇拜起来。就像现在很多炒股的人崇拜知道股市内幕消息的人一样。

    这也是同为屯长,陈胜却可以做吴广领导的原因。

    在那时,准备干大事的人,一般都会在动手之前去卜一卦,他们找到了一个聪明的卜卦人。这个卜卦人在听了他们的来意之后,立刻明白了他们心中在想什么。也许,他也痛恨秦朝的暴政好久了,毫不犹豫地给了陈胜吴广一个远超他专业范围的出色回答:“您想做的事都会成功,并且会建立大功勋。但您问过鬼神了吗?”

    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同样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他在二千年前就已经知道舆论造势的重要性,知道“神化”是树立领导人威信的重要手段。

    找不到鬼神,大家又都相信鬼神,那就帮大家制造一个鬼神吧!

    接下来陈胜他们做的事就俗套了。他们也和很多想成为帝王的人一样先去制造了两个神化自己的神秘事件。史书明确记载,这两个神奇事件的确是他们自己制造的。

    第一件:他们用朱砂在帛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塞进人家捕获的鱼的肚子中,猜测应该是从鱼嘴里塞进去的,因为这样才不露痕迹。戍卒去买鱼吃,自然得到了鱼肚中的帛书,大家都感到很奇怪。

    第二件:陈胜私下让吴广夜间到队伍驻地树丛的神祠中,点起一个火堆,并装作狐狸的声音呼喊道:“大楚兴,陈胜王。”这下戍卒们就已经从奇怪变成惊恐不安了。

    次日早晨,戍卒中间到处谈论着这两件事,都指指点点看着陈胜。陈胜、吴广心里明白,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现在只要一个反抗的借口,他们很快就找到了。

    吴广为人宽厚,一向关心别人,在戍卒中很有威望,很多人都乐意听他的话。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在他们面前多次扬言要逃跑,目的就是要激怒将尉,让他当众侮辱自己,以激怒众人。将尉听了果然上当,拿鞭子去抽打吴广,还拨出佩剑作势要砍,就在将尉拔剑之际,吴广奋起夺剑,杀死将尉。接着陈胜也赶紧过去协助,最后合力将两个将尉都杀死了。

    旁边的戍卒们看得目瞪口呆!

    然后,他们召集所有人说道:“各位在这里遇上大雨,已经误了期限,误期按规定要杀头。就算不被杀头,将来我们之中的十分之六七的人也肯定会在戍边时死去。再说大丈夫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名扬后世。”

    接着陈胜举起右手,对所有人大声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现在仍然激励着无数奋斗中的热血青年!

    他们真是动员群众的鼻祖。这段话向所有人指出了他们面临的两条路,一是继续往前走,结果是被杀头;二是跟他们俩干,结果是封王封侯。如果是你,你选哪条?

    本来就已经在死亡边缘生存的闾左们听了,心里那仅存的最后一丝热血沸腾了,他娘的干了!

    他们异口同声地呼应:“愿听两位差遣!”

    于是他们所有人都露出右臂作为标志,号称“大楚”。然后又筑起高台,用将尉的头作祭品,宣誓会盟。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大泽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农民起义。

    这时候,战国时代才刚刚过去十来年,秦国作为原来的诸侯国之一,也继承了战国遗风。战国时代,在人们的思想中,什么事都注重血统、出身,贵族的爵位只能因为继承或者皇帝的诏封获得,绝对不可能无故由平民取得。陈胜、吴广都是出身于地道的贫困农民家庭,没有贵族血统,他敢于带头造反,以推翻政府、自己封王封侯为目的,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开创了由平民而得王爵的先河。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一千一百多枚竹简,包括了很多秦朝法律,专家们发现秦朝的法律,似乎并没有到迟到即斩首的地步。甚至有遇到大雨,来不了可以免罚的条文。

    有的专家认为这里有军法和民法的区别,按军法确实有违期不至,犯者斩之的条文。

    不管秦法里有没有失期杀头的规定,都不影响陈胜首创农民起义的伟大,因为就算秦法里面没有这个规定,陈胜故意骗戍卒跟他造反,也只能更加证明陈胜在预先谋划这件事时,比我们想像的要周密。

    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陈胜、吴广的名字都将永载史册。

    他们“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贾谊《过秦论》)

    从此,“揭竿而起”成了形容起义的专用名词。

    起义军在陈胜、吴广带领下,一路势如破竹。首先攻克大泽乡,接着又进攻蕲县。占领蕲县后,陈胜吴广经过分析形势,决定一个暂时的战略,他们决定兵分两路:派符离人葛婴率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向东发展;陈胜、吴广他们自己率军向蕲县以西的地方挺进,向西发展。

    陈胜他们一面进军,一面收纳兵马,在接近陈县(今河南淮阳)的时候,已拥有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好几万人。

    陈胜很快就攻下了陈县。

    占领陈县后,很多人慕名前来投奔他。

    其中有一个叫张耳,对,就是那个刘邦曾经投奔的张耳。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人,叫陈馀。

    原来,张耳被秦政府追捕时,和他同时被追捕的还有他的好朋友陈馀。

    陈馀是张耳的大梁老乡,爱好儒学,曾多次游历赵国。并且和张耳一样,也在那找到了一个有钱人的女儿做老婆,用老婆家的钱为自己交结朋友,游历各方。

    陈馀比张耳年轻,他就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张耳,两人建立了忘年的“刎颈之交”(《史记》)。

    他们俩一生的交往经历,就像现在电视剧里兄弟恩爱情仇的经典剧情一样精彩和狗血。

    秦政府灭魏之后,听说张耳、陈馀两人是魏国的名士,悬赏拘捕二人,悬赏一千斤金子抓张耳,五百斤金子抓陈馀。从金子数量来看,秦朝对的两人的看法倒是和他俩以后遇到的另一个人一样。

    张耳、陈馀二人被通缉后,他们改姓换名,一起逃到了陈县。在这里,他们苦活脏活不愿做,重活累活做不来,最后总算找着了一份里中门卫的工作。秦朝时一亭辖十“里”,“里”是最小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村下面的生产小组。他俩就是为当地的“里”守门。

    有一次,里中一个小吏认为陈馀犯了过错,就用鞭子抽打他。陈馀心中愤慨,觉得对知识分子来说,这真是奇耻大辱,正想要起来反抗,张耳却暗中踩了踩陈余的脚,示意让他忍受。等小吏走后,张耳责备陈余说:“当初我是怎么对你说的呢?我们成大事的人,如今受了一点点的侮辱就想和一个小吏拼命吗?”陈馀幡然醒悟,饱读诗书的他当然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成大事者,尤其是从微贱而成大事者,就要忍得一时之辱,不要为不值得生气的人生气。和张耳、陈馀同时代的另一位传奇人物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陈县对张耳和陈馀来说,不仅仅是提供给了他们一份工作,还会提供给他们一个机会,一个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机会。

    陈胜占领陈县就是这个机会。

    陈胜到陈县后,一直想做一番大事的他们立即投奔了陈胜。陈胜和起义军中的很多人都听说过二人的大名,认为他们是当世贤者。所以陈胜很高兴,对他们很是尊重。

    陈地的一些知名人士去拜会陈胜,一起劝说陈胜自立为王。当然,他们劝说时肯定说了一推读书人的大道理来证明陈胜为王是多么的正确,真实目的主要还是想拍陈胜的马屁。

    陈涉听后,心中大喜,他带头起义的目的不就在于此嘛。但他心里还是拿不定主意,就去征求张耳、陈馀两位大贤的看法。

    张耳和陈馀投奔陈胜本就是有备而来,心中早已做好谋划。他们立刻向陈胜献了一条以后很多人都会献给自己领导的计策:立六国国君之后为王,让他们去复国,为秦朝树立敌人,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你老哥还是不要自立为王了。

    这就是读书人脑中的贵族身份情结作祟。

    在灭秦过程中,有不同阵营的多个谋士向多个领导提出了立六国国君之后为王这一策略,有的付诸实施了,有的没有实施,那么这一策略到底好还是不好呢?我们以后再分析。

    陈胜一听张耳和陈馀两人的意见,就满脸的不高兴。心想我本意是借你们的口来增加我为王的合法性,看得起你们才问你们,你们还真不识好歹。

    陈胜当然不会听他们的,他在陈县自立为王,称楚王(又称陈王),国号为“张楚”。

    之所以用“楚”为号,一是想打故楚国名将项燕的旗号;二是秦灭楚没有多久,想利用楚人怨秦的民心;三是陈地在楚国灭亡时本属于楚国范围,更容易获得附近百姓支持。

    在占领陈县之后,陈胜再一次展现了他的领导和组织能力,又分别派了三路大军向西、北、南三面出击:

    西路由义军主力向秦朝的统治中心咸阳(今陕西咸阳)挺进,又分为三路:任命吴广为代理楚王,督率众将领向西攻击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打开通往秦都咸阳的通道;命令宋留率军平定南阳,打通武关(在今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开辟通往咸阳的另一通道;授给陈地人周文将军印信,命他领兵向西夺取“关中”,直捣咸阳。

    “关中”是哪里呢?

    关中是哪里说法很多,但大体是相同的。在秦朝都城咸阳地区,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称“关中”,是秦朝的行政文化经济中心。

    这几个关口又以“函谷关”最为知名。在河南和陕西交界处有一条绵延的山脉,叫肴山。肴山是秦岭的支脉,突入河南西部,纵贯南北,横亘在陕西和河南之间,是河南和陕西交通的必经之处。函谷关就位于肴山的山谷里之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秦地的人想东出中原,中原人想西进关中,必须经过函谷关,因此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秦国能战胜六国,六国却灭不了秦国,秦国能守住函谷关是关键原因。一般来说,“关中”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而把函谷关以东广大地区称为“关东”,函谷关是“关中”和“关东”的连接之处和交通的必经之路。

    北路分为两路:一路由故魏国人周市带领,去攻夺原魏国的土地(河南一带),用当地人去打当地是陈胜喜欢使用的用人策略之一,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斗志,但他却没有考虑到他们打下自己家乡后会难以掌控;一路派武臣、张耳、陈馀渡过黄河向赵国旧地(山西、河北一带)进攻。

    张耳、陈馀为什么能得到这次带兵的机会呢?这得益于他们两人忽悠功夫。

    大凡读了点书的知识分子都会有点自命不凡,何况张耳、陈馀这两人还带了一些敢闯敢干的游侠作风,他们天生就不甘寂寞,不搞出点事来誓不罢休。他们提出的立六国之后的建议没有被陈胜采纳,于是又凭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向我们的陈王献上一计:大王您发动起义,是为了攻入秦朝的心脏关中啊,像赵国旧地这样的地方是不值得大王您操心的,您也没有时间去攻取这些不重要的地方。而我们原来在赵地生活过,熟悉赵国情况,有赵国人脉,您给我们一支队伍,这些事就让我们帮您去做吧。

    陈胜当时确实是用人之际,需要人手,加上张耳、陈馀两人早已名声在外,陈胜心想他们说的应该有点道理,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但他知道知识分子心中的小九九太多,怕遭暗算,于是也留了一手:任命他赏识的陈地人武臣担任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拨给士卒三千人,向北发展。

    历史上很多白手起家的领导似乎都有点戒备读书人,事实证明,领导的眼光有时是很准的。

    南路,陈胜命令汝阴人邓宗率军攻略九江郡(今江西一带)。

    陈胜的这种分兵出击的策略到底正确与否呢?

    在秦末,陈胜和其他农民起义军都无一例外地起义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关东地区,并且初期都进展顺利快速,除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和人心向背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关东地区是秦朝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

    二是关东地区是原战国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故土,复国思想一直深埋在当地人民的脑海之中,只要打出“复国”大旗,就很容易号召和鼓动人们。

    而关中才是秦朝的统治力量的汇集中心,也是秦国的老巢,其中蕴含的反扑力量不可小觑。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成功,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陈胜犯了一个低级错误:轻敌。

    正是因为陈胜的轻敌,他才会认为秦朝不堪一击,不但自己过早的贪图享乐,没有集中兵力将自己发展壮大,反而将兵力分散,到处略地。他认为派了这么多路军队向外出击,天下已经唾手可得,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他就留在陈县开始做他的陈王,不再带兵打仗,比打下京城才开始贪图享乐的李自成还早得多。

    陈县在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重要城市,陈胜在陈县起义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很多早已异常愤怒而又无处发泄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杀掉当地秦官群起响应,一时群雄并起,很快形成了以陈为中心反抗秦朝统治的一股巨大洪流。所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