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悠闲品西汉:成就帝业 » 第十六章 宽厚的品德

第十六章 宽厚的品德

    前206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十月,刘邦率军进入咸阳。秦王子婴乘着驾白马的素色马车,颈上系着绳子(表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跪伏在道路旁向刘邦投降。

    这块玉玺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传国玉玺,由同样大名鼎鼎的和氏璧镌刻而成,上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它是我国历代王朝的皇权象征。

    至此,秦朝灭亡。

    看上去的庞然大物,有时甚至不堪一击!

    历代史学家评论秦朝灭亡时,一般都会谈到汉代贾谊所著《过秦论》,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直接引用整篇《过秦论》来分析评论此一事件。鄙人不才,不敢标新立异,贾谊先生的话确实说得恰到好处:“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不错,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失去民心,人民由秦初的盼望安定生活变为不再拥护秦朝并被迫反抗秦朝。

    子婴投降之后,刘邦军中有人主张杀掉子婴。刘邦不同意,他对别人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投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

    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适时展现自己的宽容美德,绝不意气用事。

    子婴暂时逃过一劫。

    刘邦的军队的是穷苦人,在造反之前很多饭都吃不饱,他们进了秦朝都城咸阳之后,有如秦代人看到了平板电脑、汉代人看到有人用智能手机在打“王者荣耀”,几乎大开眼界到了不知所措的地步。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刘邦也不例外,他看到秦王朝的皇宫和宫室内的帷帐、各种珍禽异兽、贵重宝器、美女少妇及数以千计的宫女,他立刻发挥了他“好酒色”的混混本色:老子就住这,不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人,确实都难以保持清醒,但不代表没有人能保持清醒。在刘邦军中,此时保持清醒的至少有三个人。

    一个是萧何,别人都在抢钱玩女人之际,唯独萧何一入咸阳之后就直奔秦朝丞相府,收取那里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正是萧何的这个举动,让刘邦以后能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各地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的分布,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一个是樊哙,他见刘邦要住秦皇宫,就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呢?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呢!您应该尽快返回霸上(今西安市东白鹿原),不要滞留在这里!”刘邦一听不让他玩女人,鸟都不鸟姓樊的。

    不鸟不要紧,因为还有第三个清醒的人,他就是张良。他找到刘邦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害人民之贼,应如同服丧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您就要安享其乐,那么就是‘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这下有点清醒了,他不得不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个美女,率军返回咸阳城外的霸上。

    我们说过,刘邦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其实还要加一句:特别是能够听取张良的意见。翻遍所有相关史料,他从来没有不接受或者反驳过张良的意见,也许张良真的是上天派给他的帝王之师。

    到了十一月,刘邦彻底清醒了。他又做了一件事:将关中各地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明反秦革命的伟大原因、意义之后,宣布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原封不动各司其职。同时颁布他的临时约法: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别无它法。

    这就是著名的“约法三章”。

    然后,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乡巡回宣讲他讲话的内容和精神。

    秦地的百姓在秦朝治下整天过着担心脑袋搬家、说句话都有可能犯法受刑的日子,哪享受过这等轻松自由,都欢喜异常。像电视里解放军进城的场景一样,争相拿着酒食来慰问进城的官兵。刘邦又命令部队辞让不要接受,百姓们就更加拥护伟大领导刘邦了,“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史记》)。

    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一个单位,对下面管得越紧,越容易出事,越是给管理对象自由,越会受人拥戴。

    不杀子婴、驻军城外、约法三章,刘邦入关做的每一件事情即使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也都绝对正确,为他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声誉,为他梦想的“关中称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是人都会犯错!

    这时,项羽已在关东大败秦军,消息传到咸阳,有人就向刘邦建议说:“秦地财富十倍于天下,地理形势险要,现在听说秦大将章邯投降了项羽,项羽给他以雍王的封号,要派他到关中为王。要是他一到,您恐怕不能拥有此地。所以应该立即派兵扼守函谷关,不要让其他人的队伍进来,并从关中征集壮丁以加强兵力,这样就可以拒章邯于关外。”刘邦这时早把自己当成关中之王,对有人和他抢关中这个话题特别敏感,认为其计甚佳,所以立马照办。

    这个提建议的人是谁,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却几乎为刘邦引来杀身之祸。这个祸事来自于他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项羽。

    十一月,项羽在钜鹿之战中大获全胜、坑杀秦军二十万之后,带领军队到达函谷关。却遇部队把守关口,不能进关。楚军抬头一看,守关不是秦军,却是他们自己楚军,只不过军旗上写了个大大的“刘”字。

    项羽早已听说刘邦平定了关中,现在见他派兵把守函谷关,不让其他义军进入,似乎想独占关中,不禁大怒。就派英布等人从隐蔽的小道偷袭守军,打败了守关的军队,才得以进关,然后一直挺进关中,到达戏水西面(陕西临潼东)。

    这时,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大军,驻扎在新丰县的鸿门(陕西临潼鸿门);刘邦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驻军霸上。鸿门与霸上相距四十里(二十公里)。

    此时的项羽对刘邦充满了愤怒,在他看来,有了利益和权力就不要朋友的刘邦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小人。因此,他准备进攻刘邦,教训教训他这个曾经的战友。

    项羽军和刘邦军都是楚军,两军之间本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熟人多多。项羽的这个想法很快通过熟人之口传到了刘邦手下一个叫曹无伤的左司马(官名)那里。这个人自作聪明,觉得如果两军打起来,他跟着刘邦会够呛,他该给自己留条退路。于是,他派人到项羽军中对项羽说:“沛公想要在关中称王,任秦王子婴为相,独占全部奇珍异宝。”曹无伤企图通过这个举动求得项羽的封赏。但是,他忘记了他讨好的对象是项羽,项羽是什么人呢?准确的说,他是一个不成熟的性情中人,这种人有如下特点:容易轻信别人;有着冲动的性格;情绪反复。所以,曹无伤这个草率的行为不但没有让他无伤,反而让他很受伤。

    项羽一听曹无伤之言,果然怒不可遏。这时,他手下的第一号谋士范增已经被项羽拜为亚父,他也劝项羽说:“刘邦住在崤山之东时,贪财而又好色。现今入关之后,却不搜取财物,不宠幸女色,这表明他的志向不小。我曾观望他那边的云气,都显示出龙虎的形状,出现五彩,这是天子之气啊!宜赶快进攻他,不要错过了时机!”

    古代大凡有名的谋士似乎都会术数,都会“观气”,这东西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怎么观人之气我不知道,据说在风水(地理)之学中,应在凌晨丑时到寅时交合之时望气,因为丑寅之时是天地开辟之时。

    刘邦的王气,秦始皇身边的术士看出来了,范增也看出来了。

    项羽下令,所有人都吃饱饭,准备次日攻打刘邦。

    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都是缘于一些偶然事件,并且这些偶然事件很多都影响了历史进程。

    那个曾经流亡下坯的项伯此时已经是楚国的左尹(相当于副丞相),此刻的他却心急如焚,因为他想到了曾经收留他的好朋友张良,明天一旦打起来,难保张良不出事。

    他决定要帮他的朋友一把,以报答张良的收留之恩。他这个自以为讲义气之人却忘记了他侄子项羽对他的义气。他连夜驰马来到刘邦军中,私下里找到张良,将项羽明天将攻打刘邦军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对张良说了,并叫张良千万别跟刘邦一块儿死,让他同自己一起逃命。

    张良却对他说道:“我为韩王伴送沛公,而今沛公遇有急难,我却逃走了,这是不义的行为,我不能不告诉他。”

    接着,张良让项伯稍等,自己进到刘邦营帐将项伯的话全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一下慌了神,连忙问张良老师:“为之奈何?”

    张良反问刘邦:“您估计一下您的兵力能够抵挡项羽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不如他!”

    “那就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您是绝不敢背叛项羽的。”张良说。

    刘邦没有接张良的话,而是似乎不经意地问了一个其实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您是怎么与项伯相熟的呢?”

    刘邦慌乱之中仍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缜密的心思,这个问题看似和目前的局势无关,却可以让他避免落入他人的圈套,这也可以看出其实他的疑心很重,不轻易相信任何人。

    张良回答道:“在秦的时候,项伯与我有交往,他曾经杀过人,我救了他。现在事情紧急,所以他前来告诉这个事,想让我尽快离开。”

    刘邦一听,心中石头落地,豁然开朗,他继续问张良:“你与他年龄谁大谁小?”

    “他比我大。”

    “那请您替我请他进来,我将把他当作兄长一样来款待。”

    张良出去找到项伯,邀项伯入内见刘邦,项伯开始不愿意,毕竟他的初衷并不是要救刘邦,但张良强邀,项伯无奈,便进去与刘邦相见。

    刘邦已经命人摆好酒席,一见项伯进来,赶紧手捧酒杯向项伯敬酒,并将他的喝酒吹牛忽悠本领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他竟然与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到项伯被他忽悠得差不多时,刘邦说出了他准备已久的话:“我进入关中,连毫毛般微小的东西都不敢沾边,只是登记官民,封存府库,等待着项羽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有其他盗贼出入和有非常情况发生,是为项羽将军守关啊!我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驾临,哪里敢谋反呢!希望您能把我的这些情况详尽地反映给项将军。”

    厉害!厉害!

    面对项伯这种糊涂虫,聪明混混刘邦的忽悠功夫运用得恰到好处。

    项伯一下就结交了刘邦这样一个实力亲家,早已心花怒放,一见亲家开口要他帮忙这样一点小事,连忙答应,为亲家做和事佬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对刘邦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你明日早些来亲自向项将军道歉就成了。”

    刘邦立即答应:“诺。”

    汉代人答应别人一件事时,不说“是”,而是说“诺”,这里的“诺”是承诺的意思,答应别人一件事意思就是自己做出了承诺。

    很多人说项伯通风报信的这个举动改变了刘邦的命运,确实是这样。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项伯的行为改变了历史走向。

    其实,改变了刘邦命运的不仅仅是项伯对张良的义,还有张良对刘邦的忠,以及刘邦自己的正确、冷静的应对。

    刘邦到鸿门给项羽道歉,结果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