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若此路不能回头 » 第六十六章 第一个考验(一)

第六十六章 第一个考验(一)

    冬天的第一场雪比丛阳推算中要来得更早,也比沧溟在运簿上看到的要早得多。这场大雪是孟姜跟丛阳的第一个矛盾。

    他们成亲的前三年虽说算不上亲密,可至少相敬如宾,可这件事发生以后,孟姜心中怨恨了丛阳整整三年。

    据运簿上记载,建安四年,也是丛阳登位的第四年,蜀国经历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三个月,封住了孟姜带了一小部分人操练所驻扎的山谷。

    孟姜带着众将士走了三天三夜,挖出一条雪路,好不容易在附件的村庄驻扎下来,却发现因为下雪,村里冻死了好几个人,其中有一户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老人平常卖鱼为生,屋里很是潮湿,不知是哪一日,老人倒在屋中的鱼池旁,直到有味儿了才被周围邻居发现。

    有好心的老汉可怜老人尸身无人收敛,便带了几个儿子抬了一副薄棺前去收敛,谁知回家以后,先是老汉自己,不住的咳嗽,而后几个儿子也咳起来,再后来,村民一家妇孺,所有的小孩,莫名的都染上了咳嗽之疾。

    开始大家以为只是平常的小病,于是找了村里的行脚大夫开了几幅止咳平喘的药,谁知这药把人越吃越严重,老汉自己和家中几个孩子竟还发起了热。家里症状稍轻的大儿急得不行,连忙把一家老小全部带到镇上的医馆去看病。

    谁知那老汉去了镇上,就再也没活着回来,前脚迈进医馆,后脚就咽了气。一家人又哭喊连天的把老汉收在一副棺材里带了回来,只把发热发得最严重的几个小孩留在镇里医馆看病。

    几个汉子用马车拉着自己的亲爹回村以后,又发现村里好多人都莫名其妙的咳嗽起来,有的还直说喘不上气,尤其是当初为他们医治的乡医,已经病得起不了床了。

    彼时,孟姜已经带着众将士在村里驻扎,由于治军严谨,所以营帐通常是全封闭的,直到有村民前去军营求救,孟姜才意识到有不对劲的地方。

    由于村子较小,村民们往来比较亲密而频繁,所以当孟姜知道的时候,一个村子里有半村的人都已经咳嗽起来。

    凭借多年治军的经验,孟姜第一时间判定可能是发生了瘟疫,当机立断下令锁住了疫情的源头,也就是他们所驻扎的村庄,并且严令禁止进出。同时,连发十封急报向王城求救,并且在信中言明,村民同时染上咳疾,又有相似发热症状,非常有可能是瘟疫,望朝廷火速驰援。

    当时丛阳的确是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了,立刻派出王城中资历最老,医术最高的太医令前去察看。谁知那太医令去边关晃悠一圈以后,竟然信誓旦旦的告知当地官员还有孟姜,说“没有发现人传人现象”,让他们不必惊慌,同时叮嘱地方官,千万不可任由百姓传谣,否则引起民众慌乱,让潜伏在蜀国的敌对势力趁虚而入,责任不是他们担当得起的,说完就悠闲的坐着马车回王城复命去了。

    那太医令走后,镇里的疫情也突然爆发了,每个医馆都躺满了前去求医的病人,甚至很多病人根本无法收治,在家中等候时就病死了。

    镇里的医馆无法收治,于是又有一些富户赶着马车就到了州府,半个月时间不到,这种奇怪的咳疾在州府也流行起来,并且已经造成了不可挽救之势。

    当年的孟姜,骑着马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因进不了医馆医治大声哀嚎的百姓,更有甚者,当街去世,老者暗自流泪,妇孺泣不成声,孩童呜呜咽咽,说是人间炼狱也不为过。

    后来,虽然丛阳另派医官解决了此事,还大量下拨救灾银和救济粮,并且直接下命到州县郡,所有感染瘟疫的百姓,全部免费治疗,费用由地方官府支付,同时免税三年,为当地休养生息,抚慰百姓之苦痛。

    可惜他的命令还是下得太迟了,朝廷的第一批救灾物资和药品到达疫情最严重的州府之时,州府有统计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千人,已经感染的人数更是几千不止。对当时土地贫瘠,人烟稀少的边城永宁府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就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孟姜一怪丛阳派的第一个人是庸医,耽误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二怪他并未下令封锁永宁府,导致疫情小部分流窜到了其他州府,三怪他不信她,以至于后面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以至于疫情之后,孟姜整整三年没有回过王城,为他们之后更深的夫妻矛盾埋下了伏笔。

    虽然后来的孟姜理解了丛阳的不得已,他是国君,不是医官,不可能万事亲力亲为,或者收到孟姜的急报就直接取信,这在一个国君身上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疫情的发生和传播确实是百姓自己的防范意识不到位,不能什么都怪丛阳。可毕竟人死的太多了,孟姜花了三年,才让自己慢慢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