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何心道 » 第四十九章:南北苑

第四十九章:南北苑

    这边姜修胜被他祖母拉着絮絮叨叨,不久有下人来通报,晚餐已经是准备妥当了。

    姜王氏赶忙拉起姜修胜的手,一边唠叨一边往饭堂走。

    姜家北苑的饭堂真的不算太大,和南边比起来只有南边饭堂的一半都不到。本来可以放三张大圆桌,今天被南边老太太吩咐过,只有一张圆桌端端正正地摆在饭堂中央,显得很宽敞。

    凳子倒是摆了六个,但坐下吃的人,就老太太和小胖子两个而已。

    桌面上冷盘八个,热菜刚上的八个,九荤七素。说不上寒颤,只能说南边确实算是比较朴素了。

    平日里一大家子一起吃饭也不过就是那么多菜。这会儿,显然是老太太单独招呼姜修胜了。

    姜修胜想象中有过姜方流这个祖父,也有过姜子良这个太祖,但是这两个人他一个都没见到。

    反而是眼前这个头发花白,尽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的老妇人,让他在这个丝毫没有熟悉感却是他血脉起始的姜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姜修胜接过老太太亲手给他乘的鸡汤,低下头慢慢啜吸,汤有点烫,那热气蒸腾地要把他眼睛眯了,他可不想让老太太看见,要不然又该她难受了。

    老太太拒绝了旁边的丫鬟帮着布菜,反而自己接二连三的从桌子上碟里盆里挑好的给小胖子的碗上堆。

    一边一大盆米饭还有一盆面条,老太太光主食就吩咐准备了两样,大孙子在偏远的柳州十几年,老头子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极少。她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孙子吃饭的喜好。只能安排上两样。

    见姜修胜要朝着装面的瓷盆伸筷子,老太太赶忙一把把姜修胜的筷子按住,连连地嘱咐:“谁在家能行的时候还吃饭啊面的,菜多的时候就多吃菜,面啊饭的都是吃差不多了意思意思就行,别着急吃那个,先多吃点菜。”

    一边说话一边上手从酱鸭上撕下一整条腿,给小胖子架碗上了。

    其实姜修胜很爱面食,对比起武洲来说,柳洲当然是偏远之地,但在柳洲的时候,姜修胜在饮食上也没吃什么苦,毕竟姜家直系血脉,姜家在柳洲的产业,那也不算少。

    可是眼下看着老太太的一举一动,姜修胜觉得平日里不怎么吃的鸭子还挺香,捞过那条鸭腿,大口撕下一条肉来,连着皮在嘴里嚼,嘴巴鼓鼓囊囊的显得脸更圆了。

    那边老太太又给小胖子边上的汤碗里又加了两大勺鸡汤,把姜修胜基本没怎么动过的鱼盘往一边挪了挪,那盆冰糖肘子拖得离自己大孙子近点。

    这边姜修胜在北苑饭堂桌上贪婪地享受着自己印象中没有的亲人突如其来的热切亲情。

    南边靠中间的一个小院里,一个半中年模样的男子穿的极是考究,天青色的绸缎是齐洲最好的字号里的顶尖货色,里面还有着金线穿织出纹路,光照下会有别样贵气的视感。头上是一顶镂空金冠,用碧玉的簪子在头上固定住,额头上一条红色发带,在中央嵌着一块温玉,隐隐地散发着法宝的光彩。

    这个男子正是姜方舟后来给姜灏武生下来的叔叔之一:姜英毕。即便在姜家所有的四代人里,除去姜子良不谈,姜灏武的天赋当真是一骑绝尘,姜英毕这个叔叔的天赋那时绝对比不了的,但是能够显化神魂的姜英毕的天赋也绝对不差。

    否则姜方舟也不会将他列入忠国公继承人的队伍。若是姜灏武能接护国公的爵位,那忠国公怕是很大可能要落在姜英毕的头上,毕竟比起他的亲弟弟姜英参,姜英毕各方面都有着优势。

    更为重要的一点,也是姜英毕极为得姜方舟欢心的一点,便是姜英毕调理家族下人很有章法。

    姜家从姜子良起,对自家下人开始一直是由姜子良父母管教,后来姜家崛起,姜子良根本不管这一面,幸好最初的下人都算是老人,自有的那一套还管的来。

    慢慢的姜家越发庞大,宫里赏赐的,外边投靠的,牙行里进献的,再加上军中举家投靠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姜方舟就开始研究起家族的族规以及姜家管理那一套。

    毕竟皇家规矩森严的很,太祖赵飞廉出身也不就是个混混子弟么。姜家在赵国怎么也能够排上第二,岂可没有规矩?

    但是说真的,姜方舟在这一方面都是参考的其他大家族以及皇家那一套,对于姜方舟本人来说,也着实没什么厉害之处。

    姜英虬每天也就沉迷吃吃喝喝,姜灏武呢,跟着姜子良在东后苑,沉迷修炼,根本不往这方面有心思。

    唯独姜英毕,自小就能恩威并施,在姜家族里与下人面前都算得上举止有道,一言一行比姜方舟更是强出好些去。

    更厉害的是,他还知道捧着自己的父亲姜方舟,有功劳有面子都把姜方舟放的高高的,背后该干的事儿一律自己干了。

    如此让自己省心又有面子的儿子,怎么不让姜方舟偏心对待呢?

    姜英毕在北苑的小院子,就靠着蒋方舟不远,也足以提现他在姜家的身份地位。此刻他背着双手,盯着眼前的一株兰花,背后笔直地站着一个家丁服饰的下人,正在对他汇报姜修胜入临淄以来的几户所有举动。连今儿在南边被老太太留饭,桌上吃的什么都详细地说了出来。

    姜英毕听完后也不说话,只是站着,眼前那株兰花似乎吸引了他所有的注意,直到身后的家丁汇报完悄然行礼离开后,姜英毕悠悠地叹了口气,头低下来,眼眸里闪过一律精光。

    与此同时,南苑姜方舟的院子里,姜方舟也刚听完相同内容的汇报。

    姜方舟坐在自己书房长案后,手边的茶碗里一盏好茶还在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茶汤浅金,也不知是泡了第几回。

    听完汇报的姜方舟摸了摸颔下精心修剪过的短须,让人去将姜英毕招来。

    不过半盏茶,姜英毕已经是到了姜方舟面前。姜方舟喝了一口面前的茶水,姜英毕上前拿着一个小陶壶给他续上热水。

    姜方舟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着姜英毕开口:“毕儿,南苑那边回来了个人,你可知道?”

    姜英毕续完水施施然在边上坐下了,听到这番话点点头,回答很短:“儿子听了几句大概。貌似是俊麟哥的儿子回来了吧。”

    姜方舟满脸郑重:“老爷子身上的是一等国公衔儿,终究给不到外人去,但是按照老爷子的思量,姜家小辈里可是人人都有可能,没到最后,谁也说不好老爷子到底怎么安排。”

    看着姜英毕没有回答,姜方舟顿了顿又继续说:“为父身上的国公虽然只是个三等,但我大赵有几个公爵的衔儿?总也算得上了,为父心里是愿意把这个国公传给你的。”

    姜子良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沉迷修炼,两个儿子那是老老的才在众多劝说中得来的。即便如此,蒋方舟的所剩岁月也不多了。说不得就要比姜子良先走。

    所以他这番话,姜英毕是相信的。可是姜英毕也很清楚,这个忠国公要传给他,那必须是得让姜灏武这个大侄儿能接住后院那个老爷子护国公的爵位。所以他只是点头,并未出声。

    姜方舟则继续说下去:“按为父推测,你的叔父身上的卫国公衔儿估计是等着老爷子发话呢。可是在老爷子心里,谁又能明白他怎么想!为父估摸着,老爷子看卫国公这个字号比为父身上的忠国公重。”

    说到这边,又是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姜英毕赶忙上前给他添满。“你可知,为何为父明知你是下一辈最好的那个,还是要扶你弟弟英参一把?”

    这个话题,姜英毕可确实不好回答,这是在那里微笑。

    姜方舟也不管他,自顾自地说下去:“那时候,方流家小二参合着咱们这边爵位继承,后来你也知道。但是你方流叔父现在可就这一个孙子,本来按照为父所想,也是时候让你去对面露露脸面,毕竟,国公的衔儿,肉烂了也都在锅里。”

    这话外人听有些云里雾里,但姜英毕心里是了然的。其实他早也就有这一方面的推测了。

    可是姜家族规里,只有几条是祖父姜子良亲自定下的,其中最头前的那一条便是:姜家族人,不得手足相残。

    也没有人能在那位老爷子面前耍花招偷机巧,当初南苑的老二听说也是叔父亲口发配边疆去的,死也是在战阵上死的。可若是他们北苑参与进去,祖父老爷子可绝不会就这么看着。

    现在父亲对姜英毕的话语意思很明显,既然不能够上别的手段,那就只有光明正大的比较比较,只要他足够强,那对面卫国公的爵位,未必一定要给二叔亲孙子,毕竟他姜英毕也是姜家直系血脉!

    至于父亲说的露露脸面,正好给了他机会。既然是父亲亲口说出来了,之前他还确实不好怎么,现在有些法子,就可以摆到明面上来了。

    无论是忠国公还是卫国公,不都是一样的三等国公么?算上英参,那不正好三人一人一个,大家欢喜么?

    那个回来的小侄儿,从小就是柳洲那块鼻涕一样的地方长大的,能有些什么道行?不过他姜英毕可不能大意,国公衔儿,总要好好计较一番。

    同时他心里还有些对弟弟姜英参的嫉妒,怎么这种劳心劳力还不一定落好的事情,就该是他姜英毕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