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何心道 » 第二百五十四章:军中之念

第二百五十四章:军中之念

    临淄城里,纷纷扰扰足有十日,风雨欲来。

    但宫里那位依然咬紧了牙齿不松口。

    他不松口,派下去重新核算军功的人就不敢有结果。

    贵勋们敢给皇帝难堪,他们可不敢,弄个不好脑袋都会搬家,毕竟他们可没有一个挣了军功扛着贵勋世袭罔替给他们的祖宗。

    皇帝没能准备好之前,他们就敢真的把结果报上去,那就是没脑子了。

    可是,这事情也不好继续拖延下去了,国都里头的那批贵勋队伍越来越庞大。

    本来只是泰山演武的军功问题,已经演变成了整个大赵军队的问题了。

    外军八支,除了两支之外,哪一支没有赵何塞进去火速提拔起来的人?

    一军一个大统领,这还好说,一时半会儿赵何倒是不敢完全都换成姓赵的。

    可是每一军之内仅次于大统领的郎将可大多都姓了赵!

    这要是说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功劳走到那一步的,整个武洲,不对,整个神衍大陆九洲只怕都该是姓赵国的这个赵了!

    可想而知,其中莫名其妙而来的功劳是如何混乱。

    若是平时,倒也还好,姜家不声不响缩了起来,那其他几个大家族要么是跟着赵何吃肉喝汤的,要么是改换门路的,也有跟着姜家一起缩着的,没了大佬撑腰,谁敢明目张胆跳出来指桑骂槐?

    可是这次不一样。

    泰山演武在武洲实在是太过引人注目。

    四国在没有发动大型战役的时候,泰山演武几乎是唯一的各国实力比拼。

    这种场合,连天下老百姓尽皆瞩目于它,试看除了赵何这家伙,还有哪个九五之尊敢行此事?

    自古人主,乱己根基的开端可都是赏罚不匀啊。

    此次泰山演武,本该是赵何走的一步好棋。

    且不说他看重的那几个人,哪怕是贵勋,哪怕是姜家,哪怕是那些隐世宗门,只能寻求合作或是全力以赴。

    为何?因为尽是民心,此乃大义!哪里能违!

    赵国可是拿了魁首,在泰山之巅插了旗的!

    别管赵国怎么赢的,这就是无上的荣耀,在这三十年之间,只要用心经营,赵国的国力少说还能翻上一翻!

    哪怕只是夺魁之后,赵何要是不那么贪心,提拔几个人算得了什么。

    赢了就是赢了,民心尽归。拿出好处来分就是!

    最后获利的还不是他这个天子?

    可惜,赵何并不是不懂,而是实在太急了,一叶障目,自然看不清远处的泰山。

    他急着抓权,朝堂上他一时半会不敢有大动作的原因,根子还是在军中。

    哪怕内军尽在他手,外军八有其六,他依然觉得不稳妥。

    姜家带给他的压力实在太大。

    当初前周失其鹿,群雄并起逐之,这天下可是从来都不缺狠角色!

    能够纠结起人陪他们造反的没有一个是善茬!

    可是呢?当初的嬴开宰了一批,鲁国境内按死一批,哪怕算得上杀的狠的夜国,弄死了一批,可是绝大多数都是被姜子良和韩重言这两个奇才打得望风而逃,甚至望风归降!

    因为完全打不过!

    能够做出造反举动的,就没几个人甘心人下!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哪怕姜子良不想去碰别人,别人也会来碰他。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毕竟当初姜子良手下,一开始也就千人不满。

    没想到,他总是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打着打着,队伍还变得越来越多!

    这个味儿就不对了,慢慢的,赵飞廉也就在武洲这张舞台上有了姓名。

    不对,那是因为姜子良。

    后来,姜子良由西南往中原,而嬴开也意图由东北入主中原。

    夹在这二者之间的那些军阀,恍若瓷器,一碰就碎。

    要么归降,要么等着被打烂之后收编,当然,也可以死。

    赵国就是因为这些人,才有资格和秦国扳腕子的!

    要知道,那可是经营了三代以上的秦地!

    老秦人热血善战那是出名的,君不见再往北处的外族瑟瑟发抖?

    赢家就是在这些外族身上打出来的威风,打出来的名号!

    而赵飞廉呢?一个小混混!他有什么本钱?

    好在,有一个姜子良,打着打着,队伍变大了,打着打着左膀右臂来了。

    那些收编而来的军卒,当初认的,可不是他赵飞廉的赵字旗,而是姜!

    自此,赵国的军队才在姜系这个基础上慢慢完善。

    等到韩重言成为另外一根军派支柱,他手下得用之人依然是姜系偏多!

    这就是姜子良的能力!

    大赵将门,十有七八乃是姜家门下出身,剩下的二三,也是和姜家有着紧密联系。

    姜家不动则已,动起来,是根本不需要诏书兵符一类的信物,姜子良一份手书甚至一个姜家人的出面代传口信都能行得通!

    这让赵何如何能够不忌惮!

    姜家这棵树实在太大,赵国两千年的国祚,姜家这颗大树,土壤之下的根系已是蔓延了不知多深。

    赵国别说八支外军,哪怕是内军,哪怕是禁卫,都有姜家门下出身之人!

    怕是只有一直充当天子最后一道防线的内卫,才没有姜家门下吧!

    所以,赵何不放心。

    他拼命扶持自己人上位,可是他可可以把这些人扶持到高位,并不代表他就完全掌握了这些军队。

    军中有传承,军中有魂。

    大赵每一支外军都不是无故得名,而是它们各自的第一代统领留下来的风格,有善攻,有善袭,有善守。

    而且,这些风格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哪怕战斗力会有变化,但是风格不会!

    正日姜子良的名声。

    在军中,酱紫脸自然就是独一无二的军神。

    他未尝一败,他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底下的士卒。

    他虽非战将,却从不避战,临阵总是与士卒在一起。

    他赫赫之功,全是一场一场打出来的威风。

    所以,军中的士卒,几乎都是听着他的威名成长起来的。

    两千载,任何一支军队,普通士卒都不知换了多少代人,但是军神姜子良的名声与事迹,确实越传越神,越传越玄幻。

    中基层的将领,明知皇家态度,也知道站在皇家一边更有好处,更占大义,但就是愿意听姜家的话!

    而且,那位老爷子,实在是活的太久了!

    用赵何自己的话来说,“他不死,朕不心安。”

    赵何手上,实在是没有足够的人才。

    若是那些人能力足够,放进军队中能够牢牢把住手下士卒,也就算了,但是这些人做不到。

    他们甚至能在大统领的默许下架空大统领,但就是做不到让士卒归心。

    赵何忘记了一回事,军中是讲实力,也是讲能力的。

    论实力,那几位哪怕是宗室子弟,哪怕是资源不缺,可是武洲之上,他们只能算中上,军中将门,要找出几个和他们比划比划的子弟,绝不算难。

    论能力,赵何也不是没给过他们机会。

    襄阳不敢拿出来开玩笑,当初仙桃也是让他们试手。

    在襄阳不失之下,只要能力还算过得去,捞点功劳,在将门看来,哪个不是轻而易举?

    他们功劳倒是捞了,可是死的人太多了。

    按照将门来看,将门子弟中,那一批顶尖的人里头随便选一个,付出十分之一的代价,捞个两倍的功劳,并不难做到。

    可是这帮酒囊饭袋,完全是靠着大赵普通士卒的人命来给他们硬堆进身之阶!

    所以,军中谁服他们!

    哪怕赵何,远在国都皇宫内,听他们报喜不报忧,多了之后也是看出了点东西,要不然哪会动脑子在泰山演武上!

    就是那批人把兵部的几个大佬都搞炸了,赵何想让他们去边关捞军功都不行!

    剿匪可以,边关不行!

    和那些匪类交手,都能让手下伤亡控制不住的角色,去边关捞军功,那不是拿大赵士卒的性命开玩笑么?

    更何况,边关动荡,容易引起社稷不稳!

    所以,赵何想出来的办法,就是往他们身上堆功劳,只要功劳足够,拿下大统领之位,到时候哪怕指挥不动底下士卒,让他们安稳呆着两不相帮总是没问题。

    要说御林军、禁卫乃至内卫,大统领之位应当是他这个皇帝说了算。

    这乃是皇帝与臣子心知肚明之事。

    这是皇帝拱卫皇城,稳定皇位的力量。

    军部还是将门都不应该参与。

    羽林乃是贵勋子弟进身之阶,在羽林军混资历,熬出身,所以羽林的大统领永远是皇帝的心腹,而左营右营的郎将,最多三年就要换。

    至于禁卫和内卫更不用说,若不是天子心腹,上位就等死。

    但是外军,可从来都不是皇帝安插自己人的地方!

    外军一直都是一国武力的保证!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掌握外军。

    当然,忠诚必不可少,对于皇帝来说,这个特点的重要性还要在能力之上。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找那些没能力却有忠诚的人来当外军的大统领!

    你可以找有能力又忠诚的人,也可以在忠臣里头找有能力的人,甚至可以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为你献上忠诚,但绝不可以扶持只有忠诚的蠢货!

    但赵何就这么干了。

    兵部也妥协了。

    因为谁都看出来这位皇帝的想法,却无法明白为何他除了宗室,貌似谁都不信。

    哦,不对,吕家能勉强算得上得了他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