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寻宝系统 » 第3章 美人犹在青楼梦

第3章 美人犹在青楼梦

    “天、地、玄、黄。”

    系统爸爸将古董文物划分四个等级,天为最贵重,黄则要普通一些。

    系统划分哪怕是最普通的黄阶古董,在后世也值千万。

    他缓过神来,问小厮什么遛鸟楼在哪?

    “在洒金街。”小厮如实回答。

    听名字这地方就很贵的样子。

    大胆猜测,去那处遛鸟,不仅要有好身体,还得有银票壮胆。

    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有诗云: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不过,此地竟然被这名小厮叫遛鸟楼,实在是搞笑的紧。

    “去溜就溜呗,猫宅家,狗遛弯,跟我说这干嘛。”风华不以为意道。

    “郭府禁止天爵少爷去那种场所,刚才大夫人也说了郭帅最近经常巡逻军营,三少爷的日常管教全依赖先生您了。”小厮焦急道。

    敢情自己不仅要教小孩学问,还要教他学好。

    “那好吧,不就是遛鸟楼,谁没有似的,顺便你带我去逛逛呗。”

    风华今日穿着华服,拿着纸扇,比纨绔更像纨绔。

    ..........

    洒金街在濠州城中心,四通八达,车水马龙,热闹异常。

    很奇怪一点,外面元军都围城了,商业街咋还这么热闹。

    其实真相往往藏在问题中。

    正是因为濠州外实施了“坚壁清野”的战略,才有大量商人冒险来此城做买卖。

    乱世富商嘛。

    尤其是战败的大小起义军都聚集在濠州,更是让这条商业街火爆异常。

    有人的地方就有消费,有消费就有利可图。

    好不容易能出趟府,风华也不急,每家商铺都进去溜达一圈,全当是找支线任务了。

    小厮很紧张三公子,见风华比龟孙还磨叽,不断催促:“先生,三公子在环采阁,只怕会出事。”

    风华微微一愣,“环采阁”,名字就能听出来,格调不低嘛。

    根据先前度娘出来的无用冷知识:

    古代一二等青楼的名字以“院”、“馆”、“阁”为主。

    三四等青楼多以“室”、“班”、“楼”、“店”、“下处”命名。

    也是的,郭帅小儿子去低等青楼,倘若让别人知晓了,还真以为郭帅土豪地主抢的少了,怪丢脸的。

    “对了,你叫什么?哪里人士?”

    风华逛着瓷器店,试图提高自己知识储备。

    貌似这个大明世界,没有小怪晋级,武力不重要,倒是需要见识和辩才。

    “我叫沐英,定远人。”小厮恭敬答道。

    “云南王沐英?朱元璋收的八大义子之首?!”

    风华顿时震惊当场,不由停住脚步。

    记忆中,王沐英是跟蓝玉齐名的名将,大明建国后,封云南王,官阶高至柱国!

    “你多大?”风华不禁对他恭敬几分。

    “刚八岁。”小沐英道。

    未来柱国的忠诚度可以从娃娃抓起了...

    “父母呢?”风华知道答案,依旧忍不住问。

    “逃难时把食物都省给我了,他俩饿死了,换我活着来濠州,郭帅有钱,人好,给我,口饭吃。”小沐英道。

    风华心一疼,他八岁时,在干嘛,在幼儿园和小伙伴快乐玩耍,从未有饿过肚子的感觉吧。

    “以后跟着我吃住吧,不会挨饿。”风华不由建议道,反正有自己有掐指三算,养活个娃问题不大。

    “谢谢先生了。”小沐英双手作揖,宽大的袖子,显得有那么几分搞笑。

    “不过先生,你快些才好,主母刚才担心三公子会在“环采阁”出事。”

    或许这是主母第一次派小沐英正经差事,他格外紧张。

    “去青楼能出什么事,难不成,还能把鸟溜没了?”

    风华又好气又好笑,都说母亲疼小儿子,这话果然不假。

    小沐英也跟着笑:“那倒不至于,郭家在濠州也是新贵,除非脑子不好,要不谁敢惹三少爷。”

    风华刚走几步,突然脑子传来一阵嗡嗡声。

    系统提示:“发现黄阶物品二!”

    这么快就发现好东西,系统真是伟大,还带导航定位功能的。

    史上最强捡漏啊,没有观众见证奇迹时刻,有几分可惜呢...风华吐槽着。

    他脚未停下,漫步走到地摊旁,假装随意闲看的样子。

    地摊不大,都是些古画文卷,《女史箴图》就在地摊角落最不显眼的地方。

    地摊中央放着几本《礼部韵略》,这是宋朝的“新华字典”。

    有“举子诗赋所常用,盖字书声韵之略也”的意思。

    从北宋至南宋期间,士人作诗用韵。

    特别是科举考试,都是以《礼部韵略》作为依据的,流传颇广,几乎读书人的必备之物。

    风华曾看新闻,早年间曾有一位姓王的先生逛古董滩,就曾见到宋版的《礼部韵略》。

    他颇有功底,看出不像伪造的,以三寸不烂之舌硬是用部手机价格将其买下。

    他后来选择卖给一间华夏图书馆,赚的盆满钵满,妥妥的财富自由了。

    而更夸张的是,这本《礼部韵略》现存的不过十几本。

    在首都拍卖会上,一度卖到了几千万。

    “盛世的古董,乱世的黄金。”

    这话,诚不欺人。

    但这次《礼部韵略》却不是他的主要目的,尽管其也很珍贵,但远远谈不上国宝级,也称:地阶物品。

    风华认为“地阶物品”应该符合几个必要条件:

    一、艺术上的独有成就,能体现当时创作年代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二、具有稀缺性,《礼部韵略》现世的就有十几部,别说还没有出现的,估计也不会再少数。

    三、毕竟“字典”就是字典,在当时都谈不上艺术品。

    很多人都有误区,认为但凡古董就都是国宝,这就大错特错了,所谓“国宝”其实不受时间所限。

    比如说,在宋朝你家的腌菜坛子就算作为传家宝流传到现代,也很难换一套房子。

    而你家要有幅宋徽宗的字画...

    嘿嘿,够你买栋楼了....

    风华没有急于看货,反而是跟摊主攀谈起来。

    这位地摊主,看似不到三十,衣衫也不是普通人家的,脸盘子大,肚皮有赘肉,双手白皙肥大,看似不像是难民,更像是落难的公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