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这不是个悲伤的故事 » 第二十章 创新创业大赛

第二十章 创新创业大赛

    正是那个职场装打扮的姐姐。

    我在身边悄悄的路过,那边还在哭喊,“给钱、给钱”,那个姐姐无论怎么解释,男孩始终不肯松手,“我没零钱啊”女子非常的无奈,想要霸气挣脱,又怕误伤这个孩子。

    “哎哎哎~帮我一下,有没有零钱”

    我说“没有”,手抄着口袋吹着口哨悠悠走过。

    “等等,江湖救急,借我点零钱回去还你”

    “不借”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看着她那好气又好笑的身姿,我说“求我呀”

    在孩子缠闹下,那个职场装的姐姐终于低声说“求你啦”

    我得意一笑“这还差不多”,之后朝着几排简易房大声吼道“谁家孩子,拦路抢劫嘛,还管不管,不管报警啦”吆喝一阵后,我有些高反。

    那孩子是能听懂汉语的,抱着大腿的手似乎有些松动,没多久,一个胖乎乎的大婶抄着扫把朝这边奔来,一边跑一边喊“小扎西,你又干坏事,拦路要钱,看我不打死你”

    孩子见状,撒腿就跑,我在一旁幸灾乐祸。

    “你还真是有办法”

    “小场面”我淡然一笑,“刚才问我要钱我都没给”

    “她就见我好欺负”

    “我看不出来你有啥好欺负的,你揍他啊”

    “下不去手”

    “哟,宝儿妈呀,孩儿多大了”

    “去,我还没结婚呢”

    我还打算说点什么,她说“去,别再乱说,小心我揍你”

    “你也就对我行”

    果然,孩子就可以肆无忌惮。

    走到纳木错岸边,湖水映着天的颜色——蔚蓝,冰水交接的湖面很是壮观,受重力的引导,一节一节的水花拍打着岸边的碎石。

    我看到有一个老太太正在有铃铛一样的东西,上面拴着一根绳子,放在在水面上几秒,又很快提前,再放下去,如此反复好几回。后来问老师,他告诉我那是造佛,大抵积德祈福的意思,那个像铃铛一样的东西内部是佛像的模型,每提出水面一次就造好了一个水佛。

    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秒,但也是存在过。佛曰: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有那么几分禅意在里面。

    我漫步在纳木错岸边,徘徊往返,来回踱步,我想思考些人生大事,却什么也想不起来,任那湖水声音传在耳边,传至心田。

    湖中心有一群白色的鸟,隔得很远,不容易发现,偶尔会听到“欧……欧”的叫声,有许多当地人会沿着湖泊转,转湖也是祈愿的象征。

    不由得思考,这里有那么多的神山圣水,都被当地老百姓保护起来,许多野生动物也得以生存,这和信仰是分不开的。

    将脆弱的生态环境神化反而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环境的保护也是保护家园的一方净土。

    回去后,我没有吃饭,呆呆的坐在床上,陷入无穷的思考,我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是想生命来源,想宇宙的诞生,想人类到底驶向何方。

    “还是想想怎么申请创新创业的项目吧”室友回来告诉我,“班里的几个女生都申请了,有搞新药研发的,有做护肤品的,也有做藏式毛毯的,还有做抗缺氧饮料的”

    “都挺有才啊,我们要不也整一个”

    “行啊,做什么呢”

    “是啊,做什么呢”我重复他的话。

    自从提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行各业如同雨后春笋,争相冒出。

    “要不要找那个有钱师哥请教下”室友问我。

    “算了吧,就上次运动会拉赞助那事,班里那个女生把人家坑惨了”

    “也是啊,说的找了一堆人拉赞助,结果只有那个师哥捐了50箱水,其余的商家都是先谈条件”

    “那些条件,作为学生我们哪能随口答应啊,他们要在行政楼顶建他们的基站,那东西辐射那么强,学校怎么会允许”

    “只对学生有好处的事,教务处的老师才不会答应”

    “说多了,我们结合专业,结合比较熟悉的领悟,赶紧想个方向吧”

    “行”

    “要不就叫建材行业的市场前景分析与对策”

    “这个范围太大了,前面加个限定词,xz?”

    “也大,干脆就加LS,小城还是好弄点”

    “行吧,我看上面反正经费也不多”

    “就那3000块,能干啥,买几本书就能花个差不多,再吃吃饭,这边物价那么高”

    “聚餐也就四五次,但这是项目经费,又不是让你吃吃喝喝”

    “对,咱们是要买材料,买仪器,买书籍”

    于是,联合班里的几个女生一起申报。很顺利的通过初审,钱也发下来了。但是主要负责人是家里做生意的面色和藏族人差不多的一个女生。

    之后,约了相邻学校的老乡,是个姑娘,彬彬有礼,一脸笑意,商量半天也没个决意,加上考试周就没多上心。

    临近项目结题的时候,黑脸女急了,想甩锅,问我接不接,果然是家里经商的,打的一手好算盘,知道单靠她自己,项目多半要黄了,钱要上交不说,还影响自己的声誉。

    我说“这个项目如果你决定甩给我,那么今后经费的支配由我做主”,我在讲经费使用权,她没意见。

    那会儿项目大部分的起草都是室友完成,他惊人的能力展现出来,虽然成绩不咋样,但是毕竟城里的孩子,听他说他的高中是私立的,穿插一些商业化的培训知识在里面。

    室友在网上找了一个原版,开始复制粘贴,多加整理,我则辅助文字的更改,语句的通顺,修正一些逻辑,没过几天一份崭新的策划书就制作完成,接下来就是各种问卷调查,时间赶不及,只好找人填写。

    在我们看来粗制滥造的项目书,上了评委老师的荧屏,竟然得到了赞扬,因为其他同学的更烂。他们甚至对项目的意义、背景、目的以及经费预算等都不是很清楚。好像都是为了那3000块。

    答辩会上,一个藏族专家对学生质问“你这材料费,就这一项,一个相机2800块,总的经费才3000,也太离谱了,你野外出去是不假,但是直接买了台相机,占了经费的90%以上,非常不合理,你这个我是不会给你通过的”其他的评委纷纷点头同意。

    那个学生大气都不敢喘,被骂的狗血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