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北苍纪 » 十九章 道不平 三爷能踩多少是多少(中)

十九章 道不平 三爷能踩多少是多少(中)

    三人围在院里的磨盘旁,谢平安在屋内给他爹喂粥。眼前除了一盆野味,旁边还有三碗黑乎乎的东西

    “这是什么”

    耶律玄发问,历欢明显情绪不高

    “这是那小子平日的口粮,大哥不妨猜猜”

    耶律玄拿起筷子浅尝一口,刚嚼两下便眉头皱起,仰头下咽面露难色,憋了片刻竟咳嗽起来

    “老三,这是什么东西?”

    喝完贺烈递过来的水,半天才缓过劲

    “这是麸皮,谷物的外壳,今天有客人,小平安特意加了两个红薯给咱们调味,平日里比这还难以下咽”

    “那他爹吃的?”

    “臭小子挺孝顺,不知在哪捡的一小袋碎米,藏得跟宝贝一样,说是留给他爹熬粥,那袋子比我钱袋还小”

    历欢有些烦躁,他跟耶律玄二人出生不同,更能体会寻常百姓生存不易。虽是刀里来火里去,可面对一个如此简单孝顺的孩子时,心底亦是有些触动。

    贺烈瞧大哥和三弟情绪低落,自己其实也不好受,无奈肚子不争气,一个劲叫唤。三人皆是饿了大半天,被贺烈的肚子一提醒,暂收心绪,朝一盆野味扒拉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却是不敢再碰。

    一番朵颐过后,给谢平安留了些。三人坐在磨盘上,耶律玄把谢凡的情况说道给二人。贺烈一脸愤怒,嘴巴张了又张,似是没想到合适的圣人云来表达此刻心情。

    历欢轻叹一声

    “可怜,却也正常”

    耶律玄不解

    “老三,此话何意?”

    “大哥是没去过北境,在北境春夏时节,树皮草根能被扒干净。北境从未闹过鼠患,为啥,都被吃光了”

    不理会二人惊诧,历欢接着说

    “听老辈人讲,先帝圣武爷没登基时,北境还有易子而食的,才会连年暴乱。自圣武爷登基后,情况稍好,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不在少数”

    “我虽不在大辽,对大辽疆域还是略有了解,举国皆适宜种植粮食。北境地理复杂,却也不似蒙荒草原一般贫瘠,加之矿脉丰富,何愁无钱买粮?”

    历欢冷哼

    “这天下的土地是豪阀的土地,矿脉也是豪阀的矿脉,与百姓何干?说句犯上的话,在北境,百姓只知姓催的却不知朝廷”

    “就说平安他爹,被逼到如此境地又是为何?我记得贺老二说过,他继母便是屈氏的女儿,打伤谢凡的管家,所在府邸正是姓屈”

    “屈家嫡系皆在平州,平岗县的可能只是旁支”

    “这还用你说,呵...区区一个旁支的管家便敢谋人钱财,害人性命。大哥,你说那些个嫡系该是何等模样?”

    耶律玄疑惑

    “圣武爷时,曾颁下政令,派出监使,令全国按户均田,怎会短短几十年百姓便无田可耕?”

    “哪用得着几十年,百姓分到田地,难免遇上天灾之时,只消赈灾官员稍作拖延,百姓手上无粮便要向大户支粮救济,不然就得饿死。要粮可以,拿地来换,双方你情我愿,事后不容反悔,几次天灾下来,哪还有地?”

    “就算没有天灾,也能给你折腾出人祸,来个大病小痛,不当心跌断腿,大晚上被流匪弄伤,治还是不治?偶有家门不幸,出些烂赌烂嫖的,更给门阀省事。总之,各地的门阀早就把地界上的所有东西都看作自己家的,百姓死活,他们可管不着”

    贺烈越听越恼怒

    “朝廷就看着,任由他们胡作非为?”

    历欢耸肩

    “这你要问大哥,朝堂上那些神仙们斗法,我可不懂,我只知道,别说百姓,连北境边军也要我盐帮时常相助”

    “魁帅的很多部下,为国戍边落下残疾,最后还得来我盐帮养老。难为老将军一生忠义,却是不得已要照拂我们这种人,贩私盐在大辽可是重罪,没有魁帅,盐帮拿什么跟后面是催家的浑铁堂斗”

    耶律玄沉默不语,守边将士要靠一个江湖帮派周济,何等讽刺,大辽的门阀积弊已至如斯。听闻父皇大力扶持寒门士子,从民间举仕,想来也是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耶律玄久久出神,身后扑通声响,谢平安安置好他爹,来到耶律玄跟前直接跪下,不待耶律玄说话

    “咚、咚、咚”

    三个响头,眼眶泛红

    “我爹说先生是有大本事的人,求先生医治我爹”

    说罢又是一阵猛磕,扶起额头渗血的少年一阵安抚,耶律玄好不容易才把这半大小子劝安心,由贺烈带着去村外拾柴。

    见谢平安满怀希望跑开的高兴样,历欢心中不忍

    “大哥,真没救了?”

    知道自己问得多余,却还是忍不住想再确认一遍

    “受了这孩子的大礼,就算治不了也得为他父子做些事”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把金豆子握在掌中,运起劲力。再摊开,原本的金豆子被融为一根金条

    “老三,你跑一趟,去县城里买些人参,年份越久越好,再买些辅助药材,我稍后给你列个方子。咱们尽人事,能吊多久吊多久罢”

    夕阳西下,暮色将至,在城门关闭前,历欢总算是进了平岗县城。原本三四十里以历欢的脚力,早就该到了,只是沿途大批难民行进缓慢,又有官兵巡视,不好放开赶路。索性一路打探战况,难民太多,进城时不免又是一番折腾,心道亏得不是让贺烈那呆子来。

    上好的人参自然是大药铺才有,连日来涌进难民,面摊老板已是见怪不怪,外乡人打听药铺除了买药治病还能干啥。当下便给历欢指了明道,三条街外的“济仁堂”乃县里最大药铺,里面的欧老先生医术精湛,无论什么疑难杂症,管保药到病除。

    见历欢生得英俊,末了还冲他眨眨眼,欧老先生有个孙女,年方十五,生得如仙女一般,尽得老先生真传。还知书达理,心地善良,时常为人义诊,县里多少公子哥都对其倾心,连平州府的屈少爷也来看过几次。这不,近些天难民太多,欧小姐还在济仁堂门前开起免费粥铺。

    历欢探得消息,懒得再听老板扯这些鸡零狗碎,准备掏钱走人,伸手入怀,坏了,除了那根金条,自己半个铜板也没有,钱袋比脸还干净

    面摊老板是个爽利人,见历欢半天摸不出东西,以为是逃难至此,身无长物。也不计较,挥挥手让历欢改日补上。贺州城破,多少人流离失所,且不知战事会不会波及平州,若是真打过来,自己也得拖家带口逃难去,权当攒福报。历欢心中尴尬,又是点头又是拱手,对老板千恩万谢,转身赶紧离去,若是面摊老板较真,这四处都是官兵,闹起来其他事小,耽误买药就不妥了。

    要说这济仁堂,在大辽可是鼎鼎有名。地处南疆清灵山百草谷内有一隐世门派,名唤济悬门,传承久远,乱世中,医者最是无价。所以,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各方势力对其都是礼敬有加。不料数百年前,突发惊变,险些断了传承。为感大辽开国皇帝庇护,自那时候起,济悬门必会从每代中挑选医术最为精湛者入太医院,余下多数弟子则入世为辽国百姓驱病祛痛。

    久而久之,济悬门医者德名鹊起,辽国二代皇帝亲笔题下济仁堂,数百年过去,如今济仁堂的分号遍布辽国,游医更是无数。这平岗县内,便是其中一处,坐堂的欧咏学老先生医术精湛,按资历早该主持一州堂务。老先生喜这平岗县的青山秀水,加之自入世便在此地,几十年来已落地生根,不愿再挪动。虽然只是一县坐堂,但就算州府坐堂来了,也得执弟子礼,称上一声前辈。

    即将入夜,历欢盯着济仁堂门前的难民长龙心里盘算起来,人多眼杂,若贸然上门求取上好人参,不免引人注意。入辽以来,大哥不愿暴露行踪,当前还是不要节外生枝的好。看来只能等夜深后,潜入药房,拿了所需药材,留下金条即可,反正种类不多,差不多都认识。打定主意,便靠在墙根上假寐,一身风尘,此刻俊俏的脸上也故意抹了些泥,乍一看倒与难民无异

    二更刚过,一队巡逻士兵走远,历欢骤然睁眼,环顾四周,展开身法如鬼魅般窜到济仁堂的院墙外,纵身一跃跳进院内。药香味浓郁,借助廊下灯笼,可见院里摆满了晾晒的各类药材。

    云州也有济仁堂,历欢对那里可是轻车熟路,没办法,刀尖舔血的,帮中常有受伤的兄弟往那送。想来此处布局应该跟云州差不多,估摸着药房仓库应该就是前后两院中间的那处大屋。

    历欢跃入连廊,挑了个灯笼,推开屋门闪身而入,果然没错,借着微光,在一排排药柜前上蹿下跳,手法之熟练,看来平日没少干这类勾当。在药房里折腾两个来回,其他药材都已找齐,可看着掌心里几株还没小指一半粗细的干瘪人参,历欢愁了。

    偌大的济仁堂连株像样的人参都没有,他可不相信,若是此处没有,其他药铺自己也不用去了。想来应是贵重药材另有存放的地方,看来得费番手脚再探探。历欢正思索,连廊外传来细微的脚步声,赶紧灭了灯笼,隐进药柜阴影处。听动静有两人,脚步轻盈,应该是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