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成长1986至2006 » 第一章 我的身世

第一章 我的身世

    我的老家在山东泰安,听说,祖辈曾有人为官,家中门前还曾有过上马石,只可惜后来不知为何家道中落了。

    山东一带曾闹饥荒,庄家颗粒无收,百姓们叫苦不迭。无奈之下爷爷携带着家眷北上逃难,用一根扁担挑着大儿子,带着妻子,徒步辗转到了北方的一座小城落了脚。

    这是一座重工业城市,也是一座凤凰涅槃的城市,这就是唐山。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煤炭、钢铁、陶瓷业都比较发达,也因此养活了许多穷人。爷爷凭着一身力气,在开滦煤矿谋到了一份差事,靠下井做工先后养育了六个儿子。奶奶是家庭妇女,朴实少语,整天就是勤恳地劳动,为照顾家人忙碌着。

    一九七六年,唐山人民曾经历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我的奶奶不幸丧生于这场劫难。幸运的是爷爷与六个儿子逃过了这场灾难,幸存了下来。

    当年,父亲凡实十八岁,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他没了娘。面对着家园的消失和亲人的离去,他迷惘、悲痛,本来一心考大学的他,因为这场灾难受了刺激,从此与大学无缘。他高中毕业没有下乡,留在了市区,东奔西走到处找临时工做。他先后在住建局、油脂库等单位做过短期临时工,后来在开滦煤矿下属公司做了一名工人。

    震后,爷爷一家与广大受灾群众一同,靠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进行灾后重建。大家积极乐观地工作、生活,这座被外国媒体称即将在地球上消失的城市正在百废待兴。

    八十年代中期,唐山震后第一批楼房陆续盖起来了。一座座崭新的五层小楼,整齐得排列在路旁。路东侧有国营菜市场、理发店等,家庭主妇们常领着孩子穿梭于其间。大街上,工人们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为城市建设和自家的小日子忙碌着。唐山慢慢重现了热闹的景象,人们正为新生活奔波着。

    单位分给了爷爷一套近六十平米的三居室。爷爷、父亲和小叔共同居住在这里,在震后,能住上楼房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住房条件的改善,也让百姓们对未来的日子,有了更加美好的期盼。

    一九八五年,父亲成家了,母亲瑞贤嫁了过来。

    一九八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在市工人医院的一间病房内,母亲剖腹生下了我,为我取名林怡。我来到了美丽的人间,从此,便开启了一段属于我的人生旅程。

    一年后,小叔也成了家,不久,也有了一个女儿。此时,爷爷自己居住一间屋,两个儿子的小家庭各占一间屋。门厅、厨房、卫生间则属于共用区域。

    这样一来祖孙三代共七口人居住在同一单元,房子显得颇狭小了。挤是挤了点,但在当年,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况且在住房紧张的年代,能住上市中心的楼房也算心满意足了,那些没住上楼房的人们对我们已是羡慕不已了。

    一九八八年的六月,爷爷因食道癌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二岁。在我的记忆里,对爷爷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晰,甚至连模样都回忆不起来。只是依稀记得爷爷爱弯着腰,拄着拐杖,常戴一顶草帽,偶尔从外面遛弯回来站在我们屋门口,从兜里掏出酸奶递给母亲。

    爷爷的离开为这个三居室腾出了一间屋子,此后,这间屋子一直是我家与小叔一家共同堆放闲杂物品。这样一住就是十二年,在我十二岁前,始终没有体会过一家三口单独居住是什么感觉。

    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父亲是一名车工,每月工资四十元。母亲工作单位在地勘局地质大队,自打生育我后,考虑孩子幼小需要人照顾,便长期休育儿假,每月工资不足三十元。除去每月支付外婆十元的生活费,我家每月仅有不足五十元的收入,经济状况一直很拮据。在八十年代末,像这样的“双职工家庭”在内地是十分普遍的。

    年幼的我,还绝不会关心住房和收入,我正快乐地享受着我的童年。

    我的童年,是那么无忧无虑、天真快乐,但也实在短暂。童年的记忆,有些是那么清晰,回忆起来却又梦幻迷离。这些似隐似现的画面,停留在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永生不会消失。有关童年的回忆,是我人生最初的记忆,也是最珍贵的记忆,它们是那样的美好,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