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邪骨仔 » 第五章 百家周济

第五章 百家周济

    邪性不邪性,二毛已经顾不上了,看着怀里对着自己“呵呵呵”傻笑的婴儿,看着婴儿那双与众不同的泛着绿光的褐黄眼睛,看着婴儿手里那颗虽然已经黯淡了但依然隐约透着五彩光辉的宝石,已经百分之三百的确认了,这就是老唐家的也邪娃子——糖(唐)宝,村里的老人也称呼他邪骨仔。

    既然已经确认了怀里的婴儿是糖宝,二毛虽然依然感觉四周阴风阵阵,但是心中已经没那么恐惧了,毕竟是自己看着出生的,实实在在的人类婴儿,只是对糖宝为何出现在这鬼域清凉山的千仞峭壁上,就算是个饱读诗书的老学究或者精通各种知识的所谓科学家估计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更何况是二毛这样一个大字不识几个,以打猎为生的文盲了。

    二毛有个好处就是一旦遇到想不明白的事情,就绝对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从来懒得去纠结里面的前因后果,这也是他之所以胆大,喜欢满身遍野的乱串,甚至为了追一个香獐子跑到了山中禁地“鬼域”都还敢放肆的学孙大圣撒尿留言的缘由了。

    此时,看着怀里的糖宝,小家伙也许是觉得有人抱着了,感到安全了,竟然呼呼的睡着了。二毛用衣服把糖宝包裹了一下,往背上一绑,两手抓住攀岩绳,脚一用力。

    “嗖嗖嗖”

    20多米的峭壁,3-5分钟的功夫就攀上去了。绝对体现出了一个山中猎虎的专业技能。其实,这村子的人们因为常年在山里行走,都祖传练有“五禽戏”,这是通过模仿虎,熊,鹿,猿,鸟(鹤)五种动物的动作,以保健强身的一种气功动功功法。中国古代医家华佗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的,故又称华佗五禽戏。五禽戏能治病养生,强壮身体。

    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的功法,锻炼时要注意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

    再加上,又因守着“不老神泉”从小常年喝着神泉水,甚至游泳洗澡都是用着“不老神泉”的水,所以想二毛这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有飞檐走壁的基本功。

    所以,虽然这座被称为“鬼域”的清凉山,虽然三面峭壁耸立,剩下的一面也非常人可攀爬,倒是难不住二毛,不然他也不会追着香獐子就能追到这里了。

    天还没有完全黑呢,二毛已经背着睡熟的糖宝回到了村子里。

    二毛媳妇一看是老唐家的小糖宝,又听二毛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也是浑身冒着寒气,觉得糖宝是妖怪的可能性很大,虽然他也知道糖宝是爹娘生的,但就是抵不过心中的恐惧,说什么也不让二毛收养这个孩子。

    最后,两口子拿不定注意,只能抱着糖宝找到了村长,让帮忙想办法。村长一听二毛说是从“鬼域”,带回来的,又想到了这糖宝老娘刚怀上,老爹就去世,竟然在娘胎里呆了18个月,才出生,出生时又来个“要钱生”,这眼看着才刚刚要过白天,结果亲娘又意外去世了。这孩子身上处处透着古怪,村长找来了村子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其中还有一个负责给村里祈福消灾的神汉老杨。

    几个人商量了半天,觉得糖宝这孩子,命硬,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果能成人,毕竟有一番大成就,但是因为不足百天就克死了爹娘,所以谁也不敢单独收养,最后干脆决定,让二毛夫妇负责日常看管,村里所与人都出钱出力,一起把这个孩子养起来。

    就这样,糖宝开始了自己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快乐童年生活。

    说起这“穿百家衣,吃百家饭”,一般人会认为是指要饭的,其实大错特错了,这实际是上是一种获得众生愿力,祈福消灾的大福报。

    传说起源于有4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八朝古都开封,它众多的名胜古迹使人留连忘返,它浓郁的奇风异俗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在诸多的汴地风情录中,小孩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就是饶有兴趣的一页。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100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男孩稀少的人家,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老人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刘”、“陈”、“程”谐音“留”、“沉”、“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的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做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缝好,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再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操心了。

    百家衣古称“敛衣”,据《云仙杂记》载:“伊处士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从唐代以后,人们才称它为“百家衣”。关于百家衣的来源,研究者陈雨门先生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戏曲中扮演的状元,大多出身寒微,未中魁首之前,例着补丁服,江湖语称‘富贵衣’,含有先‘否’后‘泰’和初‘贱’终‘贵’之用意;二是来自僧尼所穿之‘百袖衣’,表示小儿已入佛门,受佛保佑,将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由此,民间才有了百家衣,才有婴儿穿百家衣辟邪免灾的风俗。开封有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七十七。”凡此种种解释,都是为了达到给小儿祈福的目的。

    民间保佑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将讨来的馍、菜、米汇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

    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孩子,馍发完后,即灾难也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也称“嚼灾时”,这种习俗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穿百家衣和吃百家饭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这些风俗产生的原因,恐怕是由旧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夭折儿童很多。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便采用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方法,希望孩子得到更多人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保护儿童的习俗已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只是作为孩子逗乐和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手段存在于民间。

    糖宝已经没了爹娘,没有长辈的去为了给他祈福而故意去讨“百家衣,百家饭”,但是却实实在在过上了真正的“穿百家衣,吃百家饭”的生活,祸兮福所倚,无形中却得到了全村人的福报,这对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