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星再现,真武何在 » 第105章 势均力敌

第105章 势均力敌

    异军突起!

    朱重阳的一万三千兵马就如春雨润人心一般融入了大清和南明的这场总决战。

    失去史可法和五十万大军后,原本的金陵岌岌可危。刨去世家大族的私兵,只剩下何腾蛟这位兵部尚书统领的三十万大军。

    对于文官集团来说,自己的私兵肯定不能放入战场上充当炮灰。何腾蛟又是内阁首辅马士英的人,等于是马家的私兵。

    纵然如此,不过永历帝毕竟是当朝皇帝,三十万大军中还是有许多忠心为主的将士。所以,何腾蛟也不能完全控制这支军队成为自己的私兵,指哪儿打哪儿,主要的决策还是在皇帝手中。

    但是,何腾蛟也对此大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真正打起来,发挥的作用有限。

    再加上长期发不上军饷,史可法战死后的抚恤问题也没有得到完善的处理,军心浮动,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崇祯这位大明的正统继承人一出现,立刻奠定了胜局,稳定了军心。

    对于这位统治了大明二十年的皇帝,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军中的将士,都对他十分熟稔。

    崇祯的威望甚高,代表的是正统。这在封建王朝,就是绝对的力量。在古代,很多天子失去了势力,不过还是有将士愿意跟随,振臂一呼就会一呼百应,继而组成数十万,上百万的大军。

    这就是正统的威力。

    这一点永历帝和另一位血统最近的德王朱由崧就比不了。

    当然,要是崇祯的皇子们来到金陵,也会是正统中的正统,比永历帝的优先级还要高。

    血眉的二弟子朱龙在半路夺舍大明太子朱慈烺就是这个目的,他们想要渗透到南明的朝政中去,轻而易举的继承大统,继而掌控朝廷。哪里知道,刚一到金陵城却被马士英软禁。

    这段骚操作无形中破坏了血眉的阴谋,不过马士英并不知情。

    马士英这些世家大族为了自己在朝廷的势力,将朱龙回归的消息隐瞒下去,就连史可法都不知道。

    就因为正统的力量无可阻挡!

    马士英想要拥护德王朱由崧继承大统,有着自己的盘算。此人和他的关系密切,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他清楚德王的为人,简直是彻头彻尾的昏君典范,纯粹的干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终日流连烟花柳巷,最好把控。

    一旦德王继位,南明的所有权利都归马会英所有。

    他就会成为南明实际上的“无冕之王”!

    没想到的是,崇祯没有死,而且从北平城南下逃到了金陵,带来了一众高手和一万三千的子弟兵还有五艘大船。

    这股势力十分庞大,已经远远超出世家大族的兵力。他们就是存心暗杀崇祯,也不敢去做了。

    这样直接使得马士英的后续谋划全部流产,甚至等崇祯站稳脚跟后,知道他软禁太子的事,一定会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整个南明的势力都因为崇祯的到来,悄然发生了改变。

    人心!突然凝聚成了一股绳!

    大清是番邦外族,不是中原正统,作为华夏人的一员,很多百姓和将士还是不愿意降清的。

    多尔衮此时十分头痛!

    原本胜券在握,可是却被一支奇兵搅合了。

    他看到金陵城墙中的三十万大军,眼神从涣散不坚定逐渐的清明,坚定下来。

    三十万大军踞城而战,再加上崇祯带来的一万三千兵马和高手。人数上比大清的百万雄师要少上一多半。

    可是这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却相差不了多少。

    大清的百万大军若是想要通过围困的方式和南明开战,这是做不到的。

    兵法上,只有一方的兵力远超另一方,起码要有十倍的差距才能运用这样的战术。

    很明显,多尔衮不能用这种方法。

    也就是说,此时南明的兵力已经和大清的均等,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要想获胜,只有营造变数。

    “南明已经无将可用。情报上说何腾蛟不过堪堪天级的水平,加上三十万大军也不过尔尔,战斗力不足为惧,八旗子弟顷刻间就能攻破。可是多了崇祯的这支大军就不同了,那里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凭借感应,里面有不少的高手隐藏着气息。”多尔衮心中思忖,对崇祯的出现也是充满怨恨。

    既然不能强攻,那就只能智取。

    另一个方法就是削弱国家的气运,然后再集中兵力攻打,这样就可以很轻易的打败对方。

    所以多尔衮才会提出约战三场的提议。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由统率大军的大将军和敌方的大将在阵前厮杀,哪一方胜利了,另一方就会溃不成军。

    这在兵法上叫做“斩首行动”!

    造成这种奇怪的胜利,本质上是一种削弱国运的行为。

    一个国家的一方大将,都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人物,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很难孕育出来,本身就代表了国家的气数。

    你看到历史上有许多昏庸的皇帝经常擅杀大将,就是在自毁长城自废武功,是在破坏国家的气运。这样操作之后,没过许多年,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原本崇祯也是这样的皇帝,大明的顶梁柱,中原五大宗师就是在他的微操下死亡的。导致的恶果,就是后面的洪承畴和吴三桂投降。

    人才的多寡代表了国运的强弱,按照一个大国的体量,尤其是大明这样的庞然大物,各路人才如过江之鲫。可是他们或是死亡或是降清,极大的损伤了国运。

    大明的气运衰弱,才让身居辽东苦寒之地的建州女真得到机会,从后金改国号为大清,以水德克制火德,进而占据了北方全境。

    好在朱元璋重生的朱重阳改变了这一切,冥冥中再次积聚了一群人才,才给南明强行续了一口气。

    多尔衮的想法是再一次降低南明的气运,然后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攻破金陵。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双方大将在阵前厮杀!

    损兵折将之下,最为损害国家的气运。

    可以这么说,若是多尔衮突然现在陨落了,大清几乎要顷刻间覆灭,朱重阳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整垮百万大军,然后顺势北伐,收复半壁河山。

    反之亦然!

    朱重阳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也清楚多尔衮的盘算。

    此时双方都牟足了劲,都想全力的扼住对方的脖颈,直到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