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在后宫造大炮 » 第23章 影响

第23章 影响

    等白戈从炼焦大业中走出来的时候,永和元年已经进入三月份了。娘娘镇的基业在永和元年发展的特别迅速,以布匹为例,染色布每月产量10万多匹、坯布50万多匹,所产布匹物美价廉行销直隶、安徽等地,甚至逆流而上卖到湖北。现在限制布匹产能的不再是机器和人工,而是棉花供应。由于白戈大量求购棉花,导致附近的棉花价格上涨了一成,为了有稳定的棉花供应,白戈已经派人去北方收购棉花了。

    除了布匹以外,现在出货量最大的就是玻璃制品了,晶莹剔透的玻璃茶具、玻璃餐具等风靡整个南京,并向周围蔓延开来。白戈给玻璃制品定的售价并不算高,她给玻璃定义的是生活用品而不是奢侈品。一个普通的玻璃杯出厂价约一两银子,这个价格能让中小地主也买的起。而对于豪门勋贵,白戈则推出了高端玻璃制品,售价高了十倍不止。

    除了玻璃茶具、玻璃餐具之外最受市场欢迎的当属平板玻璃了。前期的平板玻璃没有对外出售,产能全部用于娘娘镇自有的房屋,如工厂、学校等处。后期玻璃厂一再扩大规模、扩大产能,平板玻璃才对外销售。一经上市就引爆京城,人人都看得出平板玻璃用作窗户的好处。豪门世家纷纷抢购,一时平板玻璃供不应求,有价无市,一块一尺见方的平板玻璃能炒到三四十两银子一块。仅平板玻璃一项,每月就给白戈带来十万两白银的收入,加上其他玻璃制品,白戈每月从玻璃上获利不下二十万两白银。而且玻璃的生产成本比布匹要低得多,利润奇高。白戈终于有了稳定的财源,不再为钱发愁了。

    日进斗金的同时迎来的必然是他人的觊觎。虽然现在还没有迹象表面有人来窃取技术,但白戈也要未雨绸缪。玻璃厂被作为禁地封闭管理,所有工人的工钱都涨了一倍。白戈在玻璃厂附近建了一个小区,并把小区和玻璃厂连在一起建上围墙。每个人都在小区里分了一套房子,并把家属都接了过来。娘娘镇的保安队已经被扩充到了200人,并配备了腰刀等武器,重点巡查玻璃厂附近,并有权盘问羁押所有接近玻璃厂的可疑人员。

    南京皇宫内,永和皇帝拿着手里的玻璃杯陷入了沉思。这套玻璃茶具是白戈派人送进宫给皇帝用的,制作十分精巧,每个杯子上面都镶嵌了一个黄金打造的金龙。永和皇帝暗道,太后还真是出人意料。年初的密报其实已经写了白戈造出玻璃的事,但上面的轻描淡写让永和皇帝也没当回事,宫内其实也有工匠能烧制玻璃。但他没想到白戈的玻璃竟然能造成这样,这么晶莹剔透。宫内制造的玻璃跟这个一比,有如云泥之别。

    据永和皇帝掌握的暗卫报告,太后所制造的玻璃已经大量流入市场,凭此一项,太后每月获利不下十万两白银。永和皇帝听闻此事,也未做任何表示,太后能赚钱也是好事,一来不用自己内库贴补太后的花费支出,二来太后醉心经营总比整日玩弄权术,在朝中跟自己对立要好得多。不过太后是真能赚钱啊,永和皇帝心底还是有点小羡慕的,都说皇帝富有四海,但实际上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永和皇帝接手的就是个烂摊子,国库因为北方连年战事被折腾一空,皇宫内库也被自己老爹给掏空了。

    玻璃给南京来了很多变化,好多大户人家的窗户已经慢慢变成了玻璃,沿街的豪华酒楼也窗明几亮了。但玻璃带来的影响远不及布匹。

    “唉,这日子没法过了。”张三爷是世代居住在南京城北的小织场主,家中有二十几台织机,平时雇佣织工以织布获利为生,日子倒也过得滋润,不但养活老婆孩子不成问题,去年还纳了一个小妾。虽说媳妇不怎么乐意,但谁让自己能赚钱呢。南京的绸缎布匹大部分是由苏州、松江一带销往南京的,但南京本地的织户也不少,他们在布匹质量上可能比不上苏南的同行,但胜在价格便宜,也占有一定的市场。

    年前的时候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徽布,价钱低织功好,有染色布也有坯布。起初张三爷并未当回事,以为外地布商拿来打招牌的,这个价格撑不了多久,毕竟他们从外地运来还有运费呢。哪想到过了年,徽布大举进攻南京市场。一时间本地的织户和苏南的织户都受到了影响,但受创最大的还是本地织户,毕竟苏南的布商可以把布卖到其他地方。

    本地织户织出来的布匹卖不出去只能降价销售,但他们降价,徽布降得更多。双方打起价格战,本地的小织户哪拼得过白戈,于是纷纷破产。张三爷算是收手比较早的,他见徽布来势汹汹,大有猛龙过江之势,果断卖掉织机辞退织工,才算保住身价没有破产,没了财源只能坐吃山空。他的好多同行硬撑到最后,不但布匹卖不出去,连织机都没人要,纷纷被债主上门讨债,落得个卖房卖地妻离子散的下场。

    相比于织场主,织工更惨,他们没有自己的织机,织场主不会长期雇佣他们。织工们只能做日工,每天到人力市场上找工作等待雇佣,找到工作后干完活拿着一天的工钱来买米生活。现在织场主都破产了,织工们的生活更没有着落了。

    在有心人的挑拨下,织工们汇聚成群,在大街上打砸售卖徽布的店铺,一时引起百姓骚动。织工们的打砸行为很快被巡城兵马司镇压并全部羁押,毕竟这里是大周都城,天子脚下,怎容得如此行径。丹这件事被督察院的一位御史得知,他上书永和皇帝,要求查禁徽布,理由是徽布与民争利让本地织户织工没了生计。永和皇帝没觉得这理由可笑,但他知道徽布产地在哪,把御史的奏章留中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