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海边踏浪的孩子 » 9、选择

9、选择

    在每个关键阶段的岔路口,人都会有至少两个选择,其中每一个选择都会影响接下来的人生旅程,是好是坏都未可知。当初的抉择都是自己认为最好的,但往往在很多年后回顾过往时,又会去想,如果那时候我选择另一个方向,我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呢?

    在忐忑中,宁远终于等到了分数查询的那天,拿起电话,输入学号,一家人都屏住了呼吸,看起来,父母的表情似乎比宁远自己还要紧张。

    等查询完,结果出乎宁远自己的预料,靠着文科的先天优势,理科的超常发挥,成绩比模拟考在年级里不上不下的水平稍微高点,上名校是没指望,但读个三线本倒是勉强可以了。一家人悬着的心总算是下来了,宁远父亲很高兴,本来也没指望这孩子能考什么名校,毕竟平时成绩在那边摆着,考这样已经算是老祖宗保佑,家里总算是能出个大学生了。

    就在宁远琢磨着接下来要填什么志愿,去哪个城市读书的时候,事情的发展又一次超出了宁远当时的认知范围。那天,宁远一家围坐在饭桌上吃晚餐,父亲突然冒出一句话:“你要不要考虑下去国外留学?”宁远蒙了,对于一个打小最远也就去过一次上海的孩子来说,国外是完全遥不可及的存在,而且这不是旅游,而是去读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这个选项从来没有出现过在宁远脑海里。

    原来宁远高考期间,父亲拿着汽水在市区学校门口等他时,无意间在公告栏上,看到一则留学公告,是市里外事办与国外高校联合推出的一项留学服务,虽然费用比较高,但毕竟是国外名校,既长见识又能出国镀金,当时宁远父亲就在心里记下了。

    2000年初,虽然国内经济发展很快,但能出国还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毕竟汇率在那边摆着,美元兑人民币1:8.2,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几年学费+生活费,几十万的开销简直是一笔巨款,要知道,那时候在市区买套100平米的房也就20万出头,还依旧有很多人家买不起。那为什么还会觉得出国好呢?那是因为当时内地,除了如上海、BJ之类的几个大都市外,很多地方和国外还是有差距,受各种外来电影、电视的影响,国外的生活被不断追捧,人们都争相买外国货,以穿外国名牌为荣,那时候出国是高级人士的代名词,就拿宁远所在的这个小城市而言,去过BJ的都没几个,去国外的更是寥寥无几。

    其实宁远家也算不算什么富户,在当时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镇上好几个办厂做加工的人都发了财,宁远父母只是靠起早贪黑存了些积蓄,可见这次在对儿子的培养教育问题上,是下了血本,多年后宁远与父亲聊天,问起当时原因,老父亲的回答很简单“我不识字,没少吃不识字的亏,就想你以后能过不一样的日子”。对于宁远而言,他自小就厌恶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不想像父母那样起早贪黑,过日子抠抠搜搜,这不舍得买,拿不舍得丢,逢人还笑脸相迎。他很崇拜那几个偶尔来家做客,或者偶尔带父亲去吃饭的官场、生意场的朋友,看着这些叔叔如众星捧月般被人轮番的敬酒恭维,而自己和父亲只是个陪衬的氛围,让宁远很早就下定决心将来要变成这样的“场面上的人”,过上那种小车接送,出入高档酒店,到处被人抬举的人生。

    而留学似乎可以成为踏上这条人生之路的捷径,所以去不去留学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再去考虑了,好几个夜晚,宁远开始在被窝里无数次的憧憬那遥远的国度,既神秘又新奇,天天咖啡牛奶面包,庄严神圣的学校,时髦的外国女郎,待学成归来,该是多么风光的存在。那时候的宁远并不懂人生,也不知道读书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他仅仅只是将功利与读书简单串联起来,幻想着读书去改变命运。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宁远跑东跑西,办护照,办签证,预科学习外语口语,准备出国的生活物品,“肖邦”和其他小伙伴们知道宁远要出国的消息,纷纷跑来祝贺,对于那时候的玩伴来说,出国是大家人人向往的事情,很是羡慕宁远能有这样的机会,而宁远也很得意,觉得自己已经半只脚踏上了人生巅峰,就等学成归来把另外半只脚再踏上去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未来真的那么可期?对于后来的宁远来说,其中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次,宁远站在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个岔路口,而选择对他而言却是异常容易,好像根本不需要思考;前路漫漫,一条路似乎平凡普通,而另一条路似乎各种美好,平凡未必不能取得成就,而美好的道路也未必就能带来成功,人的成长总是在面对选择后才会积累经验变得成熟。

    一切都未可知,至少在那一刻,宁远认为自己做了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