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双穿门:我能往返汉末三国 » 第十六章:封王被驳回?让世家感受一下‘摊丁入亩’的滋味!

第十六章:封王被驳回?让世家感受一下‘摊丁入亩’的滋味!

    汉帝刘宏的提议,被公卿无情驳回!

    御史中丞萧瑗又双叒叕一次上奏,他沉声道:

    “陛下,刘羽卖官鬻爵所得真定侯、并州刺史、镇北将军的职位,此事已经不符合祖制,有违高祖《白马盟誓》。

    此次冀州瘟疫与太平道谋反之事,刘羽平定有功,正好将功补过,若是继续封王,恐令天下不服啊!”

    太常袁隗,掌宗庙礼仪,位列九卿之首,他说道:

    “陛下,《白马盟约》有言: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刘羽身为汉室宗亲,但也需要有足够的军功封侯封王!在冀州治理瘟疫、举报太平道谋反的功劳,只能封侯,而不足以封王!”

    太常言毕,立刻引发满朝附和!

    “臣附议!”

    “臣附议……”

    此次文武官员几乎是同仇敌忾,一致对抗汉帝刘宏的提议。他们不仅是反对刘羽,也是在表达对刘宏这位汉帝的不满!

    因为“太平道谋反之事”,牵连甚广,朝廷文武百官中同样有不少人受到牵连,汉帝刘宏更是借机扩大化,令世家代表的文官集团势力损失惨重!

    此次谋反之事的影响,不在党锢之祸下!

    这种情况下,哪怕曾经有些嫌隙的世家们,都暂时放下成见,一致对抗汉帝刘宏。这是“世家”抱团取暖后与“皇权”的较量!

    更逞论“谋反之事”皆因刘羽而起,这个罪魁祸首竟想凭此封王,他们绝不答应!

    “若是朕一定要封刘羽的王呢?!”汉帝刘宏一字一句的说出来,已经将帝王之怒溢于言表了。

    可是如今还在朝堂中的文武,那都是找不到漏洞,甚至有着不能动弹的理由,他们根本不惧怕汉帝的权威,此时呼啦啦跪倒一大片!

    这一次不是御史中丞率先开口,而是太常袁隗沉声道:“臣……自乞骸骨!”

    光禄勋杨赐,总领宫内事务,他也跟着道:“臣请辞!”

    太常袁隗、光禄勋杨赐,这两人的背后分别是——汝南袁氏、弘农杨氏,皆是四世三公!

    可以说,这两家就是天下世家的代表,文官的魁首。并且这两家还是姻亲关系!

    当他们站在出来后,他们身后的袁家和杨家派系官员,紧随其后,沉声喊道:“臣乞骸骨!”

    “臣乞骸骨!!!——”

    这些所剩不多的官员,近乎集体请辞。若是他们真的不顾一切离去,那么朝堂将停摆,整个京师都将陷入动荡,继而蔓延到整个天下。

    宛如机器停摆,郭嘉必乱!

    甚至这些文官背后的世家,会不会借机作乱,挑唆那些叛贼卷起另一场“黄巾之乱”,那就不得而知了!

    世家和皇权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这一次提前遏制、胎死腹中的“太平道谋反”、“黄巾起义”之事而缓和,反而越演越烈,已经完全暴露了!

    “好啊!你们很好啊!!!”

    汉帝刘宏这一次,真的是雷霆大怒!

    当初哪怕面对“太平道谋逆之事”,他看似震怒,其实心下并没有太大的波涛汹涌,因为一切在他掌控之中,甚至可以借机铲除异己。

    但这一次,完全不同!

    满朝文武,近乎全部跪地请辞。他们看似请辞,不过是以退为进。

    因为这个天下,可以识文断字、能文能武的人才,全是世家子弟,全是与世家相关联的门生故吏。这些领头羊自动请辞,那些世家子弟肯定会毫不犹豫附和!

    这不是请辞,这是逼宫啊!

    只有那些还忠于汉帝刘宏的臣子、汉室宗亲等,根本无法形成与这股世家文官集团抗衡的局面!

    这就是为什么,刘宏一定要建立“鸿都门学”,他必须培养选拔平民子弟。哪怕这一切所需要的昂贵金钱超乎想象,他不惜通过卖官鬻爵所得,都要进行下去。

    因为,世家对读书识字、对举孝廉为官,已经形成垄断地位了!

    这一次,更是在逼宫啊!

    “陛下息怒!!!”

    司隶校尉张彪赶紧站出来,他也是头皮发麻、脊背发凉,没想到曾经各有算计的世家,会因为这一次“太平道谋反之事”后团结起来。

    但此时汉帝刘宏骑虎难下,他这位帝党必须给汉帝足够的台阶下来,他上奏道:

    “陛下,幽州边关鲜卑入侵,两军交战于代郡,这才爆发瘟疫,蔓延至冀州。

    “幽州刺史刘虞还没有完全平定,战乱源头不解,未来还有瘟疫起复的可能,不如让刘羽前往幽州协助镇压夷狄之乱,刘羽除了并州刺史的职权,他还有镇北将军的身份!

    “若是可以平定夷狄入侵之危,以刘羽治理冀州瘟疫、察觉太平道谋逆之事的功劳,足以封王了!那时候有足够的军功封王,谁也挑不出刺来,哪怕是高祖的白马盟约!-”

    …

    崇德殿内鸦雀无声,死寂一片!

    满朝文武大半跪伏于地,看不清他们的面容。端坐龙椅上的刘宏,神色震怒,已经溢于言表了。

    那些汉室宗亲,那些帝党们,神色严肃铁青,感受到局面有种走向失控的姿态,一切就看刘宏的态度了。

    “传令下去,令镇北将军刘羽征募将士,北上幽州平叛!”

    刘宏虽然感受到皇权受到挑战,他这位汉帝的权威受到挑战,有种龙颜大怒、雷霆之怒酝酿的感觉,但他也知道,如今他无法对世家形成反扑。

    那么司隶校尉张彪的提议,就是最佳的台阶——只要刘羽有足够的军功,可以应付汉高祖《白马盟约》的军功,这些文官集团再也无法拿“祖制”来挑刺了!

    这其实已经是汉帝刘宏的退步了!

    “臣等遵旨!”

    沉默了许久后,袁隗、杨赐两人异口同声的喊道。紧随其后,那些文武百官也随声附和:

    “臣等遵旨!!!”

    刘羽能不能平定幽州之乱暂且两说,那是之后的事情。至少今日的弹劾,对汉帝封王提议的反驳,是他们赢了!

    或许经过“太平道谋反之事”,他们世家文官损失惨重。但也因为这件事情,令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唇亡齿寒、兔死狐悲,令他们更加团结对外!

    刘宏看着满朝文武,眼中有毫不掩饰的雷霆之怒酝酿,心中对“鸿都门学”越发寄予厚望。早晚有一天,他要让这些世家付出代价!

    惨重的代价!!!

    打破世家读书识字、举孝廉为官的垄断地位,一切都在这个“鸿都门学”之上!

    ……

    冀州常山真定县。

    刘羽一行人还滞留真定,并没有通过“井陉”前往并州,因为冀州是太平道老巢,太平道谋反之事被刘羽公布后,官府立刻着手对太平道的清剿。

    刘羽部下文臣武将都是冀州人士,这时候带着他们奔赴并州,对家乡父老的担心,他们估计也没有心思投入工作。既然如此,刘羽索性继续逗留冀州。

    在刘羽等文臣武将的协助下,再加上冀州刺史刘焉调动兵权,太平道很快被平叛。但张角三兄弟不知道从哪里提前收到消息,竟提前一步逃入太行山。

    太行山连绵万里,宛如大海捞针,根本不可能入山清剿。但经此一事后,太平道声名狼藉,十多年发展得到的民心,一朝荡尽,威胁大减!

    从原本深得民心、受到官方认可的“道教”,一下子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当然这只是幽冀地区。

    据说其他州郡地方,有些百姓们不相信他们信奉的太平道是叛逆,竟在有心人挑唆下对抗官府,形成不小的麻烦。但因刘羽提前警觉、朝廷提前准备,倒也没有太大危机。

    但经此一事暴露出来的问题,却反而愈发严重起来!

    ——阶级问题!

    百姓们为什么信奉宗教?因为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希望,只能寄托在宗教神灵信仰之上。而现在,他们信仰的宗教都覆灭了,百姓们还剩下什么?!

    他们的精神寄托,等于被硬生生摧毁了!

    在身体上得不到希望、精神上也没有希望,百姓们宛如行尸走肉,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曙光!

    这种局面若是不加以引导,必将后患无穷!

    刘羽本以为自己提前遏制“黄巾起义”,令“太平道的阴谋”胎死腹中,可以令大汉不用进入动荡不安的局面,百姓们不用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正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但刘羽如今看到行尸走肉的百姓们,突然惊醒过来,这个“阶级问题”不解决,后面没有“黄巾起义”,还有其他起义!

    东汉,已经走到了亡国边缘!

    …

    怎么解决阶级问题?

    打土豪分田地?

    可封建王朝最大的土豪就是皇帝和世家,真的这么做了,那就是裹胁“百姓”对抗“世家”和“皇权”!

    这不等于翻版太平道吗?!

    刘羽如今是汉室宗亲,抛弃自己最大的身份和依仗,去对抗皇权和世家!

    别说刘羽现在无根之萍,就算他有家有业,都做不到!

    任何的改革都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这种“土改”不适合汉代!

    刘羽必须寻找一个可以利用自己身份,并且这个身份背后的皇权不会抗拒,甚至十分赞同的“改革”入手。

    那么这个改革,必须对皇权有利,而对世家有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暂时解决阶级问题!

    为了搞清楚这个“改革”,刘羽数日通过双穿门回到现代,上网查阅了许许多多的资料,最终一个改革版本,进入了他的视线——

    摊丁入亩!

    …

    汉代的赋税是“编户齐民”,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这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而他们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田租轻,壮大了世家豪强势力,对少地或无地的百姓们减免不高。

    但重人头税,却令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官府的户籍中消失,收不上税后,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陷入了恶性循环。

    百姓和国家接连受损,肥了世家豪强!

    这才是大汉真正的“阶级问题”,贫富差距巨大,赋税问题不改革,刘羽解决了“太平道”,也挡不住未来的“农民起义”。

    但提出“摊丁入亩”,能不能做到暂且不提,但肯定是完全与世家豪强做对!

    刘羽只能暂时将这个想法掩藏。

    ……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

    当京师传来消息时,刘羽有些惊讶:“陛下竟要加封我为常山王?”

    “可惜被满朝诸公驳回了!”

    消息是刘焉带来的,他无奈说道:“不过鸿渐老弟,既然陛下已经提出来,那么这件事情肯定就摆在台面上,十有七八有可能会成功!”

    “那么还有十之二三会失败咯?”

    刘羽气急,努力了这么久的封赏,就这么被驳回了,他能不气吗?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以至于我这等汉室忠臣,立下这等大功劳,封赏都能被驳回啊!那可是王爵啊!!!”

    “鸿渐老弟,你先别急。不是说解决了幽州战乱,就能加封常山王吗?我大汉强军,一汉当五胡,鲜卑不过小菜一碟罢了!”刘焉安慰道。

    但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刘羽更气了:

    “君郎兄你当我傻了不成?幽州刺史刘虞能力不俗,为何这么久了还没有办法解决夷狄入侵之事?

    既然是一汉当五胡,那么很显然,夷狄入侵只是浮于表面,背后不知道还有什么波涛汹涌呢!”

    刘羽越想越气,他一个并州刺史,怎么三天两头在其他地方救火。他到底是什么时候可以前往并州赴任,开始发展属于他的基业啊?!

    “咳咳……”

    刘焉轻咳一声:“陛下可是给了你征募将士的权利,既然没有限额,那肯定是多多益善了!”

    “韩信才能做到多多益善,我可没有这个能力!况且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要不君郎兄支持我一下粮草辎重?!”

    话虽如此,但如果刘羽征兵过多,肯定也会被人弹劾。并且,征兵不是你说征多少就征多少,有没有粮草辎重?朝廷只说允许征兵,没说支援粮草。

    所以到头来,还需要刘羽自行筹备?

    实际上,古代战争打得不是人数,而是粮草后勤啊!

    这也是为什么,汉高祖刘邦会说自己可以拿下大汉江山,皆因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三杰,但三杰之中,萧何功劳最大——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你以为开玩笑的?!

    “鸿渐老弟,我代表陛下对你的关怀已经送到了,我知道你心有怨气,可陛下的怨气比你还重!

    他亲口提出的‘封王’被驳回,堂堂一国之君,竟做不到一言九鼎。这些人打得不仅是你的脸面,还有陛下的脸面啊!”

    刘焉说完之后,就起身告辞了。

    刘羽送走刘焉后,越想越气,最后一咬牙,直接提笔写就:

    “陛下……大汉赋税,编户齐民,轻田赋而重人头税,以至于百姓们苦不堪言。

    “若是遇上天灾人祸,粮食收成锐减,仅靠土地的收成,根本无法缴纳高昂的赋税。地主豪强借此放贷,九出十三归,肥的流油。

    “百姓们无力偿还,最后卖儿鬻女,此举加剧了土地兼并,百姓们‘主动’、‘自愿’卖身豪门,为奴为婢,加强了世家豪强势力。

    “这些世家豪强隐藏人口,隐瞒不报,以此逃避赋税。编户齐民大量消失后,郭嘉收不上税,以至于引发财政危机。

    “臣以为,这一切的根源,皆因赋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臣觉得应当要改革赋税,即土地税和人头税合一,人地合一、人随地起,不再征收人头税,统一征收土地税,以土地财产的多寡而征收赋税……

    “丁既人丁、人头税,亩即田亩,土地税。此乃“摊丁入亩”!”

    刘羽吹干墨干,心满意足。

    摊丁以后,无地农民不再负担丁税。

    少地农民的情况,由于以前按人征丁时,他们人数最多,又经常受到来自地主,及其他有权有势者的负担转嫁,故其负担远超过按其土地财产应当承纳的比例。

    而在摊丁以后,按土地或田赋数均摊丁银,这部分农民土地较少,负担自然较以前减轻。

    可摊丁后的世家豪强们,他们的土地一律摊银,从而负担丁银的土地数量增加,负担也就越重。

    这使得农民负担相对减轻,世家豪强的负担暴涨。

    …

    “摊丁入亩”,可以解决东汉如今的“阶级问题”。当然能不能执行下去那就两说了。

    汉帝刘宏连“封王”都能被驳回,这等事关世家豪强根本的赋税问题,怕是很难推行的下去。

    但能不能成功不重要,恶心了那些世家豪强才是最重要的!

    “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可以将那些世家豪强的伪善外衣完全扒下来!

    让那些自诩道德君子、道德楷模的士族,都变成争权夺利、唯利是图的市侩小人!

    让世家感受一下‘摊丁入亩’的滋味!

    刘羽苦中作乐的笑了笑,立刻命人将这份奏折,快马加鞭送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