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双穿门:我能往返汉末三国 » 第三十三章:隐匿的人口,世家的私兵!

第三十三章:隐匿的人口,世家的私兵!

    刘羽的百货商铺需要“实名认证”,百姓们想要购买到“粮食一石三十钱”、“食盐一石五百钱”的低价,需要“编户齐民”中的户籍证明。

    但这“编户齐民”需要缴税,人头税是大头,还有兵役和徭役,有些百姓承受不住高额的赋税和服役,只能卖身豪门,托庇豪门。

    因为在豪门不用缴纳人头税和服役,世家大族可以花钱解决,甚至与当地官吏沆瀣一气,隐匿人口。

    哪怕为世家大族佃田,卖身为奴的百姓也有一点微薄收入,但终生为奴,子子孙孙都成为奴仆。可为了活下去,百姓们别无选择!

    但“编户齐民”从官府户籍中消失后,赋税来源自然就少了,国家就会出现财政危机。而对那些世家大族,掌握话语权和朝堂力量势力,如摊丁入亩赋税改革推行不下去,对他们收不上税或被逃避赋税。

    如此一来,世家越来越强。而国家将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走向崩溃!

    刘羽的“实名登记”,就是想要清点一下代郡的人口问题,到时候管中窥豹,可以反推出处于边关的幽州的人口结构!

    当然最重要的是,利用“粮草”和“食盐”放长线钓大鱼。

    那些世家大族果然坐不住,眼看着自由身百姓们都购买到低价粮食和盐价,他们自家商铺维持的高价粮食和食盐,自然维持不下去。

    其实这种高昂的粮价和盐价,本就令他们门可罗雀,百姓们倾家荡产都买不起。但维持这种高昂的粮价,可以打击边关军民的军心士气,可以令刘虞的军费支出增加!

    这才是世家大族的真正目的——他们要赶走刘虞!

    哪怕不惜军心晃动,战力折损,给了鲜卑侵略的机会。哪怕边关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他们都不在乎。因为他们本就脱离群众,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刘虞在幽州太碍事了,不利于他们世家大族的发展和阴谋算计!

    但现在,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刘羽的插手,直接挑衅似得开启“强压粮价”较量,宛如一场金融战争,世家大族商量过后,选择了迎战。

    他们没有降低粮价和盐价,而是疯狂购买刘羽商铺的粮食和食盐。但刘羽防着这一手,需要“实名登记”,不得已,世家大族只能利用家族中奴婢和隐匿人口。

    这些人逃避赋税、卖身豪门、为奴为婢。他们的户籍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处于欠费状态。就相当于你手机号码欠费停机,号码还在,只要交上费还能用。但若是长时间不交费,就会变成空号被回收。

    可问题是,现代有完善的信息大数据,可以精准的进行处理。但汉代没有。因此消失的“编户齐民”,只是相当于处于欠费状态,被冻结了。

    这些人官府还会海捕搜查,派人追回赋税,但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都没有结果,这些也可以称为“坏账”、“死账”。实际上这些人已经托庇豪门,成为隐匿人口,杳无音讯。

    而现在,刘羽的“实名登记”,令世家大族们放出这些人口,利用他们只是冻结、还未删除的“户籍”,跑去刘羽的粮铺购买粮食和食盐,打一个时间差!

    刘羽经过统计过后,得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结果——

    “像萧家这等世家大族,藏匿人口高达近万,这还只是暴露出来的,隐藏在背后的门客、奴隶、私兵,是不是更多?而这样的世家,幽州有多少?天下有多少?”

    细思恐极啊!

    刘虞骇然失色,他知道世家大族在豢养私兵,但没有想到他们豢养私兵的数量这么恐怖?!

    这甚至可以媲美代郡的官兵、或者戍边的将士的数量了!

    兵力如此恐怖,那豢养私兵的粮草装备支出更加恐怖!他们还在推高粮价,打击幽州戍边军民的军心士气,狼子野心。图谋甚大!

    “这些世家大族图谋甚大啊!”

    刘虞沉声说道:“或许鸿渐的猜测是对的!他们想要兵权!想要将这些隐藏在暗中见不得人、见不得光的‘私兵’,转为正大光明的‘部曲’!

    “所以冀州太平道意图谋反,有世家大族牵连其中,说不定就是他们故意推波助澜。他们需要一场声势浩大、席卷天下的动乱。

    “如今朝廷宦官外戚争斗不休、边疆战事不断、天下旱涝灾害不断、国势日渐疲弱。这种情况下,若是爆发席卷天下的叛乱,朝廷根本无力剿灭!

    “最后,肯定会下放兵权,令地方自行募兵剿灭!

    “诚然,自行募兵不需要朝廷支付军费支出,但会导致地方军阀割据,会演变到春秋战国那般诸侯纷争的动荡,届时国将不国,国中有国啊!”

    …

    刘虞的能力还是很不俗的,眼光也十分独到。刘羽是靠着熟知历史…好吧,靠着双穿门来往千度搜索,这才反推出这个结果,他是在“倒果为因”。

    但刘虞通过情报,却能分析出这样的结果,难能可贵!

    刘羽补充说道:“这些世家大族已经到了与皇权抗衡,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地步。说不定他们想要封王封公,甚至…直接改朝换代!”

    譬如魏王曹操、譬如仲氏之主袁术!不都是在谋朝篡位嘛?

    别说什么曹操没有登基称帝,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启“权臣三件套”后,封公封王,他就已经在某朝篡位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

    “此事必须快马加鞭上奏陛下。”刘虞立刻写了一份奏疏传出去。

    刘羽也没有闲着,世家大族的私兵数量这么恐怖,徐晃不过只有三五千人,不知道能不能应对。不过没关系,技术不够、装备来凑!

    刘羽顿时令沮授等文臣、赵云等将领下去安排,避免发生意外变故。

    他对徐晃这支“伏兵”出手“劫富济贫”很期待,世家大族的力量越强,他们遇到的风险就越大。但风险是和收获成正比的,成功后他们的收获绝对很恐怖!

    若非麾下的两万多兵马是从冀州招募,时间太长,已经为他们登名入册,会有暴露的风险。刘羽都准备将他们都投进去“打土豪分粮草”。

    不过刘羽对徐晃很相信,对哪五千多本就武艺高强的“太行军”很相信,对自己的“现代装备”很相信!

    …

    刘虞送出奏疏后,又开始担心朝堂中枢,如今边疆战事不断,若是朝廷乱了,天下必将动荡不安,百姓们又将流离失所。

    “不知陛下又能如何应对呢?鸿渐可有什么想法和对策?”

    满朝文武皆以世家为最,太学皆是世家子弟,汉帝刘宏若是再起“党锢之争”,将无官可用,无人可用。这也是刘宏迫切建立“鸿都门学”的原因。

    可如今将世家大族豢养私兵,意图不轨的奏疏传上去,汉帝刘宏又该如何应对?又能如何应对?

    …

    刘羽想了想说道:

    “陛下建立鸿都门学,那就有底层平民人才可用。掌控军队,那至少可以稳坐京师。重用宗室,那都是自己人。然后若是可以推行我的摊丁入亩,大汉积重难返,也能力挽狂澜,立地飞升!”

    军政、教育、赋税改革,反正以刘羽纵观起点历史小说的结论,来来去去就那些套路。当然其中的细节问题,还需要仔细推敲推敲。

    …

    “鸿渐一路奔波、长途跋涉,先是在冀州镇压瘟疫,如今来到幽州又需要解决战乱,因此对京师情报不太清楚,甚至有些滞后。”

    刘虞沉声说道:“陛下建立‘鸿都门学’的想法,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可那些世家大族不会坐视平民人才进步,与他们世家子弟竞争,与其与平民人才内卷,那就在源头上掐死他们。

    “据说鸿都门学的教书先生,都被世家大族威逼利诱请辞。陛下已经走到了无教书先生可用、能用的地步,不得已,只能让宫中内侍宦官亲自教授。

    “鸿都门学因此被打上‘阉党’的标签,那些学生,都备受折磨,忍辱负重。有些承受能力弱的,甚至弃学归家。

    “除了教书先生,他们的教材书籍也是急缺。世家大族藏书万卷,却不愿意分享出来。鸿都门学学生被打上阉党,更是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借书更是难如登天。”

    …

    刘羽有些惊疑不定,问道:“有教无类可是孔圣亲传,这些自诩饱读圣贤书的清流,在教育上面竟也分个高低贵贱?知识是没有阶级之分的!”

    …

    “可是鸿渐,传授知识的人有!拥有知识的人有!他们不屑于分享教授,甚至拒绝其他人向你分享教授,你又能奈何?知识是有门槛的!”

    …

    “真是胡闹!”

    刘羽就是普通人出身,说句难听的话,若不是靠着读书,他也没有今天。对于平民子弟而言,读书就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捷径!

    而现在,这些世家大族掌控这种捷径,却还在堵死这种捷径!

    不分享教授书籍刘羽不说什么,这年代书籍都是传家宝的存在。但人家鸿都门学的教书先生,恪尽职守,你跑去威逼利诱令他们请辞。

    这是“有教无类”嘛?!

    请辞就算了,宦官临危受命过来传授知识,却被那些读书人耻笑,鸿都门学的学生因此被打上阉党?因此受到歧视侮辱!

    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吗?!

    刘羽知道这些世家大族真正针对的对象,并不是那些鸿都门学的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汉帝刘宏。

    可拿学生、拿知识来当他们“政斗”、“权争”的手段和筹码,还是令刘羽有些不忿!

    因为刘羽就是“读书受益”的既得利益者。他知道对于平民子弟而言,“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刘羽想了想后,说道:“伯安兄,我写一篇奏疏,烦请你替我一同转交上去。”

    “自然可以。”

    刘羽顿时奋笔疾书、挥毫泼墨,当刘虞看到《师说》的时候,他略微回过味来。

    等到刘虞看到第一段话的时候,他大惊失色!“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令他掀起了惊涛骇浪!

    刘羽这明显是针对“宦官教学,却被士子耻笑”一事有感而发。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就算他们是宦官又如何,只要他们传授知识,有道理,那就是他们的老师!

    等到刘羽写完第二段后,那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话,令刘虞备受感触,世风日下,现在的人追求名师,却似乎都忘记孔圣“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等到刘羽写完之后,刘虞已经无言以对了!

    “伯安兄,这篇《师说》希望替我转交给陛下,令他传颂在鸿都门学,希望那些学子不要被有心人利用。‘耻学于师’这是陋习,只要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刘羽将未来韩愈的名篇《师说》无耻的剽窃…哦不对,活学活用出来。用来告诫鸿都门学的学子,同时用来警醒那些耻笑宦官教学的读书人们!

    “鸿渐果然是才高八斗,这洋洋洒洒一篇《师说》,无疑可以化解鸿都门学的学生如今的处境,也可以为那些宦官付出知识的一些认可和名望,更是可以对那些耻笑鸿都门学的世家子弟进行反击!”

    刘虞深表赞叹,“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篇一出,必将名震天下!”

    “那不重要,只要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学者必有师’的道理,我就心满意足了。”

    至于教材书籍问题,其实改良一下造纸术、推行活字印刷术,对刘羽而言轻而易举,他没有其他优势,就是能上网搜索活学活用!

    可惜现在时机不对,首要问题是解决幽州战乱问题。所以书籍问题,刘羽觉得还是通过双穿门找个出版社订购算了,工业化机器一开,刘羽能让书籍贬值到白菜价!

    “咦等等!现在玻璃贬值卖不出价格,但我可以转卖书籍啊!就算与世家交恶有嫌隙,但书籍可是能传家的无价之宝,再将书籍变成白菜价之前,应该可以从世家手中捞到一笔……”

    刘羽为自己的经济头脑点个赞。至于书籍未来贬值成为白菜价,那些购买的世家受到影响。市场经济就是如此——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嘛!

    ……

    刘羽坐在背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时候,做流寇山贼乔装打扮的徐晃,统帅着麾下“太行兵”,也终于通过跟踪、追查,找到了那些世家的藏粮地!

    等到大致推算数量后,徐晃顿时骇然失色,根本不敢轻举妄动,立刻奏报刘羽,等候他的安排。

    因为太多了!

    而世家并没有将粮草放在一个地方——狡兔三窟、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他们显然十分清楚!

    如果徐晃他们对一处出手,必然会打草惊蛇,惊动其他地方的藏粮地。而他们暂时打下这处藏粮地之后,粮食又该如何运走?

    古代最头疼的问题,其实就是粮草辎重的运输问题!

    所以他们需要征询刘羽的意见!

    这么一座座“金山”放在那里,他们要如何搬空?

    堂堂正正搬走?开玩笑,真当那些世家是死人吗?到时候闹大了,逼得刘虞出手,他还能坐视不管?

    但做不到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步搬走。刘羽让徐晃等太行兵伪装就没有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