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三国:从抢洛神开始 » 第二章 绝不降曹!

第二章 绝不降曹!

    张权看了一眼贾访,心里面又有些担忧,要知道张绣最终投降曹操可是贾诩出的主意。

    史书记载,张绣对贾诩可是执子孙礼,显然对贾诩极为尊敬,对他影响极大,如果军师贾诩还是怂恿张绣投降,那该如何是好?

    建安十二年(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去柳城征讨乌桓,还没有到达就死了,被谥为定侯,儿子张权继嗣。

    《魏略》记载:五官中郎将曹丕因为兄长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自杀。

    要知道那可是《魏略》,不是子虚乌有的杂书!

    《魏略》为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曹魏郎中鱼豢私撰,虽然是私自撰写,但是记载的内容却非常可信。

    本书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内容以《魏略》为最多。

    鱼豢在《魏略》颇为注重风骨,敢于揭露当朝权贵的丑事(如曹操、曹丕、曹休、夏侯惇、何晏、蒋济、司马懿、赵俨),因此,史料价值极为珍贵,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既然《魏略》这样记载,那十有八九是真的!

    真是曹丕逼死了父亲!

    张绣死得很蹊跷,那个时候曹操统一了北方,正是意得志满的时候,第二年就率兵南下要一统江南地区。

    在自信心极为膨胀的时候,难保不会想起杀死仇人。

    在自己实力弱小,又有袁绍官渡之战压迫的时候,不得不对杀子仇人礼遇有加,一来可以减少一个敌人,二来也是千金买马骨,给袁绍的兵马做个榜样。

    需要的时候自然是百般呵护,一旦不再需要了,自然也就是到了报仇的时候!

    况且杀子之仇,而且还是嫡子,谁又能真的忘却?

    张绣死了,他的儿子有好下场吗?

    张绣死后,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戮。

    张权也死得牵强,牵连到魏讽的谋反案之中?

    在谋反大案的碾压之下谁又能逃得掉?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牵连数十万人,难道这几十万人都咒诅皇帝了?

    再说这种犯忌讳的事情,谁不知道危险,怎么可能让那么多人参与?

    如今的张权重活一世,是绝不愿意投降曹操的!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并不好过,若是不能建功立业,岂不是白白重活一世?

    既然你们都想让我死,那我就得先弄死你们!

    左右不过一死而已!

    张权不知不觉间已经握紧了拳头。

    既然缩起颈项还是被杀,那就索性昂首挺胸!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

    只是前路艰难,贾诩恐怕也并非真心归顺,袁绍与曹操官渡大战之前,必会解决隐患。

    在历史上张绣也确实在建安四年,即一九九年十一月投降曹操。

    张权眼睛微凝,暗暗下定决心。

    要做的就是趁这段时间发展壮大,才好说服父亲,降服贾诩,毕竟实力才是硬道理。

    否则人微言轻,谁肯信从?

    贾访没有察觉张权的异样,继续说道:“将军很担心公子的病情,与曹操争战的时候还命人前来探视,这不,一回来就来看公子了,只是大夫说公子刚服用完药睡下了,就只在榻前看了看公子,并没有打扰……

    若是知道公子康复一定非常高兴……今晚将军在太守府设宴,犒赏有功之臣,不知公子……”

    张权说道:“你告诉父亲我去参加,也好答谢众位将士……,算了,我亲自去拜见父亲,免的他担心……”

    缩头一刀,伸头也是一刀!

    自己的病情痊愈了,若是不拜见父母,那就是不孝!

    是要被众人唾骂的!

    况且张绣马上就会知道自己痊愈了,肯定还会过来,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主动拜见。

    贾访在前面引路去拜见张绣,张权一边行走在太守府的宅院回廊之中,一边却在思考如何应对张绣的会面。

    府中的景色很美,因为宛城乃是南阳郡的治所,只是后来张绣占领了穰城,而南阳郡的南部受到的破坏没有北面大,所以那里有粮,又靠近襄阳,便于和刘表形成犄角,共同抵御曹操。

    所以张绣便将重心放在了穰城,宛城里的太守府也就闲置了下来。

    这次张绣要抵御曹操,张权也就跟着来到了宛城,住进太守府中。

    所以府中回廊连环交错,珍稀奇木,各式盆景,数不胜数,尽情的彰显着它作为帝乡的优越。(因为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乃是南阳郡人。)

    可是向权根本无心欣赏,想到有见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地枪王,张权就不免有些激动,这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物啊!

    心里又有点忐忑,这要是露出马脚,岂不是要把自己当作邪祟烧死?

    “拜见将军!……”

    贾访一声招呼,瞬间让张权清醒过来。

    “权儿,你……你这是好了?!”语气之中充满了惊喜,还没有等张权反应过来,就被一个身穿戎甲的壮汉满怀抱住,“来让我看看,还热不热了?身上利索了吗?可把我给吓坏了……,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张权心中突然暖洋洋的,瞬间被温暖的亲情所包围,重活一世,能够享受家的温馨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

    张权看着张绣那激动的模样,心中极为感动,眼睛一红说道:“都好了,父亲不必担心……孩儿不孝,让父亲担忧了……”

    张绣拍着他的肩膀,欣喜地说道:“哭什么,没出息!走,去见见你母亲,她听说你病了,就急急忙忙从穰城赶回来,这不,刚到府里,正要去探望你呢……”说着便拉着张权的手进入房中。

    感受着手上的温度,望着近在咫尺的脸庞,张权那点儿警戒的心也就放下了。

    没有比亲情更好的了。

    刚走进屋内,就与迎面而来的一位妇人撞上,还没有等张权从记忆里调取回忆,那位妇人就激动的拉住张权的胳膊,将张绣挤到一边:“权儿,你怎么来了?快让我为娘看看,好些了吗?听说你一病不起,为娘都快急疯了……你都还病着乱跑干什么,快坐下快坐下……让我看看……”

    不由分说的便将张权拉到榻上,将他按坐在榻上,伸手就贴在张权的额头,试探了温度,惊喜的说道:“退热了退热了!祖宗保佑!真是祖宗保佑!热居然退下去了!你可吓死为娘了!我还以为……我还以为……嘤嘤……”

    说着就流下眼泪,手却仍旧抓着张权,不肯松开。

    “母亲,还让你担心了,孩儿拜见母亲……”张权里面十分感动,想要跪倒拜见。

    母亲李氏把他死死拽住,责备说道:“你病刚好不用行礼,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就什么都好……”

    “娘你就别哭了,这一路都哭多少回了,阿兄好了应该高兴呀?阿兄你不知道,母亲可担心你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十一二岁的女童,还扎着双平髻,用手比划形容着说道。

    双平髻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

    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说白了有点像后世的双丸子头,头顶一边一个,绑上红头绳,插上小花,煞是可爱。

    “死丫头!用得着你多嘴,你阿兄病好了我这是高兴,哭两声怎么了!”

    女童吐吐舌头,委屈的说道:“阿兄,你看母亲又怪我了……”

    张权知道这是自己的妹妹张玉,便伸手亲昵的摸摸她的一个丸子头,微笑说道:“玉儿,以后要听母亲的话,不许惹母亲生气,听到没有……”

    “哼!你们都欺负我!我哪有不听话……”张玉双手叉腰,撅起嘴故作不高兴的说道。

    “过几天我带你去放纸鸢……”张权神秘一笑。

    张玉瞬间就换了笑脸,“真的?阿兄可不许骗我,我们拉钩!”

    李氏瞪了她一眼,“那也得等你阿兄身体好利索了,这几天可不许出去!”说完也不理会她,继续关切的问道:“身子可好利索了,大夫怎么说的?”

    张权对又撅起嘴的张玉报以宽慰的笑容,她这才心安作罢。

    张权回答说道:“母亲放心,大夫说都好了,再服用用两剂汤药巩固一下,避免反复,母亲不必担心……”

    李氏又拉着张权询问了很多身体的状况细节,知道肯定没有什么大碍了,一家人这才松了口气。

    张绣一直在旁边听着,根本就插不上嘴,眼看到了午时,便赶紧吩咐人摆上饭食,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开始享用,欢声笑语不断。

    温馨,甜美。

    一家人在一起,真的很好……

    张权握紧了拳头,为了家人,绝不降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