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玄幻奇幻 » 回首望乡台 » 第 20 章 魂归故里 (7)

第 20 章 魂归故里 (7)

    刘传经飘荡在空中,他向东望去,那里是窑头队,大运动时期改名为“东升队”,本村也改为“前哨队”至于坡上的几个队改成什么名称他不知道,也不重要。刘传经飞到窑头队西头的沙地,这里和沙河队江边差不多,以前也种过花生红薯等作物。翻过大堤往北,这里是沙河队的耕地,从大堤下去两百米有一个稻场,傍边有一个四间房屋的仓库,仓库东边有一间房子,是给职工们做午饭的食堂,夏季生产队在这里熬绿豆汤,用于职工们防暑降温。刘传经记得事的时候,是王怀仁的爷爷在这里照仓库,他走后就把一个河南搬来的张姓老人安排在这里了,张老汉养了一个独子,在外地工作,据说是个木匠,独子给老张头养了三个孙子。儿媳是新洲嫁过来的,名唤袁咏,大家都说她傻,刘传经没有看出来她到底怎么傻。

    队里人出工得走二十来分钟才能到地里,因此,自行车成了必须的交通工具,很多人家都有。这里大小沟渠纵横交错,很适合机械化耕作。可是,刘传经在队里只干过不到两年的农活儿,后来怎么样了,他着实不知道。

    突然,他若有所思地向江中间的天兴洲望去,那里有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他决定去哪里寻找一个人。想速就是这么快,他已经就到了天兴洲。天兴洲以前只要是汛期都得淹没,洲上居民搬向南岸去躲避洪灾。刘传经记得,每次去武钢姐们那里都得从四通口过对江到这个洲上,穿过天兴洲再乘船去青山码头,再乘车去红钢城姐姐家里。每年春节前夕,哥嫂和侄女们都要从应城回家过年,由于冬季枯水期,天兴洲北边不是主航道了。以前这里的江水靠北边还能看到许多大庆油轮,江里经常可以看到江豚成群结队在江中间露出头透气,自从三峡大坝建成后,很少再有如此景观了。

    在乘车经过天兴洲大桥的时候,刘传经看下去,天兴洲已经没有村庄了,房屋很少,应该这里的居民都去了长江南岸青山区,他的那个青苹果也不知去向,他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看到她的情形。刘传经带着妻子和儿子去乘船上四通口,就在沙河码头上遇到了她,她带着一个儿子,有没有丈夫随行他不肯定,因为不认识。四目相遇,刘传经赶紧移过目光;她看了看刘传经,还有与他随行的母子,眼神很平静,后来一同上船去四通口,再就记不得了。

    刘传经心中的“青苹果”,她叫黄玉珍,两家中间只隔着张春生和黄春佬家,第三家就是她家,她的幺叔黄幺也挨着她家,黄家三兄弟房屋都连在一起。她的父亲在刘传经不记事的时候就离世了,据说死于肺结核。她有两个哥,大哥叫黄官强,二哥叫黄官海,小哥夭折于十四五岁,具体什么病谁也不知道。黄玉珍的母亲是个半哑女人,她只是反复地向村民们说,她的小儿子死于风灌肚痛。小时候孩子们常在一起玩耍,在队里上学,总是刘传经去邀黄玉珍一起去东边的小仓库里上课。有时候去喊她居然还在梦里,迷迷糊糊起来,背了书包就一起去上学,其实学校也不太远,直线距离四百余米的样子。

    夏季傍晚,暮色苍茫。堤边水塘边有勤快的女人在洗涮衣物,再晚一点,有人把竹床搬到堤上纳凉,堤上有三五人在一起聊天,……江边的树林中传出男女的打情骂俏声,月亮斜挂柳枝,半遮脸面。真是“月上柳树头,人约黄昏后”。这情形在当时司空见惯,刘传经压根没往心里去。

    每次登上长江大堤,对岸十里钢城,灯火辉煌,东边渐升的玉盘似的月亮把银色抛洒,淡淡江雾蒙蒙胧胧其间伴有悠扬的笛声,那笛声仿佛凭轻风借淡雾回荡在这幅自然水墨画中。江水披着银色的月光,喘息着缓慢地向东流淌,仿佛它们也想多停留片刻,好记住这美妙的笛声。

    涛声依旧,笛声未闻,因为当年的吹笛人后来落实政策,去了英山县文工团。

    刘传经记得,高中毕业后回到广阔天地,这天下午他与黄玉珍在棉地里交谈过一次。由于她没有读什么书,刘传经觉得她应该学点文化,就想送她一本字典。可是他胆子小,不敢明着给。一夜,他偷偷地把字典从她家的窗户里塞进去了,里面还夹着一张字条,写的什么,到死也想不起来,可以肯定的是与爱情无关,他只是觉得她应该认识更多的字。

    这段文字由一阵风提供,黄玉珍收到这本旧字典,里面居然还有字条,她看了看有如甲骨文的内容,因为刘传经的刘体字要趁热看,时间长点,自己都认不全。也难为黄玉珍七猜八想,最后通过她的妹妹,(幺叔的继女)传过来一张回复纸条。刘传经展开看了“字典可以收下,可是她们家已经答应天兴洲的亲事了,谢谢你的关心。”

    看到这纸条,刘传经心里觉得黄玉珍误会自己了,因为他不是那个意思,但不能说出来,怕伤了她的自尊。再后来父亲退休,刘传经顶替就业成为吃商品粮的国家职工,就没有后来了,那次码头一见成为最后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