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生大明当昏君 » 第一百四十八章:王之臣这脑子是怎么想的?

第一百四十八章:王之臣这脑子是怎么想的?

    此时的毛文龙也带着东江士卒和三万多从宁远城救出来的百姓回到了东江。

    东江并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由大大小小十几座海岛组成。

    毛文龙一回来就将这些人分散安置。

    要是这么多人集中在一座海岛上,保不准会出什么事。

    这些琐事自然有人会去处理,毛文龙则是急匆匆的去见高起潜和赵率教。

    这两人手里可是掌握着几十船的粮草。

    毛文龙此时也不知道高起潜和赵率教是什么心思,会不会帮自己。

    毛文龙只知道,如果拿不到粮草,毛文龙带回来这些人,反而会成为整个东江镇的催命符。

    到时候整个东江镇都可能因此完蛋。

    “毛帅,你可算是回来了?”

    看到毛文龙,高起潜连忙笑呵呵的打起了招呼。

    赵率教则是在高起潜身后拱了拱手。

    赵率教之前也是和毛文龙见过的,只是双方没什么交情。完全就属于熟悉的陌生人。

    “高公公,赵总兵。毛某军务在身,实在抽不开身,让两位久侯了。”

    毛文龙话音刚落。

    赵率教连忙往前一步。

    “敢问毛总兵,宁远和锦州现在情况如何?”

    也难怪赵率教着急。赵率教被迫来东江之前,皇太极亲率六万大军赶赴辽东湾。这让赵率教对王之臣还有锦州的命运十分的忧虑。

    而且赵率教危急之下带走了所有的粮草。此时的他也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

    毛文龙拱手笑道:“这次多亏赵总兵当机立断,将粮草运走。鞑子大军因为缺粮,已经北撤了。锦州没事,王督师也顺利率军进驻了锦州城。”

    “北撤了?王督师和锦州都没事?”

    赵率教只感觉晕晕乎乎的。心里也是松了口气。

    鞑子竟然因为缺粮北撤?那自己当时将粮草运走似乎还是有功无过。

    接着,毛文龙大致讲述了自己之前和祖大寿对整场战役的推测。

    赵率教听的是大汗淋漓。

    此时的赵率教只是心中暗道侥幸。这次他仓促为王之臣制定的作战计划,竟然完全落入了皇太极的算计之中。险些酿成大错。

    “鞑子外出征战,竟然一点粮草也不带吗?”

    赵率教在辽东多年,知道后金习惯以战养战,就粮于敌。

    可是连坚持一两天的粮食都不带,那就有点太冒失了吧。

    况且这次是皇太极亲率十几万大军出征,如果不做精心的部署,那也实在太过儿戏了吧。

    毛文龙笑道:“这还是多亏了刘兴佐参将。是他联络了鞑子军中的旧部,烧了鞑子的粮草。”

    “原来如此。”

    赵率教此时看向毛文龙的眼神有些复杂。

    此时赵率教已经明白了所有的前因后果。虽然赵率教果断带走粮草,为逼皇太极撤军立下了关键性的功劳。

    但是赵率教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毛文龙先一步焚毁了鞑子粮草的基础上。

    不然鞑子根本就不缺粮食,就算没从赵率教手中抢到粮食,也无关大局。

    和辽东其他将领一样。赵率教之前对毛文龙的印象也是不怎么好。

    此时的赵率教虽然不像是祖大寿那样对毛文龙心悦诚服,但是至少不再那么敌视了。

    “赵总兵,听说你这次带了一些粮草过来。不知道可否接济我东江一二。”

    “这?”

    赵率教闻言有些犹豫了。

    之前率战船北上,固然有高起潜劝说的原因。另外一点,也是因为鞑子阻断了赵率教前往锦州的路线。

    当时赵率教已经完全走投无路了。

    回山海关,那搞不好就会被扣上一个临阵脱逃的罪名。

    所以赵率教心灰意冷之下带着粮草来了东江。

    可是现在知道王之臣和锦州全都安然无恙,赵率教的心思又活络过来了。

    现在再将粮草运往锦州,或许还可以将功补过也说不定。

    “毛总兵,实在抱歉。这些粮草是王督师亲自下令运往锦州的,在下实在不敢擅专。”

    赵率教也不说不给,但是却踢起了皮球。

    “赵总兵,不是我想让你为难。这次鞑子北撤之前攻陷并且焚毁了宁远。城中百姓大都被活活烧死,只有三万百姓逃了出来,现在全都跟着我来了东江。如果没粮食,不仅这些百姓,还有东江上下也全都要活活饿死了啊。”

    毛文龙都差点要哀求赵率教了。

    “鞑子焚毁了宁远?烧死了大部分的百姓?”

    这个消息让赵率教有些震惊。

    王之臣之所以仓促出兵,就是因为宁远被鞑子大军围困。所以宁远的陷落赵率教并不意外。

    但是鞑子将宁远焚毁,将城中的百姓全都烧死,这就有些骇人听闻了。

    不过随即赵率教也反应了过来。

    没有了粮草,鞑子确实根本没办法带这些百姓北归。

    只能说,这场祸患,同样和毛文龙,和赵率教脱不了干系。

    “可是。。。”

    赵率教陷入了纠结之中。

    就在此时,高起潜站了出来。

    “赵总兵,咋家觉得,这粮食还是留在东江为好。”

    “嗯?”

    赵率教和毛文龙同时看向了高起潜。

    高起潜开口说道:“虽然咋家不懂打仗的事。但是刚才听你们说起,这奴酋皇太极是希望王督师率军进入锦州的。现在奴酋缺粮,回去了,可是万一那奴酋去而复返呢?”

    高起潜的话让赵率教浑身一震。

    这个问题之前恰恰是赵率教忽略了的。

    鞑子大军北撤,是因为缺粮,而不是因为惨败。

    也就是说鞑子大军还具备再次发动大战的实力。一旦。。。

    赵率教一时之间都不敢去想了。

    而且赵率教忽然想到,还有另外一个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现在依然没有人手可以运粮。

    就算路上没有鞑子袭扰,赵率教也无法将粮食搬到锦州去。

    还有一点,就算赵率教将这些粮食全都运达锦州。也只是能让锦州的军民再多坚持几个月。

    一旦鞑子大军长期围困,这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赵率教左思右想,最终还是决定亲自赶赴锦州,去劝说王之臣离开锦州。

    “毛总兵,我可以分你十船粮食。其他的还要先暂存在这边。”

    不是赵率教不想将粮食全部带走。

    实在是赵率教也无能为力。就算粮草再次运送到辽东湾,也还是只能飘在海上。

    毛文龙闻言大喜。

    “多谢赵总兵了。”

    虽然赵率教留下的粮食不多,但是绝对可以解燃眉之急。

    “赵总兵,在下还有个不情之请,希望能借助水师的战船,将宁远的百姓运到天津去。”

    既然这些战船不再装载粮草,毛文龙干脆借来运人。

    东江也有船只。可是以小船居多。运送能力实在有些。

    而且在海中行船,明显战船更安全一些。

    赵率教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这些从宁远逃出来的百姓,按理来说,本就是该辽东督师王之臣那边来安置的。

    毛文龙这算是帮忙。赵率教又有什么理由不答应。

    “既然如此,那我就先赶赴锦州了。”

    赵率教带着自己的几个亲兵,直接上岸,骑马赶赴锦州。

    从陆路走,明显更快一些。

    目送赵率教离开,高起潜也开口笑道:“毛帅,咋家也该回京了。这里的情况,还是尽快让皇上知道为好。”

    “那我送送高公公。”

    此时的毛文龙感觉高起潜亲切了许多。同时也让毛文龙对朱辰这个皇帝的信心更足了一些。

    看一个人,看围在他身边的人,就足以看出这个人的秉性了。

    起码现在看到的卢九德和高起潜,都算得上是深明大义的了。

    至少在毛文龙见过的太监中,算是比较好的了。

    随着蓟镇的军队陆续入驻山海关,孙承宗心中的担忧才稍微减弱了一些。

    经过几天的休息,曹变蛟身体已经好了许多。

    禁不住曹变蛟的再三央求,加上孙承宗也希望知道辽东的具体战况。于是孙承宗打算让曹变蛟带着十几个骑兵直接出山海关北上去查探情况。

    毕竟都过去快半个月了,竟然连一个溃兵都没有。

    这实在有些反常。

    宁远,锦州,再加上王之臣带去的大军。足足有将近二十万。宁远和锦州的百姓加起来也有将近二十万。

    就算鞑子再凶悍,也不可能将这么多人一网打尽。至少还能逃回来几个啊。

    现在一个都没有。要不然就是败的太惨,要不然就是还没打起来,被困住了。

    从山海关到锦州,走陆路,距离明显要近的多。

    可是曹变蛟刚出山海关,还没走出十里,就碰到了从锦州城赶过来的传令兵。

    “八百里加急,锦州大捷。”

    传令兵直接大喊一声,停都没停,径直朝着山海关而去。

    “大捷?”

    曹变蛟都听糊涂了。

    按照当时的形势,能不惨败就已经不错了,怎么可能大捷?

    不过这起码是好消息。能报捷,那就说明锦州至少还在明军手中。

    “将军?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既然报捷的信使已经到了,自己这些人还有必要去打探消息吗?

    曹变蛟摇摇头。

    “我们继续赶往锦州查探。八百里加急,孙督师是无权查验的。”

    虽然曹变蛟不知道八百里加急报捷到底是报的什么捷?但是曹变蛟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很快,孙承宗也接到了消息。

    不过按照规矩,孙承宗也不能相信打探。具体的捷报只能送到京城兵部之后,再由兵部进行通报。

    随即,孙承宗就接到了大批宁远难民由水师战船运达天津的消息。

    这让孙承宗是更加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论对辽东的了解,整个大明朝孙承宗绝对是首屈一指的。

    宁远城距离海边可不近。这些难民竟然不是沿着宁远锦州山海关一线逃亡,而是跑去海边。

    偏偏水师的战船就在那里。

    这绝对是有人在统一指挥调度。

    可是思来想去,孙承宗也想不到会是谁。

    有能力,并且有权力这么做的,整个辽东也就那么几个人。

    不过起码这是好事。

    孙承宗为了了解第一手的信息,只是带了几个随从,就轻车简从赶往了天津。

    快到天津的时候,孙承宗迎头碰到了正打算回京的高起潜。

    从高起潜的口中,孙承宗对辽东目前的局面有了大致的了解。

    孙承宗没想到,短短的几天,竟然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

    对于毛文龙,孙承宗也有一定的了解。

    虽然对毛文龙不是深恶痛绝,但是孙承宗也不大瞧得上毛文龙。

    可是没想到,这次解了辽东危局的竟然会是毛文龙。

    只能说是天佑大明吧。

    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孙承宗的心也同时揪了起来。

    相比赵率教等人对鞑子会卷土冲来的忧虑,孙承宗则是笃定鞑子一定会再次南下。

    “王之臣这个蠢货。”

    孙承宗气的在心中大骂。

    宁锦防线最要紧的就是锦州和山海关。只要守住了这两个地方,那鞑子就绝对不可能从这里踏入关内一步。

    可是将山海关的大军全部带去锦州,这就让王之臣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锦州之所以能被孙承宗选为这条防线的核心。就是因为周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有两万兵马,绝对可以让锦州城固若金汤。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有充足的粮草。

    不然坚固的城池反而会变成囚笼。

    按照孙承宗的部署,锦州和宁远根本就不应该有百姓存在。应该完全打造成军事堡垒。

    可是在孙承宗被弹劾,辞去辽东督师之后。

    这条规矩就基本形同虚设。

    毕竟士兵也是人,他们也有家眷。那些将领也希望生活的舒服一点,而不是面对冷冰冰的军营。

    所以百姓进驻不可避免,而且越来越多。

    这不免会加重运输补给的风险。

    现在王之臣率领十几万大军进驻,让补给线完全就供应不过来。

    十天半个月还好,旷日持久,这么多人,吃都能将锦州城给吃垮。

    毕竟锦州附近天寒地冻,再加上鞑子市场骚扰劫掠,出产的粮食完全可以忽略。全靠关内运送。

    也不知道王之臣这脑子是怎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