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冲向繁华 » 第四十六章 晨志公司

第四十六章 晨志公司

    单纯建厂子,成立新的企业,巴特尔自然非常支持。

    除去政绩不说,这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能招聘工人,能带动经济,还能自力更生。

    可伍志强是他最看好的年青一代,巴特尔不得不多一种审视的目光,有把把脉的意思。

    被服厂的成功是不可复制,搞车子也不和做衣服一样,随便弄点儿布匹,找几个会针线活儿的人就能做出来。

    如果机械厂那么容易玩得转,乌兰头号企业乌兰机械厂就不会只是制造一些吹风机,剃须刀之类的小玩意儿了。

    技术、人才、资金,缺一不可。

    资金方面巴特尔倒是不担心,伍志强刚刚接了外国的大单子,定金早就过来了,富得流油。

    若不是巴特尔清正廉明,都有一种让市委从伍志强那里沾沾光的想法。

    巴特尔担心的是人才和技术,这两点也是重中之重。

    我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历史转折点,技术落后,人才稀缺。

    有点儿什么好技术,各厂子都恨不得捂到地底下,深怕被别人弄了去了。

    人才方面,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过人的本领,在厂子里都能娇惯的敢和一把手对着干,一把手还舍不得把你咋么滴。

    其中情况你去挖人,显然是不可能。

    就算能挖的动也不能挖,就伍志强这企业的性质,敢去挖人就是薅羊毛,追究起来责任重大。

    巴特尔虽然是市委领导,但原则性上的问题,不会因为看好谁,或者和谁的关系好就能行的。

    伍志强倒是说自己弄了一些技术人员,创建公司这些人肯定要有备案的,巴特尔看过了,毛线个技术人员。

    文化水平最高的是高中毕业,还有两个是初中生。

    逗呢?

    70年代虽然知识分子还十分断缺,可也没缺少到初中高中文化就担任研究人员的程度。

    在一些高学历人眼中,初中高中文化,只不过是刚刚脱离文盲水平而已。

    不然的话,咋么就扫盲扫盲,最后扫出了个九年义务教育这个好政策呢。

    行,就算你有研究人员,可一个机械厂也不能就你一个厂长加上几个研究人员吧。

    钳工、焊工、柳工等等,一个不能少,而这些人伍志强现在一个没有。

    巴特尔考虑到的这些,伍志强自然也考虑到了。

    以当世人的眼光来看,伍志强的这个晨志公司的确不应该创建。

    能不能赚到钱不说,一个政策清扫挂靠公司,伍志强血本无归不说,还的有受牵连。

    但作为后世人,伍志强知道政策方面会越来越开放,到时候巴特尔担心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趁着现在不占据一定的先机,等以后各种大大小小的机械厂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伍志强在入这一行需要费很大力气,竞争力大的很。

    当然,现在和巴特尔说这些,巴特尔肯定不信。

    人家一个大市长都不知道的事儿,你一个普通小厂子知道啥。

    微微一琢磨,伍志强只能还个说法:“我打算先把厂子成立起来,试试看能不能研究出咱们乌兰自己的产品。

    放心,前期不会把厂子扩大,有几个研究人员,再找几个退休老师傅足够了,这根本花费不了多少钱。”

    “单成立一个空壳公司也没啥意义的嘛,浪费钱不说还浪费精力,有这精力你在被服厂多出出力,再哪一些订单,咱们乌兰待业青年这方面比别的省市好很多,但还是有很多的嘛。”

    “订单我会拿的,事实上国家很快就举行第二次展销会,到时候我还会去参加,争取再哪一些订单回来,但这并不妨碍成立机械厂啊。”

    两个小时候,伍志强才离开巴特尔的办公室。

    足足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巴特尔,得到巴特尔的同意。

    当然,成立新公司是大动静,巴特尔也不能自己说了算,还要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不过悬念不大。

    事实上不考虑亏赚的情况下,巴不得多一家企业公司什么的,到时候那些待业青年又有了去处。

    减轻家庭负担,待业青年们也能自己赚钱,有了钱腰杆子就硬,也敢考虑是不是能处个对象,是不是可以结个婚也能养家糊口……

    五天后,在乌兰和X县的交界处,一块荒地正有一个施工队干的火热朝天。

    趁着缓口气的空闲,一位名叫李二的工人凑到一个领导模样的干部身边笑道:“王科长,咱们现在建筑的晨志公司也是伍厂长的吧?”

    这领导也不是别人,正是前段时间帮伍志强扩大被服厂盖房子的那个王科长,施工队也基本都是原班人马。

    王科长也有些感慨:“可不是么,都是要紧任务,这个晨志公司的厂子不比被服厂那块儿小,任务也重,还是要求半个月建造出宿舍和研究室,一个月内完工。”

    王科长有些牙疼,给伍志强干了两次,两次都是加急任务,每次接任务的时候市委方面都要求他立军令状。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把所有人员都召集过来,也的加班加点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幸好伍志强给的待遇不错,工人们加班也乐意,省的他这个领导注意有人会偷懒,只需要盯紧质量问题就行。

    得到王科长的答复,李二心理不是滋味儿:“人和人咋就差距这么大呢?咱们天天受苦,干的都是累活儿,一个月加上补贴也就四十来块钱,这还算工资高的。人家伍厂长小年轻一个,毛都没长齐,一个月能赚多少鬼知道。

    别的甭说,就被服厂和现在这地方建筑就要不少钱,也舍得花,他自己能赚的少?”

    言语之间,酸溜溜的味道不易言表。

    这话猛一听,实话。

    是啊,人和人都一样,都是一个肩膀上扛着一个脑袋,可差距咋么就这么大呢。

    凭什么他在那里指手画脚别人就的累死累活,到头来人家指手画脚的那个人拿大头,受苦的反而拿的连人家指甲缝那点儿多都没有。

    是啊,凭啥?

    王科长曾经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很显然,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微微斜着眼看了李二一眼,淡淡地问道:“我问你,你会普通话不?”

    李二不知道王科长为啥突然有这么一问,不过还是尴尬地笑了笑,老实回答道:“不会,连咱们乌兰的普通话都不会,就算是会,乌兰普通话也不行啊,没听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乌兰人说普通话嘛。”

    只会说乌兰普通话的王科长抽了抽嘴角,但承认李二的吐槽。

    比如乌兰普通话里的啦塔啦塔(聊一聊),咋介啦(咋么了),康不康(服不服),等等一系列外地人能听懂但理解不了的词语,王科长也无力吐槽。

    “可是伍厂长那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儿会标注的普通话,还会好几门外语,出国都不用翻译的那种。”

    李二:“……”

    “上次展销会很多企业占据好的展览位置一毛钱订单都没拿到,而就是你说的那个毛都没长齐的小屁孩,只利用休息区,还是整个展销会最偏僻的休息区,硬生生拿了3500万美元的订单,还帮咱们乌兰服装厂拿了大订单。”

    李二:“……”

    不等王科长继续说话,李二赶紧操起手中的铁锹开始干活儿,好像刚刚和王科长说话的不是他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