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拯救大明:我为秉笔太监 » 发展新军

发展新军

    王承恩在皇宫中精挑细选了一百个十六岁以下的小太监,将葵花宝典的剑法分给他们,在秘药的帮助下,这一百个小太监很快全都修练成功。

    东厂想要变得强大,需要高手,需要大量的高手。

    数日来,这些小太监的进步非常大,有的甚至已经到了二层。

    秘药的效用极其出色。

    王承恩又主从十几万京营中挑选出来五千厂卫,步兵三千六百人,炮兵四百人,骑兵一千人,一共五千人。

    步兵均配有一杆火铳,炮兵配有红夷大炮,佛朗机炮,虎蹲炮,火龙出水,神机箭等,装备在整个明军中颇为精良。

    可以说,这五千人就是整个京营的核心战斗力。

    而这五千厂卫的主将是明末号称江北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这黄得功年少时就无比的勇猛,十二岁的时候偷喝了母亲徐氏酿的酒,徐氏责怪他,他笑着说赔。为了赚酒钱,黄得功就拿了一把刀混在官军中,跑到辽东战场上砍了两个敌人的头颅,领了五十两白银的赏钱,回家献给了徐氏,说赔那酒的钱。后来黄得功参军,每次作战前都要喝上两口,然后深入敌方军营,不顾生死,不计利害,被称为黄闯子。

    为切实提高东厂战斗力,王承恩选任人才极为用心,进入勇卫营的将官更是王承恩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

    如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黄得功,这样善战的武将让厂卫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崇祯对于这东厂厂卫寄予厚望,给官兵开出的待遇也是极为优厚。

    “末将黄得功,拜见厂公!”

    黄得功终于发现了王承恩一行人,连忙过来参拜。

    王承恩将他唤起,并问道:“黄参将,现在厂卫营每日是如何操练的?”

    黄得功回答道:“回厂公,厂卫营每日两操,各一个时辰,分别操练步阵、操枪、骑射、炮和藤牌技术。”

    王承恩摇了摇头,道:“不行,操练这些作用不大,以后厂卫营的操练项目全部改掉,改为武装急行军,军队搏杀,火铳射击,战阵......”

    黄得功闻言,顿时着急了,大声道:“公公,这操练项目怎么能改.......”

    “别急,之前的操练是适合冷兵器的操练,但咱家还有陛下他老人家要的是一支火器军队,明白了吗?”

    “末将,领⋯领命。”

    王承恩早已计划妥当,当初自己训练一百名太监,如今自然想用这一百名太监训练五千名厂卫,而将厂卫营牢牢的控制在手中。

    以往的传统军事训练,适合冷兵器作战,而王承恩在厂卫营实施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是为了让训练科学化,更加适合以后的火器作战。

    想到这王承恩拿过厂卫营中一个士兵的鲁密铳,仔细看了片刻,他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么老的火枪,相对于后世的步枪来说,简直老掉牙了,可这鲁密铳却是目前明军中最先进的火铳。

    鲁密铳在大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火器研制家赵士桢于仿土耳其鲁密国(罗姆苏丹国)所进贡的火绳枪改进的,比鸟铳(火绳枪)和三眼火铳都要先进,主要表现在射程远,威力大。

    射程可达百步,大概一百五十米,而且加上了火门装置,可在大风环境中使用,这是火绳枪和三眼火铳都不具备的功能,缺点就是比较重。

    王承恩看了半天,让人上火药,自己准备试射一次。

    “公公,万万不可啊,这东西容易炸膛,太危险了。”不仅是掌管火铳的士兵,连黄得功都立刻上前阻止。

    王承恩也吓了一跳,这才想起来,大明火器虽然发展的非常好,京营中几乎可以做到人手一把火铳,地方卫所中的普及率也极高,并拥有地方火器制造。

    但因为质量原因,容易炸膛炸伤士兵,以至于很多士兵不愿意使用,大明火器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止。

    到了明末,士兵宁愿拿刀上阵都不愿用火铳对敌,就怕没被敌人杀死,反被自己手中火铳炸伤炸死。

    “火器这般强大,却连烧火棍都不如,真是可恼!”

    王承恩隐隐有些发怒,大明如果好好发展火器,凭着强大的火力,哪有建奴什么事情?

    说到底,还是制造上贪污,偷工减料,导致火铳、火炮等质量不过关,让士兵畏惧。

    王承恩突然又想到了个问题:“为何陛下禁卫军配置的火铳质量没问题?”

    禁卫军也每日操练火器,为何却很少爆出炸膛的问题?

    黄得功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陛下万金之躯,是大明的未来,兵仗局的人再混账也不敢让陛下以身犯险,因此给陛下禁年配置的火器都是精心打造的,而且定期检查更换。”

    王承恩点点头,还算这些人有点数,同时他也确定了,大明的火器,并非真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出在了制造上。

    其实那几百支火铳也贪不了多少银子,万一皇上哪天心血来潮打几发火铳玩玩,万一打的时候火铳炸膛了.......

    那兵仗局上下估计连条狗都得掉脑袋,他们自然不敢拿命来赌。

    “找专业的人,把厂卫营中质量好的火铳都挑出来,完成了告诉我情况。”王承恩命令道。

    这样可不行,必须要让厂卫营用上质量合格的火器,冷兵器战斗,即便军队再勇猛,几场恶仗下来,人也拼的差不多了。

    现在好的兵源不好找,就算找到了还得花大量时间操练、实战,大明没几年了,等不了,也耗不起。

    如果用火器的话,就会有很多优势,首先就是威力比弓箭强大,射程也比弓箭远。

    一个合格的火铳手,只要不是蠢货,最多只用一个月的训练就够了。一些脑子快,手脚灵活的人,只用四五天就能上战场,同时火铳对士兵的体力要求不高,十几岁的少年就可以操作。

    对于鲁密铳,王承恩还是有些不太满意的,他想使用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燧发枪,不过目前的话,应该只有欧洲才有。

    燧发枪,是利用撞击燧石的方式进行点火发射的火枪,和火绳枪相比,优点太多了,射速更快、口径更小、枪身更短、重量更轻、后坐力更小、射程更远等。

    特别在夜战的时候,火绳枪燃烧火绳的火光和气味,容易暴露士兵的目标,燧发枪就没有这种担心。

    大明有个官员在这个时期也发明了燧发枪,同时上疏要求在军队普及,不过因为朝廷没钱而没有推广开。

    那个官员叫什么来着?王承恩一时想不到他的名字了,不过现在应该还活着,他只能等回司礼监后通过查看以往的奏疏卷宗,再找出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