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拯救大明:我为秉笔太监 » 谋划兵仗局

谋划兵仗局

    听到孙和鼎一口拒绝,王承恩表示理解,当然不会就这么放弃,接着又道:“咱家也曾听闻过孙大人的才能,被奸臣诬陷身死,真乃国之损失。”

    王承恩的这句话,让汤若望和孙和鼎心中震惊,没想到王承恩一代阉人竟有如此见识。

    特别从他口中说出奸臣二字,在场包括徐盛和吴忠等所有人都知道,他口中的奸臣指的是谁,那可是当朝内阁首辅,温体仁啊。

    “公公.....”汤若望小声的提醒王承恩,想让他说话注意一些。

    王承恩并不觉得自己冒失,接着道:“怎么?构陷忠臣,他温体仁不是奸臣?”

    “公公,请别再说了.......”孙和鼎连忙劝道。

    王承恩能当场表明立场已经让孙和鼎大为感动了,然而,王承恩说的这番话,也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奸臣构陷是不假,然而最终下令杀孙元化的是崇祯啊,王承恩这么说,不是变相的指责当今皇帝吗?

    王承恩当然知道这层道理,他却不怕,这里除了汤若望和孙和鼎,就是燕云十八骑与湘西四鬼,他们是绝不会出卖自己。

    至于汤若望和孙和鼎,除非脑子有毛病才去告发他。这也是他敢直言的原因,一切为了拉拢汤若望和孙和鼎。

    王承恩见时机差不多了,不再废话,直接说出了最大的筹码:“孙先生请放心,有朝一日,我定会为令尊平反。”

    听到当朝厂公的亲口承诺,孙和鼎身体微颤,随后当场下跪,眼睛有些湿润,道:“草民愿为公公效死!”

    王承恩扶起了孙和鼎,又看向汤若望,道:“汤先生,咱家会奏请陛下,为你们天主教御赐牌匾的,这样会对你的传教有些帮助。”

    “多谢公公,公公真是一位奇人,虽为阉人却有儒林风范。”汤若望兴奋的有些手舞足蹈。

    看到被搞定的二人,王承恩自然十分高兴,三人开始坐下详聊。

    王承恩将后世燧发枪的发展大概讲了一遍,想为他们二人的研究有个目标。接着又和汤若望和孙和鼎二人聊了许多关于天文,数学等领域的学识。

    汤若望和孙和鼎对视一眼,皆感觉对方眼中的震惊,眼前这个太监,还是人吗?竟然知道这么多?有些学识居然比他们二人还要超前。

    莫非真是天佑大明?到了现在,一向不迷信的汤若望和孙和鼎居然对信仰产生了一丝动摇。

    谈完后,王承恩先稳住了汤若望和孙和鼎,让他们先在这里的实验室先研究,等他回宫请示崇祯皇帝,再安排他们。

    ⋯⋯

    稳住二人后,王承恩去了趟兵仗局,想看看能否先把汤若望和孙和鼎安排进去。

    这次他倒是没有微服出来,而是带了十几名东厂太监,他觉得对于这些中饱私囊的酒囊饭袋,没必要做什么礼贤下士。

    兵仗局位于皇城西侧的安富坊,就是后世的北长街,福佑寺附近,有掌印太监和提督军器库太监各一名。

    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王承恩来到了兵仗局。

    刚到门口,就见兵仗局的掌印太监和提督军器库太监,带着兵仗局中的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等共几十人在外迎接,齐声道:“恭迎厂公。”

    王承恩看了他们一眼,按照流程回了一礼。

    为首的掌印太监凑上前来,先做自我介绍:“奴才兵仗局掌印刘荣,请公公训示。”

    王承恩点点头,看了一圈没发现有造枪造炮的地方,这里就是一处办公的官署。

    他开门见山道:“生产火器的地方在哪?”

    掌印太监刘荣连忙回答道:“回禀公公,生产火药的地方在西直门街北的安民厂。”

    “那工匠呢?”王承恩继续道。

    王承恩清楚,皇城里面二十四衙门,只有几个为首的管事是太监,其它的官员和工匠们都是正常人。

    军器库提督马献祥回答道:“回公公,工匠在火药司和安民厂。”

    “现在兵仗局有多少工匠?”王承恩问。

    “大概二百多名吧。”马献祥回道,工匠们是属于他在管理。

    王承恩查过卷宗,在正统年间,兵仗局的工匠还有三千多名,到了隆庆年间,只有一千七百多名,如今居然只剩下二百多名。

    王承恩皱眉问:“生产的火器质量如何?”

    刘荣赔笑道:“公公,我们兵仗局生产的火器,那质量绝对没问题,陛下的禁卫队都使用兵仗局打造的火器呢。”

    “这帮孙子,睁着眼睛糊弄咱家!”王承恩心中恼怒,却没有当面揭穿,接着又问了几个问题,

    得到的回答都是好好好,王承恩知道,兵仗局的几个太监,压根就不怕他去安民厂查看检验火器。

    因为在天启六年的时候,王恭厂火药库发生大爆炸,死伤数万人,甚至波及到了皇宫,连天启皇帝不满周岁的皇太子朱慈炅在宫中也被砸死。

    当时那事情也没怎么处理,主要是因为当事人都死翘翘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挂了。

    自那以后,火药库改建在西直门的街北,改名为安民厂,寓意安定民心,不会再爆炸了。

    然而因为管理不当,后来又发生过几次小爆炸,这让周围的居民再也不相信什么安民了,纷纷搬走,以至于附近的房价都便宜了许多。

    于是安民厂附近,成了京城权贵们耳提面命,教育晚辈们千万不能去的地方。

    工厂是不能去啊,谁带他去简直就是将自己的脑袋摘下来送人。

    王承恩自己也不敢去,安民厂那些蠢货,平时拿着铁铲将结在一起的火药铲开,火花滋滋的冒,不炸才怪呢,他可不敢去送死。

    没多久,王承恩就带人离开了兵仗局,他心中给兵仗局几个掌权者的评价是:一群溜须拍马,欺上瞒下,贪污无能的庸才。

    不能指望这些蠢货,看来得另外想办法将汤若望和孙和鼎安排好。

    当天,王承恩从兵仗局回宫后,就去乾清宫觐见崇祯皇帝,想参兵仗局一本。

    紫禁城,乾清宫。

    “最近接掌了东厂,感觉如何?”崇祯笑吟吟的问。

    “黄参将很是了得,将京营中最精锐的将士都集中到了厂卫营,省了厂臣不少的事情。”朱慈烺认真道。

    他说这番话是发自真心的,黄得功对厂卫营确实费了很大的心血。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黄得功的忠心朕是知道的,他一向做事谨慎认真,这也是朕将他从南京调回来并重用他的原因。”

    “陛下,厂臣想去整顿兵仗局。”王承恩开口道。

    “兵仗局怎么了?”崇祯不解,看向王承恩。

    王承恩说道:“我大明有火器之利,为何还会败给建奴?”

    王承恩不能指望崇祯回答他,只能自问自答,道:“我大明火器犀利,装备也很普及,却很少有人使用,无非就是质量不行,容易炸膛,士卒不敢使用而已。”

    王承恩见崇祯若有所思,接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强火器制造才能挥发特长。如今厂卫营中所配备的火器,合格率只有三成多一点,严重影响了军队的作战能力,所以厂臣恳请陛下能够让厂臣整顿兵仗局。”

    黄得功不久前报道说,已经将厂卫营的鸟铳全部进行过检测,四千支鸟铳,合格的只有一千五百支,这让王承恩非常的恼火。

    一千五百支合格火铳,连全军人数的一半都不到。

    不过黄得功也告诉王承恩,尽管这些火铳都算合格品,但一根管铳的寿命有限。

    正常一根再好的管铳,发射总数次也不能超过八十次,一但过了这个次数,同样也可能会发生爆管,因此必须经常更换管铳。

    另外,一根管铳的连续发射数次不能超过三十次,一但达到三十次,必须要等管铳完全冷却之后,才能继续使用。

    王承恩听闻后,越发的觉得兵仗局要握在手中,所以今日趁机请命。

    崇祯对这些损害军队的蛀虫极为的厌恶,有些微怒道:“兵仗局这帮混账,想重蹈魏阉的路子吗?王伴伴,你去查,给我好好的查他们!”

    王承恩闻言心中顿时踏实了,脸上却并没有表露出什么,道:“陛下息怒,厂臣定会给这些内臣一些警示。”

    接着,二人换了其他的话题,崇祯又问了一些问题,然后有意令王承恩掌兵。

    同时崇祯也会问一问王承恩于一些奏疏的看法,时不时的还讲一些批阅奏疏的方法和手段,来体现君王的莫测。

    时间还是过得很快的,崇祯皇帝看看时辰差不多了,就看着王承恩:“王伴伴,今天就到这吧,明天朝会时你参兵仗局一本,朕允你先斩后奏给那群东林党看看朕手中又有剑了。”

    王承恩与崇祯皇帝施完礼后出了乾清宫,心中十分的高兴,暗暗给这个皇帝疯狂点赞。

    崇祯皇帝不仅准许他办掉兵仗局,还给了他先斩后奏的特权。真是双喜临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