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寡人周天子但在战国时代 » 020 诸侯国变法的实质

020 诸侯国变法的实质

    “荀况说的解决温饱,我们还能理解,但大王您说的着几个方面,老臣实在愚钝,还请大王明示。”

    太史出声朝姬延询问,想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少年荀况脸色也有些不解,他只能从温饱的角度来阐述国力,至于大王所说的国富民足、国运安定、战胜守固之本,有些抽象了。

    “农业是国富民足之本,原因在于国家的真正财富是五谷、桑麻、六畜等农产品,只有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国家致富。因为“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所以大周从寡人到司农的官员必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庶人庶人来说,要想达到民财充足的目标,也必须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因为“田野充,则民财足”。对于有国者来说,只有“民财足”,才能“赋敛焉不穷”,也就是说,只有庶人富裕起来了,才能有可靠的财政收入。所以说,发展农业生产是国富民足,经济繁荣的根本。”

    “农业是国运安定之本。,要想使国家安定,首先必须使人民富裕,衣食充足。只有使人民富裕,衣食充足了,庶人才会守法,保持安定的局面,保持国运畅通有序,如果人民贫困,缺衣少食,老庶人在饥寒交迫之中,就会去为非作歹,这样,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要想使人民富裕,衣食充足,就必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只有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才能实现安定。”

    “.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只有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增加了,才能国富兵强;只有国富兵暨,才能战胜守固。所以发展农业生产还是在军事上强大,战胜守固的根本。”

    原来如此!

    众人恍然大悟,

    “其实,华夏最强的几个诸侯国,看似强国的原因是通过变法,但他们变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改变农业关系,达到强国目的。”

    众臣再次沉默。

    姬延有些无语,他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怎么众人还不明白呢,只能再次提点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诸侯国的农田分别属于各自的国君,民众没有自己的农田。”

    “但察觉到民众耕种积极性不高,各国变法的实质就是把土地还给民众,有了自己农田的小农成为自耕小农,由此提升了民众耕种积极性,粮食产量成倍上升,。”

    “因为自耕小农的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成为各诸侯国的立国基础。自耕小农的生产成为各国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每年上缴的租税成为国家财政上的主要收入。”

    众人有所悟,其中许行受到的震撼最大,他干了一辈子农业,从来没想过农业背后的逻辑关系。

    今日周天子一讲,如同打通了他的奇经八脉。

    “感谢大王提醒,让老夫有所悟,各国变法的确是改变小农经济!”

    许行有些激动的说道:“按照大王的思路,三家分晋后,各诸侯国先后实行变法,都是为了维护当时普遍存在的小农经济,所推行的改革政策,都是为了奖励和帮助小农发展生产,从而富国强兵,以便在对外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魏国李悝变法,作尽地力之教,制土分民就在于提高田亩产量,同时推行平籴法,就在于维护小农经济。”

    “晋国六卿分别进行了田亩制度的改革,其中赵、魏、韩三家取得成效较大,于是在兼并过程中造成“三家分晋”的局面,六卿中赵氏推行最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并且不收税。”

    荀况也补充道:“不止他们,秦国商鞅变法,进一步改善了小农经济。”

    “商鞅在秦变法比晋国赵氏更上一层楼,扩大亩制,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实行“百亩给一夫”的授田制,实际上就是推广了赵氏的授田制,只是商鞅增加了庶人赋税的负担据此可知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开拓亩制,征收户赋,都是为了发展小农经济,富国强兵。”

    姬延点头:“不错,你们明白就好。”

    “因为当时各国政权都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自耕小农既是生产的主力,又是作战的主力。这种自耕小农是编入户的良民,不同于身分低下的商人、赘婿,有按法接受分给耕田的权利,除了缴纳法定赋税和定期服役以及战时服兵役以外,生产和生活都是自主的,拥有住屋、家畜以及生产和生活上必需的财物因此能够比较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能够拥有积蓄的财物,有生产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社会经济的繁荣,使得这种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留存。”

    “因为自耕小农的存在,自主积极性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比如其他国家先进的生产农具,铁质农具。”

    “同时各种小手工业适应小农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而有发展。大手工业如盐铁业同样是适应广大的小农需要而成长起来,而且商业也在小农出售多余的农业品和买进生产和生活上的必需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于是造成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姬延一口气说完,只觉得口干舌燥。

    众人的今日的沉默,比平时都多,内心所受到的文化冲击,比平时都强。

    在他们受教育的生涯中,都是阅读经典古籍,名家名篇,从来没有哪位师傅教他们农业关系,更不会教他们分析一个国家国力背后的本质与基础。

    今日,实实在在的有收获。

    荀况用姬延给的思路开始分析:“我大周因为土地没有分给庶人,庶人耕种积极性不高,不能推动其他产业发展,因此,我大周还在普遍用青铜农具来耕种,进一步拉低了粮食的产量。”

    “粮食产量低,国民只能混个温饱,也就无法在生产上有积极性,整个国家就不繁荣了!”

    众臣点头,皆以为然。

    荀况朝周天子恳求道:“大王,我们也学习六国变法,让大周强盛起来。”

    一众臣子也是目光火热的看向周天子。

    他们身为弱国的臣子,面对强大诸侯国的压迫时,也感到十分屈辱。

    只有身后有个强大的大周国,他们的脊梁才能挺得起来。

    眼见众人开悟,姬延欣慰点头,他朗声道:

    “寡人,正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