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寡人周天子但在战国时代 » 045 拜相苏秦

045 拜相苏秦

    燕国位于赵国之上,属于姬姓封国最北边的国家,与胡人、匈奴、娄烦等国接壤。

    向来燕地属于苦寒之地,地广人稀,城池矮小,还时常遭受戎人的进攻。

    但这都是对燕国的刻板印象。

    自从百年前,燕国早就发展成为了制霸一方的诸侯强国,胡人、匈奴、娄烦等戎人再也不敢南下找燕国麻烦。

    由于燕国身处诸侯国最北方,其他五国又在苏秦的游说下结盟,燕国遭受的战国较小,百姓的生活比中原人要好。

    燕国都城蓟,城池高大,夯土结实。

    进入城中,一片繁华景象。

    “这里好多商人啊!”

    孟鲁惊异莫名,这个时代的诸侯国,向来歧视商人,而在燕国的都城蓟,却能够看到商人繁多。

    商人多,物资就多。

    在集市上,孟鲁等人看到了售卖的板栗和红枣,梅子等果品、美酒、稻粮菽麦薯稷等粮食作物、牛羊鱼肉等摊位也有。

    更重要的是,在燕国能够买到盐。

    “给我来十斤!”

    孟鲁大手一挥,立刻购买食盐,连公子咎这种诸侯长子,也对食盐有些眼红。

    这个时代,食盐属于管制品,燕国能够公然售卖食盐,足见这个国家的底气。

    “燕国东部就是渤海,渔业盐业十分发达。而辽西地区,则盛产美酒。”

    姬延突然想起了关于燕国的记载,由于处于寒冷的地区,燕国手工业发达,人们可以穿着牛皮、羊皮制成的皮衣,除此之外,燕国人还可以在附近的戎狄手中买到野兽的皮毛。

    而且火锅最早是在燕国出现的,考古学家曾经发现一只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火锅,燕国贵族们吃着青铜火锅里涮出的牛羊肉片,平民百姓则用着陶土烧制的火锅涮着一些低廉的食材,还有食盐、酒等中原百姓稀缺之物能够上桌,这个时候的燕国,百姓生活富足。

    再看到平民百姓中有不少人拥有自己的马匹做代步工具,而中原人却因为马匹稀少,只能用牛及毛驴等做代步工具,差距明显。

    而且由于靠近戎狄等国家,马匹交易十分方便。

    但是燕国身处农牧交界线处,有自己的马场,畜牧业非常发达,根本不需要跟戎狄等国家购买战马。

    难怪他们的骑兵部队这么多,且强大。

    想到燕国的富足,姬延一时间有些吃味,但心头却是有了计策。

    由于燕国不排斥商人,这个诸侯国商业贸易十分强大,也许可以通过这些商人,从燕国及匈奴、胡林等地购买马匹,以壮大自己的骑兵队伍。

    天色还早,并不是拜访苏秦的最佳时间,也许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一些贸易。

    想到这,姬延在当地人的介绍下,找到了几家家业颇大的商户。

    听闻要购买军马后,这些商户脸色犯难。

    “您要的军马,要多少,我们有多少,可如今赵国与中山正在交战,齐国对我燕国多有防备。”

    “可能马匹还没有到你们那里,就被截胡了!”

    由于秦国断道义渠国,导致中原诸国十分缺马,马匹已经成为了一众稀缺品,马匹根本送不到雇主手中。

    这些商人也想过马匹交易,但因为不现实而作罢。

    “我要的不是军马,而是你们拉货,身材高大的匈奴马!”

    “你们不用送到王畿之地,只要送到高都城就行!”

    听到姬延的话后,众商人眼睛一亮。

    由于这个时代没有发明马鞍跟马镫,骑兵上马困难,他们都选择矮小的马来用作军马。

    高头大马无论多么出色,都不是军马的选择,只能用于拉货。

    而来自匈奴漠北草原的马,属于大宛马,身高体壮,耐力好,力气大,正是拉货的好马。

    想要搞军马,很困难,但是拉货的马,很容易。

    况且高都城在赵国边境,不用冒着风险经过韩国境内。

    交易很快达成,总共订了五百匹高头大马,为了避免引起注意,共由十支商队分四次运到高都城。

    完成交易后,姬延还想购买一些食盐。

    但是,食盐被燕国严格限制,只能在境内出售,不准外卖,商人没有勇气来冒这个险。

    商谈几次未果后,姬延只好作罢。

    既然海盐无法运回大周,只能赶快发展技术,开采井盐。

    这趟燕国之行把一部分军马的问题解决了,来得不亏。

    “走吧,拜见苏相!”

    吃完午饭,在苏代的带领下,姬延等人进入了苏府。

    年过五十的苏秦头发已经发白,但仍在专心编写竹简。对于弟弟苏代的到来,他很是欣喜,热情在书房接见了五人。

    趁着苏家兄弟二人寒暄的时候,姬延撇了一眼苏秦写的竹简。

    桌子上最左边的竹简,上面写着《劝学》。

    看着竹简已经脱皮,磨损有些眼中,显然是已经看了很多遍才有的效果。

    而正在撰写的竹简,苏秦把它的名字取为《战国家书》。

    看着这,姬延微微一愣,继而很兴奋,《战国家书》不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战国策》嘛!

    目光从桌上收回,书架上摆放着成堆的竹简,其中《周书阴符》占据了大多数,还有许多孔子的著作。

    苏秦成名之后,也不忘刻苦钻研之道,姬延深感佩服。

    寒暄完毕后,苏秦问道:“三弟,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跟随苏代的五人,器宇轩昂,不似寻常人家。

    他们肯定不是简单的拜访。

    “二哥,你我都是洛邑人,你本属周王王畿之地的良才,已经离家十几年,漂泊在外。”

    “如今,周天子广招贤才,二哥随我去投奔周天子吧!”

    苏代立刻说出了此行的目的。

    听到弟弟的话后,苏秦笑道:“三弟,如今诸侯国广阔,不投奔秦、赵这样的大国,也可以投奔越、鲁这些地窄民强的小国。为何偏偏要投奔要地要人要钱要物都没有的周国呢?”

    面对二哥苏秦的话,苏代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能用一句“周王室前途较好”作为苍白的辩解。

    苏秦笑了笑:“周朝的前途,已经被分封制搞崩了!”

    “我可以去其他诸侯国,就是不会去已经没有前途的周国!”

    苏秦的话出口,众人的心已经凉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