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陪你一起归园田居 » 19,归园田居_要学会半隐的生活方式

19,归园田居_要学会半隐的生活方式

    19,归园田居_要学会半隐的生活方式

    退休了,归园田居,结伴养老,合群最好,但是不现实。

    农村偏僻,外边的人去归园田居,人生地不熟,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工作的同事。

    一切都很新鲜,但是一切也都很陌生。

    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最好是结伴,约好的朋友或者同事,择三五良友,一起行动,结伴养老。可以一起走路,共同种菜,一起喝酒,喝茶聊天,一起唱歌打麻将,一起活动,日子就过得更丰富。当然大家在一起也有安全感,互相有个照应。

    当我老了,我想找一处山清水秀的郊区,与靠谱的好朋友合买一块地,建一座大庄园,抬头山川田野,低头篱笆鲜花,在唯美的风景中安度晚年。

    简单的圈子,相互照应,相互关心。没有了从前尔虞我诈的烦心琐事,有的只是志同道合的闲情逸致~比起坐在养老院看人眼色,比起蜗居鸽子笼无聊乏味,这样的日子简直是让人向往:三五知己,择邻而居,志趣相投……

    一个大院,几间房子相连,大家有各自的事情忙着,吃饭时喊一声就好了。《桃花源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大概就是最好的同居状态。

    谁说晚年凄凉,谁说老了就要身不由己?谁说年纪大了不能有自己的生活?谁说非要眼巴巴盼着儿女天天回家?

    这样的“搭伴养老“模式,完全让我们能够享受着自己的生活,推开门就是好朋友,打开窗便是山川河流尽收眼底,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得舒舒服服!老得自由,老得潇洒!

    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有事无事互相开开玩笑,一起下下棋,切磋棋,,一起学学太极,有个强身健体的运动,一起去老房子老乡村寻宝,淘点石器古玩,乐呵乐呵,,一起结伴钓鱼,晚上拿回去大家分享,聚餐人多吃饭也省事热闹!打打牌,预防老年痴呆!老年寻宝活动一起捡石头,一起爬山,寻点下山桩或者山野草回家玩!我们当初约了十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寻找乡村民宿,准备归园田居,一起结伴养老。

    当初大家在一起谈这个事都很兴奋,很激动,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一个比一个积极,唯恐把自己落下了。

    但经过一年的考察和寻找,到了关键时刻,真正签约的只有4个人。

    这4个人,准确的说应当是4个家庭,在三年的时光里,有的人因为耐不住寂寞,离不了城市的红尘喧嚣,离不了酒桌上的推杯换盏,逐渐厌倦了乡村的寂寞和无聊,悄悄的离开了;有的人因为还有广泛的人脉和关系,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被一些老板和公司聘走了,继续发挥余热;还有的人忍受不了这里简单的生活,购物不方便,做饭不方便,出行不方便,交友不方便……天冷了不能马上有暖气,太热了不能马上有凉气,也没有饭店可以去吃高档餐,喝高档酒,更没有娱乐场所去消遣和消费,过去了城市和农村频繁切换的生活,我也在城市与农村切换,与我不同的是,他们在城里待个十天半月,偶尔到乡村消遣一两天,我刚好相反,我在农村住个十天半月,回城看看家里人,与家人团聚一两天的时间,带上补给和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又返回了。

    更重要的是“结拜养老”这个模式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比如我们4个人的小团队,在房子装修上,有的人认为要欧式,有的人认为要中国田园风格,有的人认为没必要把钱花在这里,简单处理一下,因为这样的房子没有产权,没有归属感,花钱是白扔。

    在生活方面,大家一开始想的比较简单,很天真。一开始比较认可的观点是不要重复建设,你家搞个家庭影院,我家就搞个烧烤吧,另外一家搞个餐厅,别人就搞个休闲娱乐室。

    但在真实的生活中,磨合了一段时间,分歧和矛盾就出来了,大家都来这一家唱歌,他家的老人就说太吵了,影响休息,别人就不好意思去了,随后各家都搞了自己的卡拉OK,各唱各的。在一起吃饭,众口难调,再说了,收入不一样,生活标准不一样,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复杂,有的简单,不到三个月时间就吃不到一块,各回各家各做各的饭。

    结伴养老和合伙是一个道理,这与人的教育,工作,地位,思想,观念,习惯,收入等各种因素有关,很难调和在一起,也很难磨合出一个共同的东西来。

    时间不长就散伙了。

    准确的说,只有我一个人安安静静的住下来,过着独居的田园生活。

    我相信别人听我的一句话。“任何人的劝阻都不会让你大彻大悟,真正能让你如梦初醒,看透人情世故的,只有经历吃亏、后悔和受伤。能说服一个人的从来不是道理,而是南墙,能点醒一个人的从来不是说教,而是磨难。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好,吃亏。和吃饭一样,吃多了就会成长。千万不要去纠正别人,成年人的世界只能被筛选,不能被教育。”

    我必须学会一个人的田园清静生活,那就是瘾居,学会当“半个隐士”。

    20年前,一个叫比尔·波特的美国人和他的一本书《空谷幽兰》,向世人揭开了终南山有五千多隐士!

    隐士,一个遥远到神秘的古老话题,似乎只属于伯夷叔齐那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姜子牙、老子、尹喜、商山四皓、吕洞宾、王重阳、鸠摩罗什、道生、玄奘……几乎历代高道名僧都跟终南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隐士,并非像许由、巢父拒绝尧帝传位那样的“隐而不仕”,现代意义上的隐者,多是一个极简主义者,调整一下习以为常的世俗生活,不爱喧嚣,逃离都市,找一个清静之地,尝试一种简朴实静修生活,静静地释放浮躁,找回自我。

    我选择归园田居,在乡村民俗生活,虽然不是找个终南山的洞穴隐起来,但也和他们的理想差不多。

    青山七惠说:“我既不悲观,也不乐观,只是每天早上睁开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个人努力过下去。”

    其实,好多退休老人在城里也是孤独的,我有一个朋友比我大7岁,退休后在家休居,逐渐没出了社会活动圈子,他也感到无聊和寂寞,有时真想拿出手机打一个电话给一个任何人,一古脑儿地向他或她诉说着这一切,可是当他真的拿出手机,对着通讯录找了起来时,才发现没有一个是可以打的电话,朋友们都在忙、亲戚们都在忙,谁愿意听他这些事,唉,偌大的一个世界,竟然没有一个愿意听自己说话的人儿,也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想到这儿,他黯然神伤。

    生命不是给他人表演的杂耍,生命是自己过的,生命就像是一朵花,静静地开,悄悄地落。

    尼采说:“当你的灵魂,变得宁静、和平、喜悦时,你的眼睛就有一种深度、清澈。它们变得如此透明,以至于你能够看到一个人的灵魂。”

    与其在城里被孤立被遗弃,还不如来到乡村,有个小院子,过田园生活,就是疗愈身心的净土。田园广阔,乡村时光漫长,生活安镎,慢下来,静下来,才自在。

    人这辈子,越来越多的是过去,越来越少的是余生。

    所谓的天荒地老,就是这样,一茶一饭,一粥一菜,与一人静默相守,择一隅安暖相伴。

    学会了这些,适应了这些,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过惯了寂寞的晨昏,走惯了孤独延伸的每一条路,就达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恬静的境界。

    要活得简单并不难,少一点欲望,多一点真诚;少一点乱忙,多一点悠闲。如王维的隐居生活: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弹琴赋诗,啸咏终日。那个简单的世界,也许就是他们世界的全部,生活里没有计算,没有互卷,那些细微与平凡的小事,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无常,简单的快乐,就是灵魂的纯净,历经沧桑而让生命透明,如此,才会接受更多阳光的温暖,也才有自己暖心的光芒。